APP下载

大学阶段与高中阶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模式探究*

2021-03-27刘婷婷

中文信息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高中生阶段

刘婷婷

(吉林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引言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乎学生的成长成才。《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重点与教学目标各有侧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这表明思政课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大学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环节,从高中阶段到大学阶段的一体化建设成了从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前两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学相对独立,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没有达到思政课一以贯之、逐层深化的教育目标,因此,探索大学阶段与高中阶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模式意义重大[1]。

一、教师间互动模式:集体备课制度

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导力量,大学教师与高中教师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时出于本学段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考量,形成了彼此独立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递进效果。当前很多地区已经尝试开展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然而这种形式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机制。同时,从小学到大学共跨越了四个学段,统一进行集体备课难免会缺乏针对性,因此,积极探索相邻学段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是解决的有效途径。大学阶段与高中阶段的教师集体备课应围绕着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方法这三个部分重点展开。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性。“个体由小到大,渐渐形成的各种道德品质,并不是同时无次序形成的,而是遵循了一定的规律,按照一定的次序和水平,由低级向高级,由感性向理性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及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大学生与高中生在学习能力、学习目标、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构建大学与高中思政课一体化的进程中,应该充分考量学生的这些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高中生在政治课的学习目标上存在差异性,文科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运用,理科生注重对基本政治常识的学习,这种明显的差异导致学生们步入大学后的思政课学习也产生了不同要求。文科生在大学阶段需要的是系统性、逻辑性、理论性的知识,理科生则需要的是对政治基础知识的补充学习,在此基础上形成政治认同。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应该着重解决学生的诸多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对高中生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应该重点在政治认同感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主义理想,文理科学生可以在知识目标上有所差异,但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应该是一致的,并且更加重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大学生则应该在继续深化价值观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课程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在掌握学生的差异性后可以有侧重地展开思政课教学,以此达到教学效果的阶梯性递进[2]。

其次,要把握教材的衔接性。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撑,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当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政治课教材与大学思政课教材均因时因势地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彼此间的衔接性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也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缺乏现实性等问题,阻碍了大学与高中思政课的一体化建设。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应该紧紧围绕教材内容之间的衔接来展开。今年高中政治教材进行了最新的改版,四门必修课程修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中外历史纲要,从内容上更加注重理论体系与现实意义,与大学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了更多的衔接,这就为大学阶段与高中阶段思政课在内容上的一体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材修订也对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阶段要强化理论性,大学阶段要加强现实性,两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侧重要更加清晰明确,既要有联系又相区分,杜绝出现大学阶段是高中阶段知识简单重复的现象。

最后,要运用方法的渲染性。教学方法是促进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当前大学与高中阶段的思政课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单一、雷同的问题,这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方式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应该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的逻辑运用到教学方法之中。高中在思政课理论内容讲授中,要充分发掘生动、现实、有教育意义的案例,将枯燥的理论课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大学讲授理论时可以适当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大学生自己解析案例、阅读专著,通过更多自我学习、自己探索的机会来增强大学思政课的教育意义。同时,大学阶段应该注重思政课的社会实践作用,让学生在社会体验中领悟思政课的魅力。高中阶段要适当增加思政类的课外活动,如异地访学、听取报告、社会访谈等,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3]。

二、学生间交流模式:社会实践创新

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本身就是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因此,思政课的学习也应该遵循着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大学阶段与高中阶段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该从社会实践入手,探索出一条“大学向下看、高中向上看、一起向外看”的社会实践交流模式,引导高中生和大学生一起开展有益的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向下看”是强调大学生主动参与到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发挥“大学生讲思政课”的教育意义。当前全国很多高校都在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各地也都在开展教案比赛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自学自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近些年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很多精彩的大学生讲思政课案例,在推动大学与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应该进一步发挥好大学生讲思政课的教育意义,将高中生作为大学生讲思政课的对象。一方面,将大学生讲思政课的教育范畴进一步扩大,对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更大的锻炼。另一方面,也是探索高中与大学共同社会实践的路径,通过学生间的彼此交流发挥同侪效应[4]。

“高中向上看”是强调高中生以大学生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以往高中生都是从别人口中听说大学的模样,内心仍是模糊不定,而升入理想的大学是每个高中生的愿望,因此,思政课应发挥德育的作用,搭建大学与高中交流的纽带与桥梁。可以探索“优秀大学生进校园”活动,高中可以选择本校的优秀学子回母校开展讲座,或者与一些重点大学建立联系,选派优秀的大学生到高中进行理想与成才的报告宣讲,为高中生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与鞭策高中生,以此来建立大学与高中思政课之间更多的联系。此外,高中还可以尝试与大学取得联系,带领高中生到大学参观或者短期学习,提提前感受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氛围,并与大学联合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邀请大学教师或者学生参与到高中各项时间活动中来,将大学实践活动成果进行分享。

“一起向外看”是强调共同探索更多适合本学段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政课的育人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学生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之间,更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作用。无论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都应该在社会实践中自我学习、自我成才。在高中阶段,应开展以参观、调研、服务为主的思政课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认识社会中进行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在大学阶段,应开展社会实习、公共服务、专业培训等实践性更强的活动,让大学生切实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在沉浸式的社会体验中培育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升大学生将道德知识外化为现实行动的能力。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项具有系统性的工程,这种系统性和整体性主要表现在高中与大学思政教育的连续性上。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思想政治基础理论课,在大学阶段应进行相应的延展。这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拓展具有层次性,而不是相互重叠或者化乎断裂的拓展。大学阶段与高中阶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通过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间的互动来实现,同时,也离不开国家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视,离不开全社会的协同配合,日益形成大思政的教育格局。

猜你喜欢

思政课高中生阶段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