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中冬病夏治的现代应用进展*

2021-03-27

光明中医 2021年3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阳气阴阳

彭 淼 王 栩

近年来,人们对养生防病、及时阻止疾病发展越来越重视。各大医院开始开展“冬病夏治”,多以穴位贴、艾灸、针刺等方式来预防疾病和巩固治疗效果[1],如利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顽固性咳嗽、小儿过敏性鼻炎、膝骨关节炎等,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冬病夏治”是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充分体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首次提出四时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机能的影响,阐述人体气血运行规律与节气的联系,证实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及疾病治疗法则,总结“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治疗原则[2, 3]。

1 冬病夏治理论基础

1.1 天人合一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医学内涵主要是指人这个小宇宙与天地这个大宇宙合二为一。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接,四时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即四季疾病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来治愈[3]。

1.2 治未病思想“未病思想”主要包括疾病未生、未发、未传、未复[4]。故“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即在疾病发生的初期进行治疗,使疾病不至于继续传变,保护身体机能。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5],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即在疾病尚未发生时便能及时察觉,进行预防,是治未病最应该做的事。

2 冬病夏治理念

“冬病”即多发于冬季的寒性疾病,包括虚寒与实寒。实寒多因外邪侵袭或体内素有寒、痰、水、饮,内外合邪,则易诱发痹证、头痛、哮病、喘证等疾病[6]。虚寒多于素体阳虚或冬季阴盛阳衰之时,遇感外邪而引发慢性咳嗽、泄泻、虚劳等。“夏治”即指夏季阳气生发旺盛之时,通过药物、食物等补助阳气生发,从而预防或治疗“冬病”。

3 顺时养阴阳

顺时养阴阳即饮食习惯、活动锻炼、精神情志、身心活动等方面都要顺应自然四时的变化,顺应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对人体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调养阴阳以达到平衡。阴阳平衡,才可预防疾病的发生,维护健康。

3.1 春夏养阳“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春日阳气升发,万物生发,养护身体当顺应时节,以养阳气为主。“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日阳气渐旺,人体阳气亦旺盛,夏季对应属火,五行对应心脏,故以养心阳为主。肝主生长生发,体阴而用阳,顺应肝性,使肝气调达即为养肝阳。户外运动可助阳生气,禁饮冰凉以防中伤脾阳,多食当季果蔬以生津化液。当人体体质阴阳与四时季节气候不相顺应时,则须纠正人体阴阳使之顺应四时变化。反之,阴阳离绝,精神乃死。在饮食方面,古有云“冬吃萝卜夏吃姜”,意为饮食以适应季节之寒温。春日进食温阳益气之物,大枣、龙眼肉等,夏日宜饮用清凉生津之品,如西瓜汁、绿豆粥。酸性收敛,苦寒降泄,可多食乌梅以防暑热过盛伤阴耗津,苦瓜以消暑降火。俗语有“春捂秋冻”,不宜过早减衣物,注意保暖以养人体之阳气。在作息规律上,应该晚睡早起,与“春乏秋困”作斗争,培养良好作息习惯。在运动锻炼上要“无厌于日”,坚持户外运动,舒展筋骨肌肉关节,激发体内生发之阳气,畅达气血之运行。适当锻炼,勿过激损阳。

3.2 秋冬养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秋日万物萧瑟,阴升阳降,与肺气相呼应,故重在养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冬日阳气藏伏,阴盛阳衰,重在养肾。因此,人们应培补肺肾阴精,肾元充养才能生髓健骨。冬主收藏,黑色入肾,多食黑豆、黑芝麻等补养肾精。同时还可多摄入羊肉、干姜、韭菜、肉桂等具有温阳之物。在生活起居上,更应固护阳气,养成日出即起的习惯,减少户外活动,藏阳气使其不得外泄。在精神情志上,应保持心情平和,怡然自得,精神内守,使阳气与阴液保持平衡。

4 冬病夏治的中医疗法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疗法指在夏季针对冬日多发疾病,采取各种治疗措施,以养足阳气,抵御邪气。常用方式包括三伏贴、拔罐、针刺、艾灸、穴位注射、中药汤剂等[7,8]。不管何种疗法,都各有其利弊。

4.1 三伏贴三伏贴目前应用普遍在于它治疗原理符合一般规律。夏天体内阳气生发,气血充足,并于三伏季节人体阳气到达最高峰值,此时皮温最高,经络最为畅达,可利用这一时机运用阳性药物治疗虚寒型疾病[9]。大多数慢性疾病的发生均与痰湿有关,张璐主张的夏月伏中用白芥子涂法,通过“三伏贴”疏通经络、刺激腧穴,可根除一些慢性疾病的“夙根”。根据中医辨证,穴位敷贴方药亦可随证加减,而不是拘泥于成方。风寒伏邪甚者,以祛风散寒,合以麻黄、桂枝;痰湿甚者,以化痰祛湿为主,配合天南星、半夏;瘀血阻络甚者,以活血化瘀行气为主,合以川芎;水湿甚者,以利水渗湿为主,合以茯苓、泽泻等。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穴位贴敷可以通过降低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控制病情。

4.2 中药汤剂人体五脏之气顺应四时季节更替而出现生长消亡,根据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来调节五脏,可激发脏腑功能,防控五脏内生之疾。春日阳气生发不足,表现为头晕眼花、眼干眼涩、肤色暗淡、全身乏力等,可用薄荷、荆芥、钩藤之类顺应春天生发之气;夏日阳气浮表,出现动则汗出,口干少津,可用香薷、佩兰之类顺应夏日浮表之气;长夏易感暑湿,湿性黏腻重着,出现口甜口黏、大便挂厕等,可用苍术、薏苡仁之类顺长夏之气;秋气燥烈,易出现咽干咽痒,干咳等不适,可用白芍、乌梅之类以顺应秋收敛之气;冬气沉降封藏,阳气不足不能运化,水湿泛溢肌肤可致浮肿,或久寒入里郁而化热,可用黄柏、茯苓之类顺应冬沉之气。中药汤剂在冬病夏治中防治疾病的范围极广,如内科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顽固性咳嗽;儿科的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外科的过敏性皮肤疾病等。中药汤剂的现代研究较多,涉及的治疗机制亦较复杂。

4.3 针刺针灸“治未病”即在快要发病而未发病或病情轻浅之时,以针灸激发经络之气达到防病保健目的。春季肝气旺盛,易生肝疾,可选用肝经穴位疏肝解郁;夏季易出现心火上炎,宜选用心经腧穴以清心降火;长夏易生脾湿,宜选用脾经腧穴以健脾祛湿;秋季易生肺燥,宜选肺经腧穴以清燥润肺;冬季沉降收藏,易生肾疾,宜滋养肾脏。针灸治未病亦可根据不同年龄段施刺,如在婴幼儿给予针灸以增强体质,人至中年针灸以扶助正气,人至老年针灸以延年益寿。针灸治未病还体现在对疾病的干预时机,在合适的病情发展阶段,给予针刺以扶正祛邪[10]。针刺防治疾病的范围与中药汤剂相似,且由于针刺的不良作用小,在临床中推广最为广泛,但同时由于儿童的自制力较差,故不推荐作为儿科常规手法。

4.4 艾灸周培娟等[11]提出艾灸“治未病”辨证思维体现在对疾病辨证施灸,如对中风的分期灸治,对慢性病的既病常护;注重保养脾胃,若素体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则易成宿食腐食致胃胀,灸脾、胃俞等穴既生胃气,又助脾消食,可健脾壮胃,尤宜食纳不佳,面色萎黄,脾虚乏力等脾胃病者;对于中气下陷脱肛便溏者,宜灸气海以补中益气;注重保养元气,元气为人生之本,常选气海灸、百会灸、神阙灸等以补养之,使元气充盛,身体强健;注重调护心肾,“百病皆生于肾,心劳生百病”,而和神气可养心,护丹田可养肾。针对脾胃虚弱的患者,极易出现腹泻等疾病,艾灸足三里,神阙等穴位,起到温阳健脾的作用,现代医学中常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单纯性腹泻的患者。

4.5 穴位注射穴位注射是在穴位选用中西药物,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入有关腧穴,即针刺、穴位、药物综合发挥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临床上常用对足三里穴位注射中成药黄芪注射液以提高人体正气抵御外邪。穴位注射将针、药、穴三者的协调作用,通过针刺改善循环,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以及穴位本身的局部调节,在未病之时强身保健,将病之时扶助正气,在已病之时抵御外邪,作为“治未病”颇具成效、简单易行、高效率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穴位注射也常用于膝骨关节炎或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4.6 拔罐人体感受外邪或内伤情志出现的痰饮、瘀血、水湿、火邪等滞留于人体,阻滞经络、气血循行。“拔罐”是通过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作用于经穴,引导充足的气血到达五脏六腑,疏通经络气血,平衡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病方法。拔罐法适用的疾病种类繁多,如感冒表现出的身重酸痛,哮证出现的咳嗽喘满,胃痛表现出的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都可以通过拔罐以疏通经络、激发经气,使气血运行通畅,恢复人体机能。不仅适用于已病之时,对于未病之时,通过拔罐疗法以解除人体疲劳、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体质。

5 冬病夏治的适应证

“冬病夏治”是指某些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慢性疾病,在夏季进行治疗和调摄,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迁延不愈的呼吸系统疾病;关节僵硬疼痛及肢体麻木等风湿免疫性疾病[6, 12];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耳鼻喉科疾病[13];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慢性皮肤病[14];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妇科疾病等。适应于一切阳虚型体质的患者,通过夏季攻克体内寒邪、储备人体阳气。

6 结语

冬病夏治的理论既是养生保健的法则,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冬病夏治”是中医学整体观和预防观的体现,顾护正气对于“治未病”有着积极的意义。三伏贴、穴位敷贴等可作为“冬病夏治”的主要治疗手段。在具体临床施治过程中,也有“讲究”。①正确辨病辨证,并非所有病都适用,在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则不适用;亦不可依靠冬病夏治这一单一疗法,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仍需根据个体情况配合治疗哮喘等药物[15]。②慢性疾病非一日造成,而治疗也一样非几日显效,需长期坚持治疗。③“冬病夏治”属中医外治法,涉及专业技术及规范操作,应由专业医师正规操作。同时,“冬病夏治”疗法的现代应用仍面临许多不足:①中医讲究辨病于辨证相结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穴位贴的组成已经固定,无法临床随证加减;②其治疗机制的现代医学理论研究依旧缺乏,需要进一步验证;③操作人员及机构水平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规范。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医学瑰宝,其中的很多治疗及养生理念到现在依旧适用,“冬病夏治”疗法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探索,并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阳气阴阳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阳气,护佑全身、除痰祛湿!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