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近百年人体温度降低的中医思考

2021-03-27钟周序

光明中医 2021年9期
关键词:整体观阳气阴阳

钟周序

临床上,体温是指平均深部温度,不同于身体表面温度受各因素影响而变化大的特点,人体深部的体温相对均匀且恒定。自1851年德国医生卡尔在25000位患者身上获取数百万腋窝温度起,确立了人体正常体温37 ℃或98.6℉的标准。而2020年1月7日,一项来自科学期刊《ELIFE》发表的研究结果表示:200年间成年人平均体温呈持续下降趋势,由37 ℃ 减少到36.6 ℃。该研究的对照分析显示:现代男性平均体温比起19世纪低0.59 ℃,每10年约减少0.03 ℃;自1890年以来,女性的体温也下降了0.32 ℃,每10年约减少0.029 ℃[1]。这点同2017年英国一项研究中对35000名研究对象25万次体温记录后得出的平均体温相同。负责人斯坦福大学教授朱莉·帕森内特及团队在原文提出研究考虑了体温波动并控制了建模进行评估,其数据集中近68万次体温测量值、人群跨越157年的测量时间和197个出生年份。原文指出以上测量数据为系统误差可能性不大,更应当为实际存在的生理差异。针对近百年来人体温度降低现况,中医的阴阳思想和整体观可以从一定程度解释和分析。

1 人体温度降低是阴阳消长平衡与整体观的体现

1.1 人体温度降低是阴相消长平衡的表现《素问·宝命全形论》言:“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人体是阴阳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同时人本身与外界也保持阴阳平衡。阴阳消长平衡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为阴阳皆长、阴阳皆消,表现为矛盾统一的阴阳此弱彼亦弱、此强彼亦强,其形式是与阴阳之间互根互用关系密不可分的。由阴阳特性可知,凡性质相对“寒冷、静止、下降、内向、下降、晦暗、有形、抑制、内收、被动、柔性的”等特点属阴。从这一特性而言,人体温度的降低属阴。推究其作用机制,则与阴气有关。气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动力,分布于全身,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孙广仁认为《黄帝内经》中阴气基本涵义有三:①与温煦、兴奋、推动等作用相对的具有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的气;②指人体内部或下部之气,同人体的在外或在上之气相对;③自然界寒凉之气,则同主要指温热之气的阳气相对[2]。同时在《黄帝内经》中检索出78篇与阴气有关的条文,其中53篇表明阴气是指人体内具有凉润、抑制、宁静作用的气[3]。由此进一步推究体温降低机制:随着近年全球气候异常,人体体表温度也随之增加,即人体外部的阳气偏盛。而人体自身为了维持平衡则阴长,相对之前则发挥更多阴气的凉润、抑制等作用,因此表现出人的体温降低。

1.2 人体温度降低是整体观的体现中医整体观的形成受古代“天人相应”思想影响,内容包括人体自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及人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人体自身的整体观表明中医的形与神是统一的,而近年来人类情绪紧张烦劳、精神抑郁情况频发,反映于身体上则阳气耗损严重而阴偏盛,阳气温煦愈发不足故体温降低。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观认为,人是秉受天地之气而生的,人体所有身心活动和代谢发展等都受四季春夏秋冬与对应的寒热温凉气候变化,以及节气改变所调控[4]。人适应自然而生存,自然的变化也伴随着人的变化。全球变暖、大气污染以及水质变化等自然环境使得人体质发生改变,阴有余而阳不足越发明显。社会环境变革同样对体温产生巨大影响,近百余年人们养成喜食生冷的饮食习惯,冷饮凉茶助长寒凉之气同时损害脾阳。用药方面,人们感冒发烧时不辨证型而普遍使用清热药,滥用系列抗生素药以达到消炎等行为亦加剧苦寒、戕伐阳气。此外,现代社会各类制冷产品如空调出现后,寒邪与暑湿相合而侵袭人体,阳气当发而反闭郁,长年累月甚至形成“空调病”。加之人们生活习惯改变,长期久坐运动减少,阳气不能宣发;熬夜和系列作息不规律行为使阴阳运行失常,阳无法敛藏体内,虚损严重。以上种种或是自然环境或是社会影响产生的阳不足阴有余皆造成人体温度降低。

2 人体温度降低对应的病理

2.1 体质改变和免疫力下降人体温度降低的阴有余阳不足,会伴随相应系列的病理变化,比如人体体质改变与免疫力下降。免疫系统功能调节中,环核苷酸(cAMP和cGMP)为许多激素、神经递质以及生物活性物质中间介质,而 Goldberg最早将环核苷酸与阴阳学说关联起来,之后众多学者亦在阴阳与人的免疫力有关的研究上持肯定意见。细胞膜上镶嵌的受体蛋白具有阴阳两重特性,受体激活后,细胞内的cAMP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而增加。此时,人们表现出多动、兴奋等体征为阳性;如果这种受体通过鸟苷酸环化酶激活而cGMP增高,人体表现为松缓、抑制等为阴性[5]。cAMP 和 cGMP 既拮抗又双向调节免疫功能正如阴阳特性。一般情况下cAMP 和 cGMP保持一定比值,可以双向调节免疫功能,阴阳同2种环核苷酸变化相对应,调节阴阳则可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维持人体免疫稳定。阳虚患者与正常人相比 cAMP 减低、cGMP 升高[6],故阴阳失常则免疫失衡。体质改变则如《景岳全书·脏象别论》所说:“其有以一人之禀而先后之不同者。如以素禀阳刚, 而恃强无畏, 纵嗜寒凉, 及其久也, 而阳气受伤, 则阳变为阴矣”。在近年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阳虚体质占偏颇体质前列,且数量呈上升趋势[7-9]。

2.2 慢性疾病与情志疾病多发阴盛阳虚为慢性病基础,同时慢性病病程长而耗伤正气,故久病又进一步加重阳虚。据统计,2015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9.6%[10]。2018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1810万例, 癌症死亡病例960万例。中国癌症新发病例占全球癌症新发病例21.0%,占全球癌症死亡23.9%[11]。阴盛阳虚则阳气无以发挥温煦作用,脏腑功能衰弱而一身气血津液运化失常又产生瘀滞,故慢性疾病逐渐多发。而情志类疾病近年更是获得极大增长,WHO统计目前抑郁症全球约3亿人患病,2020年或已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阳气者, 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阴盛阳虚则精神不治,无以养神。《景岳全书·论五志之火》中提到“外如五志之伤, 则无非伤气败阳之证”,阴阳失调后阳虚无以正常行气而生逆乱,又造成气血不和。反映到脏腑则心失所养、肝失疏泻、脾藏意主思等功能失常,故情志类疾病亦会多发。

3 人体温度降低的中医养生观

基于人体温度降低的变化,为了保持人体健康和功能正常,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保持阴阳的平衡。《黄帝内经》言: “生之本,本于阴阳”。在养生理念上,《黄帝内经》还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思想。人们在行为上当调摄情志,保持平和,修身养性以平衡阴阳二气。同时顺应时令与晨昏,比如夏季阳气在外阴寒伏内,应当养阳而适度宣发,切忌贪凉而无度使用制冷,使暑湿阴邪混合而入。一日之中遵循晨昏交替规律,起居有常,阳气则能平旦出而合夜入脏,阴阳也能按节律正常运动消长。加强劳逸结合,以防劳累过甚耗损阳气产生抑郁之情。房事养慎,减少纵欲而伤精损阳。适当导引锻炼,以使阳气调动敷布全身。饮食上把控有度,适之寒温并和调五味,尤其避免过甚偏向饮食嗜好而耗气伤阳。用药时注意体质的差异辨证论治,避免过度寒凉,可根据情况养阳扶阳。若未来人体温度依旧长时间呈下降趋势,在预防和治疗疾病过程中可能会更加注重以顾护阳气为主。

综上所述,从中医的角度看待人体温度降低是自然与社会环境改变下阴阳消长和整体观的表现,属于阴盛阳虚。会导致人体免疫下降、体质改变、慢性及情志病多发等病理情况,在养生上应该调和阴阳,适当注重养护阳气以维持人体健康平衡。

猜你喜欢

整体观阳气阴阳
阳气,护佑全身、除痰祛湿!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田野调查和学术整体观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
推进零售业务标准化转型需要整体观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早上洗澡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