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若干思考*
——以《微生物学》《发酵工程》为例
2021-03-27龙梦娴
龙梦娴 谢 洁
(1.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5;2.西南大学蚕桑纺织与生物质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全过程覆盖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在加强、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其亲和力和针对性,同时指出其他课程也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1-3]。总书记的此番讲话明确了高校需充分发挥各学科、课程的思想引领优势,构筑立体育人的教学网络体系,以此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意识与观念。
1 课程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字面上看似相同,其内涵却截然不同。实际上,思想政治课主要围绕学生的政治立场、大局意识、个人修养等开展教学,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课程思政则是强调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进行有机结合与统一,提炼出本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应用于课程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认知方面均有收获,保证他们的身心积极向上发展[4-5]。
2 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的高等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人才培养为核心,所有学科与课程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各类课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6]。聚焦西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五个具备”与“三个掌握”有助于更好地建设和实施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五个具备”是:具备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协调、管理、沟通、竞争与合作能力;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结果分析,撰写科研论文以及学术交流的能力;具备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紧跟生物技术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三个掌握”是:掌握与本专业密切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技能;掌握本学科核心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查阅文献及运用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由于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上存在差异,生物技术专业不同课程在思政教学网络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作为重要的专业课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必须全方位渗透思政元素,真正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我们最终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将学生培养成为国之栋梁,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5]。
当今时代下,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加,社会带给学生的各种影响也逐渐增大。此时,课程思政教育对学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处,更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 课程思政存在问题与分析
目前大学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通常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4个模块。看似分工明确的课程设置,实际上却对实施课程思政提出了更大挑战。一方面,过度依赖思政课程对学生思想与素质的教育,容易忽视专业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学往往对本课程所涉及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难于无缝对接,还不能真正做到将党的思想、爱国的情怀“润物细无声”地全面浸透给学生。
4 专业课思政的具体实施策略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我们以《微生物学》《发酵工程》为例,探索实现思政教育覆盖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全过程的策略。
4.1 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
教师是课程思政具体的实施者与推进者。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效果直接取决于任课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责任[6-7]。任课教师一是要加强课程思政理念,认识到课程思政不单单是一门或一类课程的任务,而是一种整体性的课程观。教师应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努力在课堂上播下希望的种子,引导青年人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栋梁之才。二是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生物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对专业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及时把握科研动态,充分认识并传授学科、专业的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比如:《微生物学》中有关病毒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出“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击新冠疫情”,《发酵工程》中关于发酵工艺控制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比较“国内外开发的新冠病毒疫苗生产工艺间的差异与疫苗效果”,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三是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艺术,增强课程思政的说服力与亲和力,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四是坚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展示更好的师德师风,做好正确的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
4.2 修订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和大纲
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对《微生物学》《发酵工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加入素质教学目标和思政元素,并指导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具体实施。凝练课程教学目标需着眼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课程思政的价值聚焦,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找准定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此外,让学生对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国情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不盲目崇洋媚外,树立民族自信心,给学生传递正能量,使他们拥有为民族富强奋斗的决心和信念。针对两门专业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生命健康的紧密联系,开展人文关怀教育,关注生命,热爱生活。重点开展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教育,突出责任意识、创新精神以及敬业精神的培养。
4.3 优化教学方法
随着教学理念与技术手段的不断改革创新,大学课堂教学实现了“多元化”。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运用互联网平台,通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混合课堂等,融合线上、线下的教学形式,使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更接地气,以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4.4 完善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检验思政教育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改变原有的单从专业知识角度来评价“教”与“学”的效果,延伸至科学思维、爱国情怀、人文素养、社会责任等多维度,在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的同时,增加思政内容考核。《微生物学》和《发酵工程》两门课程均设有专业文献阅读汇报教学环节,此环节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感悟、学习成果,考核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对科学视野拓展,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也要着重考核。
总之,课程思政教育应从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思政理论水平做起。此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堂教学中。只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