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废旧物资处置业务端到端流程优化研究

2021-03-27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杨一帆

电力设备管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废旧物资废品流程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张 驰 郑 阳 杨一帆

废旧物资是指在经营中因磨损、损坏、技术更新、工程拆除、严重污染破坏环境或按上级有关规定等原因停止使用的退役物资及工程余料,包括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及其他物资。废旧物资也是一种资源,可作为可再生资源使用,具有回收利用价值,对于节约可再生资源、改善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电网企业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建立坚强电网需要,电网建设投入巨大,资产规模大幅度增加。由于资产折旧、财务费用、电价政策等因素,使电网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在这一形势下,如何加强废旧物资全流程的管理是电网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废旧物资的管理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控制投资成本有着紧密的关系,加强废旧物资处置流程的管理是十分迫切的重要工作。加强废旧物资处置端到端流程管理可以合理利用企业现有的物资资源,盘活资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防止废旧物资处置的一些不当行为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1 废旧物资管理现状

1.1 废旧物资管理现状问题定义

废旧设备报废处置流程包括鉴定及拆除、报废审批、竞价处置3个阶段,涉及技术鉴定、退役计划、实物拆除、报废审批、价值评估、处置计划、竞价处置、合同及收款、实物交接等9个环节;废旧设备再利用流程包括技术鉴定、退役管理、实物拆除、移交入库、定期维护、利库调配等6个环节。业务涉及多个电力企业专业部门,实际业务执行中存在拆除移交不及时、处置周期长、库存管理不规范、再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应用AQCTR流程绩效提炼方法,从Amount(规模)、Quality(质量)、Cost(成本)、Time(效率)、Risk(风险)等五个角度提炼端到端流程绩效指标,并按流程、环节进行指标分解。废旧物资处置需要重点关注效率、规模、质量这三类指标,废旧设备再利用重点关注成本、风险类指标。

1.2 废旧物资端到端流程绩效现状评价

流程断点多、数据匹配性差。如果在技术鉴定、拆除移交、退役计划、价值评估这些环节没有信息系统支撑,全流程跨系统、跨专业,并且线上和线下交互环节较多,很可能会造成信息传递不及时、阻塞,导致流程阻滞。从退役计划至报废处置完成涉及多个信息系统,涉及ERP设备编码、PMS设备编码、固定资产编码、废旧物资编码之间的关联和转换,存在不同系统、不同专业之间数据共享性不及时,全流程数据不一致等问题;报废处置效率低、审批逻辑不合理。报废物资处置完成率低、报废处置效率较低、报废审批逻辑不合理,目前制度未对部分报废比例的确定原则做出明确规定,相关业务执行缺乏明确标准。实际业务执行过程中存在“报废金额高、审批层级少”“报废金额低、审批层级多”的倒挂现象。

废旧资产利用率低、库存长期积压。拆旧可利用设备长期积压,设备再利用情况较差;系统内设备再利用率较低;目前固定资产租赁、销售开展不顺畅,并且需要盘活库存,明确相关规定和流程;危废品管理存在隐患。危废品存储不规范,部分废旧蓄电池散落在施工单位、变电站等非标准仓库或临时存储地,危废品处置进度慢,由于市场上具备危废品处置资质的回收商较少、部分竞价批次底价估值过高等原因,危废品处置流程尚未真正走通,实现及时处置存在较大困难[1]。

1.3 废旧物资端到端流程业务问题分析

采用鱼骨图分析法、5Why分析法等,从职责、流程、制度、标准、考核、表单、系统等维度对目前废旧物资处置流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处置效率低、库存管理不规范、再利用情况不佳的主因如下:

专业协同性较差。一是职责边界存在管理空白。专业部室各管一段,对“应拆”和“实拆”、“应处置”和“实处置”等数量差异缺乏监管。二是专业监督力度不足。对于废旧物资处置关键环节监督考核力度不足,执行随意性较强,流程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流程设计不优化。一是流程执行中存在长时间的等待,导致了流程阻塞、效率低下等问题。二是部分流程存在不增值活动,导致等待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三是线上线下流程重复、手续繁杂。四是非标准化作业较多、耗时较长。

制度可执行性较差。一是部分制度要求冲突。不同专业制度对同一业务要求不一致,规则不清、员工执行随意性较强。二是部分制度要求不明确,业务执行缺乏明确标准。业务执行缺乏明确时限标准,监督评价缺乏有效依据,容易导致流程阻塞、处置效率长等问题。三是部分业务存在管理规定的空白。未对部分报废比例的确定原则做出明确规定,目前依据集体决策确定部分报废比例,不必要的决策程序导致等待浪费。

信息系统支撑不足。一是缺乏全流程系统管理。废旧设备管理横跨多个系统,45%环节处于线下状态,流程运转过程中,多个环节存在较严重的阻滞问题。二是系统基础数据质量低。设备状态信息在不同系统之间存在差异,设备位置信息与实际存储地存在较大出入;退役计划、实拆记录等大量关键业务数据在信息系统中无相应记录。

2 废旧物资处置流程优化方案设计

2.1 流程优化方法

引入精益管理ESIA流程优化方法,减少流程中非增值活动,调整流程中核心增值活动,提升流程整体绩效:消除(Eliminate)。对流程中非增值活动、过度控制、滞后时间过长等现象予以消减和清除;简化(Simplify)。在尽可能消除不必要的非增值环节后,进一步简化其它活动;整合(Integrate)。从流程整合、组织整合二个方面考虑。流程整合是对跨职能部门的业务活动进行改造,提高业务效率。组织整合是指组建跨层级、跨职能部门的流程型业务团队,提高组织协同能力,提升组织运行效率;自动化(Automate)。在对流程活动进行消除、简化、整合基础上,实现业务活动自动化,如数据自动采集、传递、核查、校验等。

2.2 流程优化目标

针对报废设备加快处置进度、减少在途积压;针对可再利用设备,规范仓储管理、提升可再利用比率。建议明确输变配废旧设备管理端到端流程负责人,持续开展流程绩效监督与评价,推进流程持续优化等。针对处置效率不佳等问题,进一步分解端到端流程优化目标,加强业务过程监控,提升处置进度,减少处置在途积压。

2.3 流程优化方案

拆除移交流程优化。针对设备拆除后不及时办理移交手续的问题,建议优化拆除移交业务的触发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落实“随拆随交随报废”要求。在设备拆除1个月内由信息系统自动触发盘点及移交流程,提示项目管理人员及时办理移交业务,对于超过标准时限仍未完成资产清点及移交的,纳入项目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事项。

报废审批流程优化。一是完善报废审批程序规则,取消按“部分报废、全部报废”确定报废审批程序的业务规则,调整为按报废资产原值或报废损失确定审批程序。二是进一步压缩报废审批时长,审批由串行改并行。三是消除非标准化作业活动。目前各单位在报废审批前需对部分价值异常资产进行账务处理,耗时较长。建议由财务部牵头,对0价值资产、低价值资产、高价值资产集中开展资产价值核对及账务处理工作。

价值评估流程优化。针对部分单位按处置批次二次比选评估商、招标及合同时间较长等问题,建议优化评估商比选规则,基于选定的评估商名录与其签订框架采购协议,明确服务期限、价格计算方式、服务总价等,在估值过程中不再开展估值商二次比选工作;入库流程优化。针对废旧物资入库手续繁杂,部分单据线上线下需重复办理的问题,建议取消入库申请手续,取消线下入库手续,简化入库手续。

处置流程优化。针对处置流程部分单据重复提交、手工统计等问题,建议如下:一是取消不必要的单据,处置计划提报环节的业务单据由8个缩减为4个。二是完善信息系统功能,实现废旧物资处置明细表等统计、查询类功能,取消线下报表填写工作,提升报废处置进度跟踪质量与效率。

2.4 再利用模式优化

针对可再利用设备利用率低、库存积压等问题,建议创新废旧设备再利用业务模式,优化设备再利用流程,实现对废旧设备的增值利用:一是提升在企业范围内统筹再利用能力,可再利用设备由“谁产生谁消耗”调整为“共产生共消耗”策略,在企业范围内共享可再利用设备信息,日常做好维护、保养、修护、试验等工作,提升设备可用性和利用率;二是如果未来持续开展废旧物资处置业务,建议研究废旧设备再制造增值模式,设计与供应商共赢的商业模式,由供应商明确再制造设备的技术标准,对废旧设备进行再制造、再鉴定,合理定价、明确质保方案后对外开展出售或出租业务,实现废旧设备再利用的有效增值。

三是如果未来减少废旧物资处置业务,建议研究供应商回收模式,按设备类别定义设备使用周期,在设备采购协议中与供应商明确回收规则,设备退役后由供应商直接进行回收处理;四是每年对库存可再利用资产进行技术鉴定,对于保存期限超过24个月、不符合再利用条件的资产,及时履行固定资产报废程序,及时开展废旧物资处置业务,即时释放仓储库存地、完成资金回收。

2.5 信息系统优化

针对废旧物资管理全流程信息系统不畅通、废旧物资处置状态及位置难以跟踪管理等问题,建议完善信息系统功能,打通非在运设备管理平台、PMS系统、ERP系统、ECP系统、经法系统等相关系统关系,实现废旧物资处置全业务数据贯穿,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项目管理人员可按项目、设备查询废旧物资处置进度及状态信息,实现对废旧资产的闭环管理;监察、审计等人员可按项目、处置批次、合同等查询各类数据,提升审计效率。

3 废旧物资处置端到端流程优化建议

3.1 梳理流程、消除断点,精确匹配各专业职责

全面梳理优化废旧物资管理全链条业务流程,制定废旧物资管理实施细则,消除制度冲突、空白及不一致的情况。明确各专业职责界面,设计更为有效的业务触发机制,消除流程断点,确定各业务环节标准时限要求、风险点与控制措施等,确保各单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据可依;完善信息系统功能,开发微应用、微服务,实现不同信息系统间专业数据共享共用,提升系统之间的衔接程度,消除线下流转环节,实现废旧物资从技术鉴定到处置完成的全流程在线管理。结合实物ID建设,实现对废旧物资从拆除至处置的跟踪与管理。定期开展流程效率分析与评价,及时发现业务堵点,尽早介入解决,推进流程持续优化完善。

3.2 简化环节、强化监督,提升报废物资处置效率

引入精益管理方法,结合业务实际问题,采用简化手续、精简流程环节、整合职责界面、流程自动化等方式,优化完善废旧物资入库、报废审批、估值商二次比选、废旧资产再利用等流程,提升废旧物资处置效率[2]。

以项目为单位,定期盘点废旧物资,逐个清查2013年以后的技改、电网基建的每个项目,集中整理积压废旧物资,并完成技术鉴定、报废审批、处置清理、资金回收等处理废旧物资工作。根据废旧物资的盘点情况,更新设备状态数据,确保ERP系统与PMS系统数据的一致性,促进账卡物趋于一致。

综合考虑风险控制与效率提升的需求,结合设备属地、用途、电压等级、资产原值、资产净值等条件,完善固定资产报废相关的管理权限和决策程序。完善报废审批相关的信息系统功能,实现审批事项与审批规则的自动检查与判断,确保管理人员在正确的权责配置与决策程序下“做有效的决策”。

3.3 加强维护、畅通渠道,建立内外部利库长效机制

对于集中清理盘查的可再利用设备,进行集中鉴定与报废清理,对于具备再利用价值的设备,统一纳入企业仓库进行账务管理,其中35kV及以下设备纳入各单位废旧物资周转库进行实物管理,110kV及以上设备纳入企业废旧物资周转库进行实物管理。加强废旧资产的可利用率,并且积极开展对废旧可利用资产的维护、检验、修复、评估等工作,确保废旧可利用资产的实用性。定期清查废旧资产库,并检测废旧资产的可利用情况,检测后确定不能再利用报废的,及时上报,执行报废手续,及时清理,减少库存。

完善平衡利库模式,统筹开展废旧设备利库调拨,将全部可再利用设备信息纳入企业月度平衡利库范畴,公开废旧设备的购置、运行、修复、试验等资产全生命周期相关记录,确保“想用时放心用”,提升跨单位利库成交量[3]。利用企业掌握的客户信息(业扩报装、综合能源服务等),打通可再利用设备的社会化租赁及销售通道,明确废旧资产出租、出售的流程与方法,提升再利用成效。与设备厂商共同构建废旧物资处置平台,连接需求端(业扩报装及其它客户)和供应端,提供可再利用设备及相关备品备件,设备厂商提供技术鉴定、售后维修等服务,通过平台实现再利用设备的共用共享,盘活积压库存,提升资金利用率。

3.4 集中存储、统一处置,建立危废品处置常态机制

加快组织推动废旧变压器油、废旧蓄电池等危废品处置。优化企业危废品管理模式,建立常态处置危废品的流程与渠道,将危废品集中存储在符合环保标准的独立危废品仓库,危废品拆除后,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对其实施集中存储、统一评估、集中处置,杜绝发生环境事件,防范安全隐患。

猜你喜欢

废旧物资废品流程
卖废品
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体系建设研究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动动手,废品变宝贝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父亲的废品
宿迁市五项举措促进废旧物资回收行业转型升级
废旧物资回收金属回收行业还需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