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岭南外科专著《历代疡医总录》简介*

2021-03-27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张晓红张建华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痈疽岭南外科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张晓红 张建华 张 正

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民国稿本《历代疡医总录》,番禺冼吉朝辑,是一部系统论述疮疡痈疽的外科专著。由于该书未加刊行,因此不为世人所知,笔者为推介文献计,对其进行简要介绍,希望能引起相关学者的注意,从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全面认识岭南中医外科的学术渊源提供帮助。

概况及主要内容

《历代疡医总录》有六卷及首一卷,民国六年(1917年)稿本,线装,订为2册。正文墨笔正楷书写,无行格,有涂改增删。卷端未题书名著者。扉页中题“历代疡医总录”,左题“番禺冼吉朝辑”。前有序言一篇,末题“民国六年阴历七月廿六日吉朝自序”。序言首页钤有阳文方印“珠光剑景楼秘笈”“任之所藏”。“任之所藏”为岭南医学家、藏书家苏任之的藏印。苏任之,字寿祺,其常用藏印还有“寿祺藏书”“橘香草堂”“岭南医学丛书”。《广州大典》子部医家类收录了多部苏任之的藏书,从中可见“珠光剑景楼秘笈”藏印常与“寿祺藏书”同时钤用,疑其亦为苏任之的藏印。该书后又转归当代中医外科名家黄耀燊(1915—1993年)先生收藏,2009年由黄耀燊先生的家属捐赠给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冼吉朝,番禺人,生卒年不详。《历代疡医总录》自序云:“自先祖、先父以及余,躬操疡医之业,凡三世于兹,其执业不可谓不专矣。”又云:“余家素有专方,现已付之营业。”可见其人乃是以疡医为业者。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广州成立的中医学术团体医学求益社,每月举行联课以利学术交流,同人根据命题撰写论文并排列名次。在清光绪三十二年十月举办的第五次联课上位列第21名的即为冼吉朝。民国二年(1913年)石印本《医学求益社课卷》所载的“医学求益社第伍课榜”,冼吉朝名下注“寓前鉴街冼必达斋”。

本书卷首为总论部分。首论经脉脏腑。开篇云:“本篇诸经脉气终始循行,悉照《灵枢》原文,惟其见证,因便于检查故,略有删改,至若笔削圣经,则我实不敢。”下分十二经、奇经八脉、十二经见证一览表、奇经见证一览表、脏腑药性赋、五脏治疗大法、运气证治、五脏治疗大法诸方、脉证名状主病处治、脉象各篇。其后依次为《痈疽部位名记》,按人体部位列痈疽证名;《治法总论歌》,摘自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总论;《痈疽治法则例歌》,亦出自《外科正宗》;《处治法隐栝关键》21条,前13条摘自宋代陈自明《外科精要》疮疡隐栝关键处治之法,惟将原文“疮疡”皆改为“痈疽”,后8条为作者自拟。其上还有《诸经导引药说》《全体骨度尺寸标准考》《各部位经脉循行部位考》。

卷一至卷五按人体部位分述痈疽各证。卷一头项部,列督脉百会疽等14证,任脉虎髭毒等6证,足太阳膀胱经漏睛疮等8证,足少阳胆经勇疽等6证,手少阳三焦经耳后疽等4证,足厥阴肝经凤眉疽等5证,足阳明胃经颧疔等16证,头项部发无定处1证,共60证。卷二身躯部,列督脉上发背等9证,任脉膻中疽等14证,足太阳膀胱经上搭手等24证,足少阴肾经缓疽1证,足阳明胃经蠧疽等12证,手太阴肺经甘疽1证,足太阴脾经脾发疽1证,足厥阴肝经跨马痈等3证,足少阳胆经渊疽等6证,手阳明大肠经干痈等2证,手厥阴心包络乐疽等5证,手太阳小肠经过肩疽等2证,共80证。卷三四肢部,列手阳明大肠经骨蝼疽等2证,手少阳三焦经石榴疽1证,手三阳腕疽等3证,手太阴肺经兑疽等2证,手少阴心经鱼肚发1证,手厥阴心包络穿骨疽等4证,肘臂手发无定处肘痈等19证,足阳明胃经伏兔疽等2证,足少阳胆经股阳疽等2证,足太阳膀胱经肚门痈等8证,足三阳足背发等2证,足太阴脾经箕门痈等2证,足少阴肾经涌泉疽1证,足厥阴肝经股阴疽等4证,足三阴膝痈等 5证,下肢部发无定部附骨疽等34证,共92证。其中上肢部32证,下肢部60证。卷四七窍部,列眼部眼泡菌毒等9证,鼻部鼻疔等8证,耳部耳疔等7证,口部口破等3证,齿部牙衄等9证,舌部紫舌胀等11证,喉部紧喉风等14证,前阴部阴梴等5证,后阴部脏毒等3证,共69证。卷五首为全体发无定部各种痈疽,列疔疮等30证;次为脏腑内部痈疽,前为验脏腑内部痈疽法,后列肺痈等30证。卷六为服食内方,前有目录,列仙方活命饮等521方,正文较目录增补有当归黄芪汤等7方,共528方。

全书分部位共列361种痈疽,各部位以经脉为纲对病症进行归类。每一证先述症状,次述病因,后述治法。引用前代文献者均注明出处。如百会疽,其载:“一名玉顶发。此证生百会穴中,别名三阳五会穴,前距发际脚头寸(头寸指头部骨度尺寸)五寸,后距发际脚头寸七寸,侧看直对两耳尖。初起形如粟粒,日渐尖肿,根脚收束,坚硬疼痛。清纂《金鉴》谓是本经火毒。而《证治准绳》则谓是风火相扇,热毒上壅。《金鉴》治法分为三种,脉洪数者用黄连消毒饮,细数者用十全大补汤,虚阳上浮者用桂附地黄丸。《准绳》亦大同小异,惟用消毒饮,则兼服玉枢、胜金等丹,而于阳浮者只用盐水下六味丸。”前五卷所用各方不列药味,而是注明该方在第六卷的序号。

学术特点

1.以经络理论与辨证论治为纲领

本书最突出的学术特色是将中医经络学说与外科疾病诊治密切结合起来。作者在序言中阐明主旨道:“不识航道,谬膺舟师之职也,果能胜任否乎?吾知其不能也。不谙经络,谬受疡医之托,果能胜任否乎?吾知其不能也。不谙脉络者之不可以作疡医,犹不识航道者之不可以作舟师也。顾当今之世,不识航道者尚不敢妄作舟师,而不谙脉络者胆敢妄作疡医,比比然矣。”可见作者认为经络理论是疡医的指导理论。这一点在书中有非常明确的体现。全书以经脉为纲对疾病进行组织编排。各种具体病症的诊治皆遵循循经辨证、分经用药的原则,尤其注重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病因、阳阴虚实、表里寒热,及病程的不同阶段,罗列了多种治法。

2.博采众家之长

是书名曰《历代疡医总录》,作者自序云:“因取述而不作之义,本先人之遗训,展明铜人穴道,搜前哲之遗书,辑其疗治规模,著为是书。”可见本书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编成的。所谓“述而不作”,指审症立方多用前人成法。以上发背一症为例,先阐明病因道:“诸家论症,或指为阴虚火炽、醇酒原味、房劳郁怒、丹石热毒所致,其实由火毒郁结本经而生。《窦氏全书》谓此毒与肺切近,其毒能伤肺。”然后根据不同病因及证候罗列各家治法道:“《千金》治法分四法,初起时用黄芩栀子升麻甘草大黄汤;既溃则审其脾胃与脾肾,孰虚热备,酌用内补十宣散原方与又方;若日久成漏,则用大内塞排脓散。《窦氏全书》治分三法,先用败毒流气饮,次用护心托里散,后用内托流气饮。《杨氏直指方》则分阴阳二症处治,阴症则选用当归酒、十宣散、加味不换金正气散,阳症则选用活命饮、秘方夺命丹、仙传化毒丹、鸡血散、狗宝丸、飞龙夺命丹。……清纂《金鉴》则以荆防败毒散治有表证,内疏黄连汤治有里证,神授卫生汤治有表复有里之证。”同时还引用了《儒门事亲》《东垣十书》《丹溪心法》《证治要诀》《医学入门》《薛氏医案》《外科证治准绳》中的治法。

3.重视中医传统内治法

作者虽云“述而不作”,但引用文献时采择取弃的标准体现了个人的学术观点。全书所列的各种痈疽治法均为内服方剂,绝少使用外治法,体现了作者注重外病内治的原则。本书成书于民国六年(1927年),当时西医在中国,尤其在岭南,已经有所发展。这一时期的很多中医著作,或多或少地吸收和采纳了一些西医学说。本书作者却摒弃西医观点,完全师法前人,坚持经络辨证、外病内治、综合调理等传统中医理论。特别是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因、证候、病程阶段,以及错综复杂的病情变化发展情况选方用药,善用内治法,不滥施刀针,体现出作者对“外病内治”“整体观”等中医理论精髓有着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应用,也反映出作者对中医具有较强的学术自信。

小 结

本书名为《历代疡医总录》,实际主要为痈疽证治,属于当代皮肤病的范畴。中国自周代就有疡医之设。《周礼·天官》云:“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可见疡医就是外科医生。明代十三科中,疮疡、金镞、接骨属于外科的范畴,金镞可对应《周礼》所载的金疡,接骨可对应折疡,而疮疡可对应肿疡、溃疡。发展至此时,疮疡多以外科中反映出皮肤症状的疾病为主,而痈疽为其主要病种。其后十三科演变为十一科,金镞并入疮疡,又曾改称外科。因此,长期以来,皮肤科一直都是中医外科的一个分支。当代随着中医外科学的分化,临床上中医皮肤科已成为独立于中医外科的科室,但根据《学科分类与代码》等学科划分标准,中医皮肤科学仍属于中医外科学的范畴。因此《历代疡医总录》应视为中医外科学著作。

岭南医学一直以务实致用著称,重实干而少著述,存世及见载于史志的医籍数量与中原相比不多,其中外科医籍尤为稀少。《岭南医籍考》对1949年以前的岭南中医药著作进行了深入系统地收集、考订、整理。凡见诸文献者,皆竭力搜罗,共收书577种。其中外科医籍(包括皮肤科)见第九章《方论(三)》。该章仅著录有连卓琛《跌打方书》、邵勤俊《跌打新书》、傅世弼《外科辨证》、梁希曾《疠科全书》、麦会仪《经验疡医杂症》、唐家禄《医方易简外科续编》、黄恩荣《徐灵胎外科》、吴九言《瘰疠秘传》寥寥8种清代外科医籍,其中确定仍存世的只有《跌打新书》《疠科全书》《医方易简外科续编》3种[1]。2015年编纂完成的《广州大典》,子部医家类收录的清代以前广州府医家著作119种,外科医籍仅有黃德先《跌打全书》、邵勤俊《跌打新书》、彭耀光等《跌打青囊撮要》3种,均为清代医籍。对于近代以前岭南外科专著较少的情况,《岭南医学史》指出:“广东的骨外伤科名医大部分没有著作存世,而其盛名于世,全凭他们的临床实干功夫,从而赢得广大群众信赖赞誉,口碑载道于今。”并将这种现象描述为“只有法传,而无书传”[2],但这种情况对探索岭南外科学术流派的起源和发展不利。以论述痈疽证治为主的《历代疡医总录》的发现填补了历史空白,可视为岭南中医外科学的重要学术成就之一。对该书进行研究有助于挖掘岭南中医的特色。

本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前代医家治疗痈疽的学术经验。全书共论及361种痈疽证治,经作者编排,以经络为纲,以病证为目,有论有辨,有证有方,便于临证查检、对证施治,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临床手册。对经络学说、辨证论治、外病内治等传统中医精髓的坚持与发扬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近代以来,西医外科以手术治疗建立声誉,使社会上形成“中医长于内科,西医长于外科”的认识,中医外科的发展受到阻碍。而民国时期,有这样一部完全回归中医传统的外科著作,体现出本土医家,尤其是岭南医家的学术自信,并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公众对中医外科无理论、无科学、无实践等的偏见,增强了广大群众对岭南中医药的认识、认同,为广东中医药文化自信寻找到有力证据。同时也应引起当代外科临床工作者的思考,当代中医外科的发展,仍需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汲取营养,特别是坚持、发展整体观、辨证论治等传统中医学术精华,才能发挥区别于西医外科的中医特色与优势。

猜你喜欢

痈疽岭南外科
痈疽源流考*
骨外科知多少
忆岭南
雨岭南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痈疽神秘灸经》与《洞天奥旨》学术思想比较探析❋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哪些胰腺“病变”不需要外科治疗
易说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