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发展的思考
2021-03-27王永生朱水芬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661101
王永生 朱水芬 杨 海 陈 松(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 661101)
自2006年以来,云南省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政策机遇,依托区位优势与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条件,实现了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使蚕桑产业逐步发展成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之一[1]。2013年,云南省桑园面积10.67万hm2[2],发种量138.00万张,鲜茧产量5.24万t[3]。2016年桑园面积11.22万hm2,发种量162.38万张,鲜茧产量6.51万t,鲜茧总产值27.37亿元[4]。2016年以来云南省桑园面积虽有缩减,但发种量和鲜茧产量基本保持稳定,2019年桑园面积9.40万hm2,发种量160.00万张,鲜茧产量6.40万t[5]。但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蚕桑产业的发展,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蚕桑产业必须向规模化、专业化、省力化方向发展。而家蚕人工饲料育就是向现代化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人工饲料育实现全年多批次养蚕是建立集约化、工厂化养蚕的理想模式,是传统蚕业迈向现代蚕业的一项革命性技术[6]。江苏省如东县从2010年开始,开展小蚕人工饲料育的推广应用,并在农村进行中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历经多年的探索,已形成了家蚕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可复制模式[8]。为促进云南省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本文在乡村振兴与“十四五”规划的时代大背景下,分析了云南省发展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必要性、基础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发展的措施和建议,供同仁参考。
1 云南省推进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必要性
一是,云南省的蚕桑产业主要分布于山区和半山区,不便于机械作业和车辆运输,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方式传统落后,以家庭兼业和手工作业为主,劳动强度大,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较低,生产效率低,蚕户收入少,收效迟缓;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青壮年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从事蚕桑产业的劳动力发生转移,劳动力短缺,蚕农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二是,蚕桑产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结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论栽桑采叶还是养蚕结茧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桑叶养蚕工序繁琐,生产速度慢,在饲养过程中稍有疏忽,就很容易影响到蚕茧的质量和产量,进而导致蚕农收入减少。三是,近年来环境污染、农药中毒等对养蚕业的危害日益加剧,干旱、倒春寒等自然灾害性天气的发生以及环境污染引发的家蚕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且引起家蚕中毒的污染源复杂、主要中毒原因难以确认,据统计,2018年云南省发生不结茧的蚕种超过17 000张[1]。四是,蚕茧价格波动以及相关产业竞争和国际蚕业竞争加剧,蚕茧价格基本上是每隔3~5年1个循环,每隔2~3年1次价格波动[3,6,9],2019年受春季干旱和春夏茧价低落的影响,发种量比2018年减少近20万张。各种影响蚕桑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极大地动摇了蚕农对蚕桑产业的发展信心,制约了云南省蚕桑产业的发展,亟需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省力高效、轻简化蚕桑新技术支撑,而家蚕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正是解决当前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推进家蚕人工饲料育发展是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云南省推进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基础
2.1 技术水平提升、环境优势明显
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与“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0-11]倡议的机遇,云南省现已发展成为全国第三大蚕桑产业大省。云南省自然条件优越,蚕茧质量优,蚕桑产业竞争优势明显,精准扶贫效果好[12]。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政府的重视、政策的扶持以及各方合力的推进下,云南省的蚕桑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方格蔟上蔟等实用技术已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在部分发展势头较好的蚕区还重点打造了标准化蚕桑示范基地,其桑园管理水平、省力化养蚕技术等明显提高,生产技术更加成熟规范。工厂化养蚕、蚕桑家庭农场等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正成为云南省蚕桑产业的发展方向,云南省蚕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加快、环境条件的改善及饲育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家蚕人工饲料育发展奠定了技术与环境基础。
2.2 政策、资金保障有力
云南省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的重要省(区、市)之一,云南省政府每年安排省级财政专项资金5 000万元,扶持“丝路”从东到西经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大理、保山等州(市)30个蚕桑基地县(市、区)的蚕桑产业发展[13-14]。另外,党的十九大作出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并实施以来,中国的广大农村都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蚕桑产业作为古老传统而又不乏现代元素的一个特色产业也较好地融入到了乡村振兴战略之中,且从多角度、多层次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15]。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振兴是关键,当前中国的绝大部分农村都在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方针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在政策、资金的支持方面都会有所加强,如作为全国蚕桑“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刘厂镇松梅村[16],在多种政策与专项资金的支持扶持下,正逐步培育成为现代化蚕桑产业基地村。2020年9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17],其中就全国家蚕人工饲料育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25年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鲜茧产量占比达到10%左右。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预测:到2025年全国小蚕人工饲料育推广率将达到20%以上(250万张种以上),全龄人工饲料育产茧量将达到30%以上(15万t以上)。随着国家及云南省陆续出台各种相关政策文件,继续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从政策措施、资金保障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保障了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等蚕桑产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云南省蚕桑产业的技术创新与突破的政策环境会越来越好。
3 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的现状
人工饲料育具有给饵次数少,有利于防病,不受桑树生长与各种污染环境的影响,蚕室空间利用率高,省时省工,可实现养蚕生产工厂化等诸多优势,是规模化养蚕的基础,人工饲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加养蚕批数,提高蚕桑产业效益,促进云南省蚕桑产业的稳定和发展。云南省主要进行的是小蚕人工饲料育研究,最早在红河、昭通、保山、普洱、德宏等蚕区推广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饲育成绩,但受家蚕品种、饲料、养蚕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试验成绩不稳定,后来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并通过改善养蚕基础设施条件,引进省外的适应性家蚕品种与配方更加优化的家蚕人工饲料,同时在饲育过程中对饲育技术进行不断总结,德宏与普洱蚕区的小蚕人工饲料育取得了理想而稳定的成绩,且正逐步增加试验数量。另外,在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的选育方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朱水芬等通过对云南省保存的102份家蚕品种资源对人工饲料适应性不断继代筛选,采用定向累代选择和杂交育种2种方法,经过多年的选育工作,获得了优良品系,并进行了杂交组配[18-19],适应人工饲料育的一代杂交种逐渐成形。同时,省外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的育成与示范推广的成功,也进一步坚定了云南省从事家蚕人工饲料育科研人员的信心。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育成了人工饲料适应性新蚕品种桂蚕5号(S8·S9×S6·S7)[20-21],小蚕规模化人工饲料共育试养成功[22],目前已设立16个人工饲料养蚕示范点。2020年11月17日,云南省开始实施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 992—2020《桑蚕小蚕颗粒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规程》[23],标志着云南省已初步形成一套成熟而规范的饲养技术标准,为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的推广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4 云南省推进家蚕人工饲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家蚕人工饲料育的相关技术研究滞后
家蚕人工饲料育涉及诸多环节,例如适应性家蚕品种的育成与推广、人工饲料的优化与研究、人工饲料的生产与供应、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创新与配套机械的研制、人工饲料养蚕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等。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起步较晚,相关技术研究滞后,目前,除适应性家蚕品种的选育取得阶段性进展外,在其它环节的相关技术研究基本为空白,人工饲料的生产与供应很难得到有效保障,技术服务支撑不力严重影响了人工饲料育在云南省的推进。
4.2 从事家蚕人工饲料育的科技人才匮乏
云南省内专业生源不足,如省内培养蚕桑科技人员的楚雄农校已停招多年,云南农业大学蚕桑专业也不是每年都招收新生[24]。省外高校蚕桑专业招生名额也逐年减少,由于蚕桑生产的特点,蚕桑专业在大学也相对较冷门,而且以蚕桑专业招收的学生在条件具备时大部分选择调剂到其他专业,蚕桑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多数从事与蚕桑专业无关的工作,继续在校深造的,在研究生期间其研究方向与家蚕人工饲料育相关的也很少。近年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很难引进相关专业的博士等高层次人才,难以形成以家蚕人工饲料育为研究方向的团队。在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选育、家蚕人工饲料的配方研究与优化方面相比省外研究滞后,研究水平不高,在蚕品种选育方面几乎都是传统的育种技术,人工饲料配方也多为省外专家的技术翻版,缺乏技术创新。科研院所缺乏与省外家蚕人工饲料育研究较好的企业、科研单位、院校的合作交流。
4.3 人工饲料育配套基础薄弱科技创新缓慢
一是,云南省蚕桑产业基础设施、科技水平、机械化水平等发展相对缓慢[24],严重影响了云南省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蚕桑产业发展的投资上,桑园建设与蚕室蚕具建设投资不足,养蚕基础设施薄弱,与家蚕人工饲料育对养蚕设施和环境条件要求的差距较大。二是,推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蚕生产的省力高效、轻简化蚕桑新技术应用不足,如省力化饲喂轨道、省力化采茧器、水帘空调和省力化轨道标准化蚕房等饲养创新配备的应用比较少。三是,人工饲料养蚕科技创新缓慢且后劲不足。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偏弱,同现代科研机构的要求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此外,用于科研的设施装备也较落后。现从事家蚕人工饲料育的科研人员科研能力有限,申请国家科研项目基金困难重重,由于缺乏大项目的支持,严重制约了饲育设备的改善升级,所用研究基础设施较省外同行落后,用于人工饲料育的蚕室是未改造过的桑叶育蚕室,没有湿度自动调控装置、换气扇及自动除菌装置等较先进设备。
4.4 对人工饲料养蚕的认识不足
云南省蚕桑产业体制建设相对滞后,机制创新不足。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是全省唯一一所从事蚕桑科学研究的农业科研机构,隶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而州、市、县地区蚕桑技术推广单位多由当地农业农村局分管,由于主管机构不同,科研院所与推广单位得不到有效联结,技术推广人员与研究人员缺乏有效沟通,家蚕人工饲料育宣传不到位,导致推广技术人员对人工饲料养蚕认识不足、信心不足,持怀疑态度,还停留在家蚕只吃桑叶的老观念上。
5 推进家蚕人工饲料育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5.1 构建集约型现代蚕桑产业发展模式
在继续充分发挥本省地域与自然资源优势及区域发展潜力的同时,要加快集约型现代蚕桑产业模式的构建。首先,在养蚕生产过程中积极引导蚕农转变观念,摒弃粗放生产经营的落后观念,要利用好田好地建设高标准桑园,加强桑园道路、排灌沟渠、管道配套等桑园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通过项目、资金和政策的引导,突出优势区域聚集发展,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蚕区发展集中连片桑园的基础上,成片发展矮杆密植桑园,缩短投产时间,提高桑叶产量,降低采桑劳动强度,同时为家蚕人工饲料育相关原料如桑叶粉的足量供应提供保证。其次,要加强示范户标准化高产桑园、标准化小蚕共育室、标准化大蚕室、省力化蚕台育、大棚地面育、方格蔟上蔟、新机具的使用等养蚕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实用技术的培训,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再次,加强政策引导与技术指导,进一步促进蚕桑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通过生产条件的改善、养蚕技术水平的提升、现有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等多种途径稳步推进云南省工厂化养蚕、蚕桑家庭农场等蚕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模式的构建,为家蚕人工饲料育所需桑叶原材料和推广家蚕人工饲料育技术提供保障。
5.2 明确家蚕人工饲料育相关部门职责
一是,各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发展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二是,各级政府蚕桑产业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自身的职能和责任,并充分发挥省级部门的协调联动作用,针对推荐家蚕人工饲料育发展建立多部门分工协作的管理和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各部门分工明确、统一协调的领导机制。三是,科研院所要与推广单位建立有效的联结机制,保证家蚕人工饲料育研究的开展及饲养要求与技术更新在科研人员与推广人员间得到及时交流和有效沟通,保证新的科研成果能及时推广到生产中去。四是,家蚕人工饲料育相关人员,尤其是科技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家蚕人工饲料育在云南省推进与发展的重要性与重大意义,坚定其发展信心并明确研究发展目标。
5.3 建立相关技术研发及技术服务体系
首先要加快人工饲料育相关技术的开发与研究。一是云南省各级部门要加大对其项目建设与政策资金的倾斜力度,改善科研院所家蚕人工饲料育研究的基础设施与设备,提高科研能力。二是科研院所要加快人工饲料育适应性蚕品种的选育与家蚕人工饲料配方研究的进度,同时积极开展涉及到家蚕人工饲料育各个环节的技术创新研究工作,尽早实现家蚕人工饲料育技术集成应用及大范围推广。一方面要借鉴其他地区人工饲料育较为成熟的技术经验,另一方面还要依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等创新平台,采取产学研合作、技术咨询服务等方式,吸引蚕桑产业高层次创新人才服务云南省的蚕桑产业发展。三是要加强与省外家蚕人工饲料育研究较好的企业、科研单位、院校之间的合作,创造机会让科研人员多到研究家蚕人工饲料育做得好的省份考察学习等,为云南省人工饲料育注入新的研究力量与成功经验。
其次要推进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结合家蚕人工饲料育技术示范与推广,建立现代养蚕技术服务体系,构建一支由专业技术员和蚕农组成的熟练掌握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专业化队伍,做好人工饲料育技术服务工作。一是要加强对蚕桑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家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培训,培训之余,相关人员要通过多种途径自觉学习与家蚕人工饲料育相关的知识,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二是要强化宣传服务工作,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开展家蚕人工饲料育宣传,使广大蚕农认识了解到家蚕人工饲料育后并逐步接受家蚕人工饲料育技术知识,可以借助各种蚕桑生产技术培训会加强家蚕人工饲料育优越性的宣传,并有步骤地对蚕农进行家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培训。
5.4 做好家蚕人工饲料育“十四五”规划
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家蚕人工饲料育“十四五”规划,推进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发展。一是各级政府部门、单位、高校、科研机构,要集思广益,为推进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出谋划策。二是在编制规划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家蚕人工饲料育急需突破的瓶颈问题,借鉴江苏省[7,25-28]、浙江省[29]、广西壮族自治区[30-31]、山东省[32-33]在家蚕人工饲料育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及时梳理分析总结,认真吸收各省、各研究学者为家蚕人工饲料育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做到谋划长远、科学编制,科学合理地提出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产业布局。在新的发展机遇期,以“十四五”规划为契机,将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及“十四五”规划充分有机融合,进一步推进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发展,开创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十四五”发展新格局
6 家蚕人工饲料育推广重点注意事项
家蚕人工饲料育是一项划时代的技术革新,它不同于一般的蚕桑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必须得到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可和扶持,包括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在科研经费和推广经费方面的支持以及组织协作攻关研究等;否则,仅靠蚕业界少数科技人员的努力,推广人工饲料育技术是相当困难的,而且不可能在短期内大面积推广,关于人工饲料育的推广步骤,必须坚持由点到面逐步推进的稳妥原则[34]。云南省在推广家蚕人工饲料育初期要多思考、多借鉴、多总结,少走弯路。
6.1 根据实际确定家蚕人工饲料养蚕模式
今后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发展方向将有小蚕人工饲料共育、专业化全龄人工饲料育、工厂化全龄人工饲料育等3种养蚕模式并存。在选择符合云南省的家蚕人工饲料养蚕模式时,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云南省由于在家蚕人工饲料育研究领域起步晚、研究水平不高,在推广初期应该以小蚕人工饲料共育为主要发展方向,在养蚕条件较优越、经济实力较强的示范点可以推广省力高效养蚕配套技术——半机械化1~2龄人工饲料共育+机械化3~4龄桑叶共育+5龄大棚草本桑条桑育(桑机械化)+方格蔟自动上蔟+采茧机采茧。
6.2 慎重选择家蚕人工饲料育推广示范点
家蚕人工饲料育推广示范点的成功与否是推广的关键,所以在首批拟推广示范点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杜绝盲目决策、盲目上马。在选择人工饲料育技术实用化示范点时,从事家蚕人工饲料育的科技人员要多对拟开展的示范点进行走访,考察人工饲料小蚕共育室的基本条件与实用性,拟承担技术示范的蚕户或负责人的相关条件,再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建立示范点以及示范规模。
6.3 切实做好家蚕人工饲料育推广技术服务工作
科研机构、推广单位负责推广的技术人员,要多为示范点服务,切实做好技术服务工作。一要坚持进村入户,在示范点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二要做好示范点家蚕人工饲料与相关蚕用物资的保障供应。三要做好示范点的生产和技术资料统计汇总,认真总结饲育技术,做好经济效益的调查分析。
经过多方持续努力,我国在家蚕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种[30,35-36]、人工饲料配方及饲料加工[35,37-43]、饲养技术[26,32,43-48]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相信云南省在政府与相关部门的重视、各种扶持政策、科研经费与推广经费的支持下,紧紧抓住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十四五”规划开展工作,云南省家蚕人工饲料育必将得到全面的推进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