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翻译视角下《素问》两部译本词汇翻译对比*
2021-03-27贺晨
贺 晨
赣南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内容富有哲理,其语言本身也极具文学、美学和艺术性。当前有关《黄帝内经》词汇翻译研究多聚焦于文化负载词和中医术语等具体词类,在更为系统广泛的词汇层面进行的研究较少,而语义翻译视角下《黄帝内经》英译本研究更是寥寥。纽马克提出语义翻译法概念的同时也指定了其适用范围,涉及了三类文本,即表情文本(expressive texts)、信息文本(Informative texts)和呼唤文本(vocative texts),其中语义翻译法适用于表情文本,交际翻译法适用于后两类文本[1]47。因此本文基于《黄帝内经》的文本特点分析,对李照国和文树德两部英译本在词汇层面(不限于中医术语)的语义翻译体现予以实证,以期为中医典籍翻译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1 《黄帝内经》的表情文本属性
纽马克笔下的“表情文本”有两大具体特征:一是翻译单位更小,比起句子,某个词的翻译对文本细微意义的传递更为关键;二是文本中的白话俗语较其他类型文本少,比如较为老套的暗喻和搭配等[1]50。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蕴涵大量中国古代文学、哲学、文化、科技、中医疗法等内容,包含“阴阳”“精”“气”“神”“邪”“脏象”“经脉”等古奥的中医学词汇和理论,这些词承载并传递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这些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2],也被称为“文化负载词”,因此如何翻译这些内涵丰富的中医术语可能是译者面对的最大难题,也是决定译本能否最大化贴近原文本的一大关键因素;其次,《黄帝内经》属文言文体裁,内含语句大都短小精悍、结构对仗,富有节奏韵律,充斥排比、隐喻和回环等大量修辞格,尽显语言的意象之美[3],使深奥的医理融于典雅的艺术表达中。从以上语言特征看,《黄帝内经·素问》符合纽马克定义的“表情文本”,它既属于严肃的、富于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又是蕴涵哲学的权威著作,具有不同寻常的搭配、独创的比喻、不寻常的句法[4]。因此,在理论层面上,语义翻译法对于《黄帝内经·素问》具有较大的适用性和指导性。
2 基于语义翻译法的译本对比
根据纽马克对语义翻译法的阐释,语义翻译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遵循原文作者的思维过程,即以原文作者为中心和权威,倾向超额翻译;二是对词语的翻译十分细致,注重细微的差别;三是语言风格更为简单,以再现原文本的语用功能;四是为了保留原文的美学价值,译者有时会对原文意义采取折中的方式,使译本更具音韵感和对仗性[1]46-47。
2.1 词汇翻译细致性在词汇翻译的细致性方面,文译本的处理方式更为细致,原文几乎每个词在译本中都能找到对应,比起李译本,文译本容量更大,倾向超额翻译。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李照国译:I am told that people in ancient times all could live for one hundred years without any signs of senility.But people nowadays begin to become old at the age of fifty[5]3。
文树德译:I have heard that the people of high antiquity,in[the sequence of]spring and autumn,all exceeded one hundred years.But in their movements and activities there was no weakening.As for the people of today,after one half of a hundred years,the movements and activities of all of them weaken[6]30。
文译本采用直译法,没有使用特殊的翻译技巧,在字词的对应上与原文贴合度更高,对字词的理解和处理较为细致,原文中的每个词在文的译本里都得以再现,因此译文更长,如“动作”这一词在文译本中也体现了两层含义,被译为“movements and activities”,对于原文中重复的两个词“动作”和“衰”,译文也是两次使用相同词汇替代;而李译本采用了省译法,省略了原文中的“春秋”和“动作”,用词也更为简练,如对比文译本中“年半百”的“after one half of a hundred years”,李将“年半百”直接译为“fifty”。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李照国译: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all things,the parents of change,the beginning of birth and death[5]57。
文树德译: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governing]the myriad beings,father and mother to all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the basis and beginning of generating life and killing[6]95。
两译本在词的层面上与原文均有较高的对应度,但相较于李译本,文译本对字词的处理更为细致,“父母”和“本始”在文译本中都作为两个单独的字词进行翻译,分别翻译成“father and mother”以及“basis and beginning”,对原词的解构更深,细致度更高。
2.2 词汇翻译多样性文译本在词汇翻译方面更具统一性,对原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相同字词采用相同的译文,而李译本中的词汇更具多样性,因此从词汇层面看,文译本的语言风格更为简单。由于中医术语本身承载了深厚文化和内涵,对相同词汇采用同一标准有利于译本与前文产生联系,便于读者联想、理解前后内容的关联和系统性,也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传递了原文的语用功能。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李照国译:Following[the rules of]YinandYangensures life[while]violating them leads to death.Abidance by them brings about peace while violation of them results in disorders[5]23。
文树德译:If one follows yin and yang,then life results;if one opposes them,then death results.If one follows them,then order results;if one opposes them,then disorder results[6]56。
对比两译本,可发现李译本的词汇更具多样性,除了针对“逆”的翻译两文本分别用了“violate”和“oppose”,李译本原文中的两个“从”字分别译成了“follow”和“abidance by”,4个“则”分别被译 为“ensures”“leads to”“brings about”和“results in”;而文译本针对“从”的翻译只有“follow”一词,“则”的翻译均为“results”。
“逆”和“从”作为中医里的重要状态描述词,在《黄帝内经》中频繁出现,这两个词在李译本中出现了多种形式,除了以上“follow”和“abidance by”两 词,还 有“normal”“Cong(favorable)”“favorable”以及“Cong”等,针对“逆”的译本除了“violate”还 有“abnormal”“Ni(unfavorable)”“unfavorable”以及“Ni”等;对比“从”在文译本里的翻译情况,只见“follow”和“compliance”两词,文译本中针对“逆”的译本,主要见于“opposition”;又如针对“毒药”的翻译,中医里的“毒药”主要是指药物性烈,本身具有毒性,但如合理运用,剂量得当,亦可驱逐病邪,李译本中针对此词的翻译有“Duyao(drugs)”“drugs”“Duyao”及“toxic drugs”等,而文译本中均为“toxic drugs”;再如针对“主”的翻译,中医里的“主”有主导、调控、联系紧密之意,抛开其在原文中的主被动用法,针对“主”的翻译,李译本使用了“control”“govern”“pertain to”“restrict”“dominate”等词汇,词汇更具多样性,而文译本统一译成“rule”,用词更为简单。
2.3 词汇翻译中的舍意取形如前文所述,语义翻译的另一特征是译者有时会为了最大程度保留原文音韵形式之美而折损意义,《黄帝内经·素问》的一大形式之美体现在其大量回环辞格的运用,其结构独特、回环反复、内容丰富、哲理性强,具有形式美和内涵美的美学特征[7]。对比发现,文译本对回环格中某些关键字词的翻译采取了折中手段,舍意取形,使译文语句更为整齐,给读者以视觉和语感上的循环往复的美感;李译本对相同字词的处理以达意为主,注重同一词语在不同使用情况下的意义差别,根据不同词意选择不同词汇,这与前文提及的李译本选词多样性吻合。
例4: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李照国译:The south produces heat,the heat produces fire,the fire produces bitterness,the bitterness nourishes the heart,the heart produces blood,the blood nourishes the spleen[5]65。
文树德译:The south generates heat.Heat generates fire.Fire generates bitter[flavor].Bitter[flavor]generates the heart.The heart generates the blood.The blood generates the spleen[6]107。
文译本在此处也体现其字词翻译标准的恒定性,原文中的“生”全部译为“generate”,表示“产生”之意,这种译法看似与原文对等,但与李译本相比,文译本的“对等”更多体现在形式和风格上,“意义对等”则有所不及。“苦生心”和“血生脾”中的“生”更侧重“滋养”之意,从达意程度看,李译本将这两句中的“生”译为“nourish”,更为准确和贴近原文含义。
其他类似句例还有“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等,这里的一系列“生”都蕴含“滋养”之意,文译本在翻译时均毫无例外地译成了“generate”,而李译本针对以上“生”在每个句子中的不同含义采用了“generate”“nourish”“govern”和“strengthen”等多种词汇,更为达意。
3 结语
从语义翻译视角对比分析李照国和文树德《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中的词汇翻译,发现文树德在翻译方法的使用上更贴近语义翻译,具体表现为文译本在词汇翻译上细致对应性更高,使得译句长度和容量更大,倾向超额翻译;词汇多样性更小、中医词汇翻译标准更为统一,保留了源语用词的一致性,再现了原文字词的语用功能;且为了尽量再现原文的形式美而舍意取形,这些与语义翻译的特点亦相吻合。基于文树德英译本在全球英语学术界极高的影响力和权威度[8],这也验证了语义翻译法指导中医典籍翻译的一定适用性。随着有关中医典籍英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通过汲取中医典籍翻译不同译本的精华来探索最为可观的翻译模式、策略和方法是中医文化顺利传播必不可少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