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梅教授从脾肾不足论治小儿自闭症经验
2021-03-27唐艳鹏王晓聪张莎莎杨宗贤黄家伟郝宏文
唐艳鹏,王晓聪,张莎莎,杨宗贤,黄家伟,郝宏文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
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组以社会和语言交流障碍、狭隘兴趣与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近年来,AS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是导致儿童精神残疾的首要原因之一。目前该病的病因机制尚未明确,且ASD的核心症状尚无有效药物可以治疗,未进行干预的ASD患儿预后不良,成年后常无法独立生活,不具备学习和工作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精神病药为主,如氟哌啶醇、利培酮、阿立哌唑等,该类药物起效快,但停药后症状易反复,且不良反应较多,给患儿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少危害,难以被家长接受。王素梅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全国第五批、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学习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刘弼臣教授学术经验,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治疗小儿神经精神疾病研究。王素梅教授在认识该病的病因病机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强调先后天之本的作用,认为脾肾不足是该病的根本病机,同时又特别提出脾肾不足易生痰浊,认为痰蒙神窍是该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从“补肾健脾,化痰开窍”立法用药,在语言、认知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王教授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中并无“自闭症”“孤独症”等病名,但关于该病的相关症状描述中国古代典籍中却有不少记载。如《诸病源候论》言“数岁不能行侯,四五岁不能语侯”,《闫氏小儿方论》云“心气不足,五六岁不能言”,《左传·成公十八年》说“周天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不知分象犬”等。纵观古代各家的描述,自闭症属中医“语迟”“五迟”“胎弱”“无慧”“童昏”等范畴。在病因病机上,中医古籍对该类疾病也有诸多论述,如《幼科证治准绳》言:“心声为言,若儿稍长,应语而语迟,由在胎时,母卒惊怖,内动儿脏,邪乘于心,心气不和,舌本无力,故语迟也。”将小儿语迟归因于胎儿时期受惊所致的心气不足。《活幼心书》云:“治禀赋不足,肾气虚弱,骨髓枯竭,囟大头缝不合,骨瘦语迟,行步多艰,齿生缓者。”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是小儿生长迟缓的原因。现代医家对小儿自闭症也有不同的认识。唐为勇教授认为小儿自闭症是心、脑、肾三系一体的病变,共同导致儿童的精神活动异常及认知障碍[2];毕可恩教授在治疗自闭症的过程中发现,胎毒、胎教及婴幼儿养护不当与该病的发病密切相关[3];汪受传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先天胎禀不足、后天失于调养、心肝功能失调均会导致儿童精神发育异常,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4];王俊宏教授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脑,与五脏均有联系,病机要素多为“痰”“瘀”“虚”“郁”,且又错综参杂,多合而为病,其中尤重脾的作用[5]。由上可知,每个医家对该病见解各异,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先天不足、肾气亏虚、心神失养、肝失条达是自闭症的主要病机。
2 王素梅教授对小儿自闭症的中医认识
2.1脾肾不足是根本病机 小儿自闭症多表现为智力低下,语言迟钝,与他人交流困难,且喜欢独处,有明显的社交困难,部分患儿有行为异常等,王教授认为上述症状从根本上讲是脾肾不足的表现。《医宗必读》云“先天之本在肾”,肾藏精,主生长发育,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不能充养全身,致生长发育不良,可见语言迟钝、智力低下,或有身材矮小、动作发育落后等;且肾主骨生髓,肾精的盛衰影响着脑髓的充盈。《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藏生成》也说“诸髓者,皆属于脑”,若小儿先天肾精不足,导致肾精亏虚不能化髓充脑,神明用之不足,元神不得滋养,而发为精神活动异常。现代病因学研究发现母亲妊娠期接受药物治疗或接触毒物是ASD的易患危险因素之一,另外父母亲高龄使下一代患该病的风险要明显增高,进一步说明先天因素在小儿自闭症发病中起很大作用[6]。脾为后天之本,小儿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知自节,稍有不慎,则脾胃中伤,久之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运化无力,升清无能,水谷精微不能上达于心,心神失养而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脾肾作为先后天之本在生理上相互促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正如章虚谷《医门棒喝》云:“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脾肾之间,相互资助,相互促进,从而使脑窍充养,神机灵活,若脾肾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气血衰少,髓海不充,神明失养,都可致神明为病,出现精神、行为异常等上述症状[7]。“脾肾相关”理论来源于内经,邓铁涛教授将其继续发展,提出该理论是“五脏相关”学说的一个子系统,对临床的指导意义重大,尤其是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方面,在“肾通于脑”“脾与脑相关”等理论的指导下,肠脑轴的作用可以用中医学的“脾肾相关”理论进行解释,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微生物-肠-脑轴”与孤独谱系障碍的发病密切相关,为中医脾肾理论在自闭症方面的论述提供更多的科学内涵[8-9]。王教授也非常认同这一理论,认为在认识该病中应从先后天之本上追溯,即脾肾不足是该病的根本病机。
2.2痰蒙神窍是关键因素 王教授在“脾肾不足”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其产生的病理产物——痰浊在整个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出“痰蒙神窍”是小儿自闭症的关键因素。自闭症患儿神志痴呆,言语不清,甚至喃喃自语,行为刻板等均为神志异常的表现,“百病皆为痰作祟”“怪病多痰”,几乎所有神志病证均有痰浊因素[10]。《仁斋小儿方论》云:“小儿受病多生于热,热则生痰,痰者,诸病之根也。”强调了痰在小儿病因学上的重要性。王教授认为“痰”主要与脾、肾二脏相关,脾肾不足可产生痰浊等病理产物,导致痰浊壅盛,蒙蔽神窍,成为自闭症发病的关键[11]。脾主运化,脾气虚弱则失其健运,水湿不化,致水液内停,痰饮由生,痰蒙神窍,脑窍不开,可见智力低下、语言迟钝、行为异常等。肾藏元阴元阳,肾阳亏虚,则蒸化无权,聚液为痰,肾阴亏耗,则虚火内炽,灼伤津液,炼液为痰。由此可知,脾肾二脏中任一功能失调均可导致痰浊的产生,而且脾运化水液亦有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正如《素问·水热穴论》所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肾阳不足,则温煦功能下降,不能暖脾,导致水湿、痰饮的停聚。脾肾共主水液代谢,脾肾两虚则水液代谢异常,水湿内生,日久成痰,蒙蔽神窍,出现小儿发育迟缓,精神、行为异常的表现。由此可见,“痰”是整个疾病过程中极易出现的病理产物,王教授特别强调“痰”在小儿自闭症发病当中的重要作用。
3 辨证施治
王教授认为小儿自闭症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脾肾不足为其本,痰蒙神窍为其标,造成一系列智力、语言发育落后,交流障碍,行为异常等表现。王教授治疗小儿多动症强调脾肾为根本。经曰:“治病必求于本。本之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本。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经也。故善为医者,必责根本。”《医宗必读·脾为后天之本论》亦云:“故善为医者,必责其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强调治病重视先、后天之本的思想。也有学者从脾肾论治的角度证明了其疗效确切。李爱武等[12]阐述吕英教授在诊治自闭症患儿时,注重固护先天肾气、后天胃气,先后天两本同时兼顾,以期打开患儿蒙蔽之窍;周义山等[5]提出王俊宏教授在治疗小儿自闭症时突出从脾论治,认为该类患儿主要是先天之精不充,后天之本失养,养后天可资先天,肾精充足,髓海得养,机灵记性则发,强调了先后天互相资生的关系。另外,从“痰”论治自闭症也有相关记载。自闭症的一些表现与“呆病”相同,清代陈世铎从痰治疗呆病的学说和经验,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更是提出“健脾化痰开窍法”治疗呆病,先补其虚而化其痰开其窍[13]。汪受传教授提出从心脾两虚论治孤独症,认为心神欠明与痰蒙心窍有关,临证常加用豁痰开窍之药[4]。王素梅教授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经验,对该病有独特的见解,认为小儿脾肾不足、痰蒙神窍是导致上述症状的主要原因,故治疗该病多以补肾健脾、化痰开窍为基本治则,自拟“附桂益智汤”加减。方药主要组成为:制附子、肉桂、熟地黄、陈皮、茯苓、合欢花等,方中制附子、肉桂温肾暖脾,肾为清阳之根,肾阳温则清阳宣发,诸窍自利。附子一药始载于《本经》, 药性刚燥、辛温大热、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张元素谓其“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之阳虚”。肉桂能补火助阳,《本草求真》言其有“直透肝肾血分,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之奇效。附子与肉桂伍用,相得益彰,峻补肾阳。熟地黄益精填髓,培补先天不足,《药品化义》曰其“滋补真阴,封填骨髓,为圣药也”,肾精充盛则脑髓得生,心神得养。陈皮、茯苓健脾化痰,脾为生痰之源,痰盛易蒙神窍,故多用健脾之药使“脾健则痰无以生”。王教授认为自闭症患儿在脾肾不足的基础上,多有“痰蒙神窍,脑窍不开”,故善用石菖蒲、远志二药以开窍化痰,醒神益智,两药合用,“一以辛散而开其痰湿之痹著,一以苦降而定其逆之上痰,则气顺而痰雍自开,气血不复上苑,庶乎风波大定,神智清明,此菖蒲、远志之大功也”[14]。石菖蒲味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具有补肝益心、开心孔、利九窍、明耳目、发音声的作用,与远志合用能强智益肾、聪耳明目,是治疗自闭症的要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健脾、化痰开窍之功。
4 随症加减用药
《素问·标本病传论篇》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王教授在治疗小儿多动症中注重标本同治的原则,治本重在补肾健脾,治标除化痰开窍之外,同时根据伴随症状的不同,四诊合参,随症加减。烦躁易怒、坐卧不安、睡眠不宁,舌红苔黄、脉弦者考虑与肝相关。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和调节情志的作用。肝失疏利,浮阳上越,则坐卧不安、睡眠不宁;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则有烦躁易怒等表现。王教授在方药中善加柴胡、黄芩以和解枢机,使肝气条畅,加龙骨、牡蛎以摄纳浮阳、重镇安神。动辄汗出、神疲乏力、平素易感,舌淡苔白、脉细者考虑与肺脾气虚有关。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肺气虚则卫外失护,卫气不固,易感外邪,动辄汗出;脾气虚则清阳不升,可见神疲乏力等。故自闭症兼有肺脾气虚者,王教授喜加黄芪、党参以补肺益脾,加浮小麦、防风以固表敛汗。
5 验案举隅
患儿,男,7岁3个月,初诊:2018年9月18日。主诉:交流困难、动作刻板3年余;现病史:患儿3岁多时出现言语不清、重复,不能说完整的话,不能与人眼神交流,语言交流极困难,动作刻板,小动作频繁,经常不自主摇头,当地医院诊为“自闭症”,一直以感统训练治疗为主,未服用药物,平素易感、出汗较多,纳可,入睡困难,睡眠不安,时有便溏,小便正常。查体:面色少华,简单问答对话,用时较长,心肺(-),舌红苔白,脉细。西医诊断:自闭症;中医诊断:无慧(脾肾两虚,痰蒙神窍,兼肝阳上亢)。治则:补肾健脾,化痰开窍,平肝潜阳。方药:附桂益智汤加减。处方:制附子6 g,陈皮10 g,肉桂10 g,熟地黄10 g,益智仁20 g,合欢花10 g,石菖蒲10 g,天麻10 g,竹茹10 g,醋龟甲10 g,煅牡蛎15 g,制巴戟天10 g,珍珠母30 g,麦冬10 g,菟丝子10 g,茯苓10 g,浮小麦15 g,麻黄根10 g,砂仁6 g。30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2018年10月18日,患儿反应较之前灵敏,简单问话时对答较前明显加快,出汗稍减少,睡眠有改善,摇头动作减少,大便干,上方有效,守方稍作加减:制附子6 g,陈皮10 g,肉桂10 g,熟地黄10 g,益智仁20 g,合欢花10 g,石菖蒲10 g,天麻10 g,竹茹10 g,醋龟甲10 g,煅牡蛎15 g,制巴戟天10 g,珍珠母30 g,麦冬10 g,菟丝子10 g,茯苓10 g,浮小麦15 g,砂仁6 g,远志10 g,百合10g,火麻仁6g。30剂,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继续服用半年后能与人眼神交流,可以说长句子,语言交流改善,小动作减少,摇头动作基本消失,效果明显。
[按] 本例患儿表现为“交流困难”“刻板动作”,为典型自闭症表现,属中医“语迟”“无慧”等范畴。该患儿自幼发病,与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脑神失养密切相关,根据患儿面色少华、时有便溏、平素易感等辨证属脾虚,脾虚生痰,蒙蔽神窍,心神失养,可见交流困难,动作刻板等,土虚木亢,肝阳上浮可见风动之象,如动作频繁,入睡困难,睡眠不安。辨证属脾肾两虚,痰蒙神窍,兼有肝阳上亢,以补肾健脾,化痰开窍,平肝潜阳为治则,方药以附桂益智汤加减,方中附子、肉桂、巴戟天温肾暖脾,熟地黄、菟丝子益精填髓,石菖蒲开窍益智,陈皮、茯苓健脾化痰,竹茹清化热痰,合欢花解郁安神,天麻、龟甲、牡蛎、珍珠母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汗多用浮小麦、麻黄根,麦冬滋阴清热,砂仁行中焦之气,亦防诸药滋腻碍胃。诸药合用,共奏温肾健脾、化痰开窍、平肝潜阳之功,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6 总 结
现代医学对小儿自闭症的病因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仍缺乏治疗其核心症状的药物,且各药物疗效存在争议,其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更多临床研究予以论证。中医古籍对该病症状的描述早有记载,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历代医家辨证论证本病均取得良好疗效。王素梅教授认为脾肾不足是小儿自闭症的根本病机,痰蒙神窍是关键因素,治疗从先后天之本出发,以补肾健脾,开窍化痰为治则,自拟“附桂益智汤”,随症加减,疗效肯定。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