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2021-03-27徐慧

家园·建筑与设计 2021年19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

徐慧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道路给排水

引言:

目前,市政道路中的海绵城市概念对任何环节的设计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市政道路工程必须从整体考虑,促进指导思想和多方合作变得更科学、更明智。建设海绵城市绿化带和分隔带是实现海绵城市理念的关键组成部分。海绵装置通常出现在绿化带和中央隔离分区,在市政道路施工规划中对道路整体结构意义重大,海绵设施的质量决定了市政道路整体的水平。

1海绵城市概述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满足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同时应对电辐射、工厂污水、汽车尾气等环境挑战。只有对城市绿地、公园、湖泊和透水人行道进行科学规划和建设,才能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雨季大范围吸收雨水,防止洪水或路面侵蚀。旱季时,自动调节城市内外供水,减轻干旱程度。海绵城市理论通过尽可能控制城市洪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达到水资源再生目的,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有积极影响。它是对各类自然资源的科学统筹,顾名思义,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进步。

2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现状分析

市政道路给排水作为基础设施,直接关乎人们正常生活及工作,其设计合理性十分关键,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现阶段道路给排水设计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排水设施不完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政给排水设计受多重因素干扰,排水设施缺乏完善性,原有布设排水管道能力不足、设计面积较小,难以吻合当下實际需求。城市污水逐年增多,用水需求量较大,原有给排水设计较为简易,无法满足当下城市发展规模,为城市市政管理人员提出新的挑战,需高度重视给排水设计工作,从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撑,逐步完善市政给排水建设。其次,水资源利用率低。城市处于正常运作条件下,需水资源做以基础保证,城市人口密度较高,水资源有限。当下城市土地硬化程度加大,为人们创设良好的居住环境,但弱化土地渗透力,地面降水和排水无法及时渗透于地下形成地下水,最终演变为死水,无法发挥其自身价值,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城市改造扩建促使城市给排水工程自身作用难以发挥,排水系统设计改造需大量资金等给予支持,但回报率较低。市政给排水设计受当地气候干扰,一次性大量降雨增加排水负担,给排水设计缺乏统筹规划,水资源利用率较低,难以吻合当下城市发展。

3“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3.1透水铺装设计

路面污染物堆积量大,重金属含量高,污染物在PPS渗透过程中迁移不够。因此,有必要通过分层去污法以去除具有不同层结构的污染物以获得最佳清洁。此外,分层过程中的污染物可以实现水资源的进一步利用,这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前提。径流污染物逐层通过透水铺装系统,根据污染物浓度的变化对它们进行仔细分析。通过结合机理和表面性质的分析,也可以对透水铺装系统进行分析,以保证分析的科学合理。在污染物渗透的情况下,可以更详细地解释径流中污染物转化的实际过程。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土壤条件、不同流速的透水道路系统的优化设计,也能够保护地下水的安全。

3.2车行道设计

车行道作为城市道路重要构成之一,需对其加以重视,现下多数城市车行道自身排水功能较弱,应充分借鉴人行道设计,按照实际状况进行优化增强整体给排水能力,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应深层次掌握车行道自身特殊性,其车辆行驶速度快,需按照施工状况保证其排水系统自身适应密度,确保路面自身结构平稳性,减少行车风险。车行道设计过程中,应选取透水性较佳的材料进行铺设,减少大量积水积累现象,增强地下水回补功能。设计过程中还应考量车行道路面防滑功能,最大限度选取性能优良的防滑材料,保证车行道基础功能实现的同时,提高其排水功能,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

3.3路基排水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的实际应用首先要确保的就是排水的科学合理性。因此,市政机构应根据现状对地基进行审查和研究,以确定排水的结构和范围。在路基排水设计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透水性。应结合施工实际需求,选取相对应的施工技术来完成施工。对于软地基的性质,采用堆载预压技术来满足施工地基的质量要求。如果土壤干燥,施工需要含水量较高的地基,可考虑设计挖排水沟,在保持雨水排水系统重复利用的同时,增加地基蓄水功能。

3.4路面排水设计

必须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设计规划,以保障排水系统的功能。如果市政街道较宽,可以考虑在左右两边各做一个中等宽度的雨水坑,这样可以减少雨水停留在地表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向两边流失而不是正常的地表积水。同时,集水井口可以均匀分布在道路两侧,以改善排水,减少雨水对路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道路狭窄,则需要及时安装水平管道并排水,同时考虑到单坡道的排水。海绵人行道需要更大的通透性,但如果人行道有大裂缝会严重阻碍排水,雨水会更深地渗透到地下。因此,市政部门必须比较现状并采取干预手段,特别是针对具体问题和其他严重问题,以避免出现裂缝,同时能够减少集水区和分流水。在道路两侧,将雨水引入两侧及下游的积水沟,防止雨水冲毁路面。

3.5绿化带设计

首先,需要全面实现雨水过滤的作用。在雨季,大量雨水落在地表,需要将经过良好过滤的雨水收集处理,保持雨水清洁。这可以通过铺设砾石或植土并铺设透水管来实现,以在雨季完全过滤雨水,并有效地为土壤提供天然水源。其次,需要增加雨水收集效果。由于所用材料的高渗透性,雨水渗入土壤后可直接从绿化带的地表径流中收集。在正常情况下,绿化带应位于市政道路下方约18cm处,以便在规划时控制水流分布,使雨水在道路之间排入市政设施和绿化带。绿化带规划者应该设置一个溢流系统来连接排水管和雨水,让雨水进入一些较低的绿化带并在大雨期间暂时积聚,并通过溢流系统收集在管网中。

3.6人行道设计

将海绵城市理念为核心设计导向,增强人行道自身渗水性、透水性,以免雨季人行道出现严重积水,影响人们出行质量。一方面,优化人行道材料选择,施工单位应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尽量选取透水性较强的材料,增强雨水渗透性,同时改善城市内部土壤成分,不断优化人们生活条件。建议选取新材料的使用,选取性能较佳、经济安全的可再生材料,保证雨水渗透有效性,提高雨水资源收集成效,为后续循环应用提供保证。另一方面,应合理设计排水管位置、坡度等,正常状况下横纵坡度应保持在2.5%、1%~2%,保证人行道排水功能最大限度发挥。

结束语:

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过程中,需积极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如此可增强城市吸纳性和弹性。若区域内生态环境发生变更,可充分发挥其自身协调功效,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金炼坚.“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9(09):77-78.

[2]刘鹏.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居舍,2019(17):107.

[3]刘意.“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8(11):188-189.

[4]鲁森.“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8(10):224+226.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方式研讨
PPP产业基金平台模式方案设计
建造"海绵城市" 下雨不再"看海"
基于“海绵城市”构建的盐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研究
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