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龙江:天保换来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2021-03-26

甘肃林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白龙江天保林业局

盛夏时节,行走在白龙江林区的绿水青山间,松涛伴云海、流泉汇飞瀑的景象随处可见,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让人沉醉,扑进大山怀抱“森”呼吸,使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而这都源于二十多年前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白龙江林区职工几十年如一日,换来了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及林区的和谐共荣,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白龙江林区从1952 年开发建设,从事森工生产的46 年间,累计生产商品材1686 万立方米,上缴利税35.6 亿元,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经历近半个世纪的采伐,到上世纪90 年代后期,林区可采资源面临枯竭,白龙江这块绿色宝地陷入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两危”的困境没有将白龙江森工人压垮,始终坚守在这片辛苦耕耘的大森林里。林区人的坚韧不拔,林区人的顽强拼搏,最终让白龙江森工浴火重生、度过难关,并顺利完成华丽转身,走上了经济发展、林区和谐的快车道。

森工转型 从伐树人到看树人

1998 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白龙江林区积极响应,所属洮河、迭部、舟曲、白水江4 个林业局于当年9 月16 日在全省率先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白龙江林区是全国九大重点林区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岷山山脉的白龙江和洮河两大河流上游,是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也是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重要生态屏障,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经过白龙江林区职工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充分发扬“不忘初心、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牢记使命、绿色发展”的白龙江精神,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资源管护大大加强,公益林建设蓬勃开展,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生态功能持续增强,产业开发异军突起,林区民生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的党建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呈现出一浪高过一浪的喜人形势,有力地推进了天保工程的有效实施,林区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这片原始林区重新焕发往日的生机。

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管护人员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倍加珍惜与呵护,早出背太阳,晚归驮月亮,忠诚履职辛苦工作,巡山的脚步在山林间叩响,放飞悠悠的绿色之情。

“放下手中的锯子,就等于扔掉了饭碗。天保工程刚开始的时候,白龙江林管局1.6 万多名职工面临全员下岗,有的家庭祖孙三代都是林业职工,大家都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隔多年,退休职工老王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仍然感慨不已。

如何变挑战为机遇,林区人开始冷静思考。针对全面禁伐后职工全员下岗的现实和天保工程方案十分有限的人员编制,1999 年,从管理局、林业局到林场逐级进行大刀阔斧的内部改革,精简管理机构,稳妥分流富余职工。在充分调查研究、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天保工程造林项目管理、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工程资金管理、项目竣工验收等28 个管理办法。从管理局到各林业局、林场,层层成立了天保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专门管理机构,制定了规章制度,建立了林业行政、森林公安和经济民警“三位一体”的森林资源管护体系。

林区开发建设以来,长期承担着区域内大量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2009 年,省政府第28 次常务会议决定,将白龙江林管局所属4 个林业局及20 个林场定性为事业单位,每年增加经费补助基数1400 万元。同时,林区公检法机关整体转制进入国家政法序列,企业自办的子弟学校整体移交属地政府管理,林区过去长期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剥离,存在的体制不顺问题得到理顺,经济负担逐步减轻。

天保工程一期实施以来,白龙江林区始终坚持“零”采伐,累计减少木材产量343 万立方米,减少消耗活立木蓄积1029 万立方米。通过不断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相继开展以打击违法采伐及乱砍盗伐为重点的“天保行动”,集中处理了一批违法案件,林区没有发生大的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捕滥猎和乱占林地现象,没有发生大的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完整得到确保,832 万亩天然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

大兴安岭不同林草过渡区土壤碳库活度的研究……… 田 慧,包 翔,周 梅,赵鹏武,石 亮,巴音德乐黑,郝良杰,乌艺恒(47)

播撒绿色 从伐木人到造林人

从1998 年开始,白龙江林区以平均每年12 万亩的速度推进人工造林。二十多年来,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保证了栽一片、活一片、见效一片。

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不论是白龙江畔还是洮河两岸,由林区职工组成的专业队伍,便自带行李工具,自备干粮,浩浩荡荡入驻荒坡秃岭,随处可见他们会战造林、建设绿色家园的壮观场面。如洮河林业局建成的8 万多亩百里绿色长廊,成为林区人绿化荒山的缩影。

近年来,随着造林绿化的持续推进,白龙江林业管理局人工造林已经从高海拔转移到低海拔,从高寒阴湿区域转移到干旱河谷地带,从林区内转移到林区外。针对林区内适宜造林地不足的情况,积极开展异地合作造林,先后启动并分期实施漳县造林25.4 万亩、会宁60.7 万亩、山丹16 万亩、合作依毛梁1 万亩。2011年,与武威市签订了100 万亩治沙造林协议。

1998 年至2010 年,天保工程一期国家共投入资金19 亿多元,白龙江林区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人工造林165.29 万亩,飞播造林48.2 万亩,封山育林369.52万亩。与1998 年相比,工程区有林地面积增加176.9万亩,森林蓄积增长1039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9.22 个百分点,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白龙江林区有林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森林覆盖率分别由工程实施之初的497.6 万亩、6000 多万立方米、35.94%,提高到目前的1503.68 万亩、7242.39 万立方米和48.69%,实现了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三增长”;分流安置富余职工1.59 万人,维护了林区的稳定。天保工程给白龙江林区生态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

白龙江林区职工年均工资从1997 年的6538 元,一期末的不足2 万元增加到2017 年的4.9 万元,是天保工程启动前的7 倍多。

如果说,天保工程一期是白龙江林区的“救命工程”,那么,天保工程二期就是“健身工程”。2011 年,天保工程二期实施,10 年总投入约34.58 亿元,实施内容包括继续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管护森林面积1170.73 万亩,实施公益林建设300 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00 万亩、封山育林200 万亩),开展国有中幼林抚育301.7 万亩。并提出到2020 年新增森林面积150 万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8.8 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加959 万立方米,增加碳汇480 万吨,为林区提供公益性岗位5623 个、三产岗位2946 个,基本解决转岗就业问题,并通过国有森工企业和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险以及国有林业单位负担的政社性支出补助政策,使林区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实现应保尽保,确保林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职工收入持续增长,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天保工程二期以来,既解决了林区职工一次性安置人员养老、医疗两项社会保险补助,又解决了天保工程一期职工“五项”社会保险欠费问题和在职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实现了“五险一金”全覆盖;提高了白龙江林区管护标准,保障了职工收入接近或达到当地事业单位工资水平;通过省级财政投入,解决了退休职工医疗保险缴费问题,建立了天然林保护长效机制。

白龙江林区结合国家天保工程年度核查和“四到省”考核,从林管局到林业局、林场、管护站和管护人员,全部签订管护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管护责任落实率为100%。已累计建设管护站点200 多个,有效改善了管护人员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组织3000 余名森林管护人员,采用人工和无人机辅助巡护、远程视频监控等方式,有效管护森林面积1503.68 万亩。

2016 年以来,白龙江林区把提高森林管护科技含量作为推进天保工程的重要手段,在各林业局建成森林防火指挥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为一线护林员配备了GPS 定位手机,并将护林员绩效考核定位系统、GPS 手机定位终端、电子眼、森林眼——森林防火监测与预警系统、森林资源管理监测系统、无人机应用系统等有机融合,实现了森林管护远程实时监测动态管理,管护工作由“人防”转变为“技防”、从常规手段转变为科技手段,管护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产业崛起 从伐木人到市场人

在大力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白龙江林区依托资源优势,不遗余力地实施林业产业开发,提高经济收入、缓解经费压力。先后筹措资金近5 亿元,建成了林木种苗、森林旅游、葡萄酒业、水电站、山野菜加工、宾馆餐饮和房地产等一批产业项目,增强了发展后劲。

种苗是生态建设的基础。二十多年来,白龙江林区的种苗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苗圃由22 处扩大到46 处,面积由2300 亩扩大到近6000 亩,存苗量达6亿株,年出圃各类优质苗木6000 多万株,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木培育基地,不仅满足了林区自身公益林建设的需要,还为全省及其周边地区生态建设提供了大量优质苗木。

林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发展森林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2002 年起,林区先后开发建设冶力关、大峪、腊子口和沙滩4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已成为我省森林旅游的著名景区。昔日封闭落后的林区,变成了环境优美、游人如织的旅游景点,一栋栋宾馆酒楼拔地而起,一户户农家乐如雨后春笋遍布小镇。森林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不仅加快了林区经济的转型发展,还为当地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同时,以河西农林业综合开发为基础,着力培育酿酒和鲜食葡萄,建成葡萄庄园1.2 万亩,并组建了祁连葡萄酒业公司,祁连品牌葡萄酒已经成功走向全国市场,产品先后获得国际金奖,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成为我省唯一的葡萄酒出口企业。与此同时,林区油橄榄种植、山野菜加工、小水电开发、宾馆餐饮等小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富有林区特色的森林后续产业体系正在形成。据统计,天保工程实施后,林区通过职工集资和社会融资等途径,投资到产业开发上的资金已达2.5 亿元,安置富余职工3000余人,仅2008 年—2010 年实现经营收入超过1.2 亿元,为有效缓解林区就业压力和解决天保经费不足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多年的天保工程,二次创业的白龙江林区用智慧和汗水保护森林、改善生态、发展林业,揭开了林区转型跨越的新篇章,开拓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复兴之路。

改造棚户区 共建美好新生活

“棚户”是林区相当一部分人的共同回忆。自1952年开发建设以来,白龙江林区一直坚持边生产、边建设,先生产、后生活,致使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严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路比院子高,院子比屋地高,夏天雨水倒灌、冬天四壁白霜成为林区职工居住环境的真实写照。据统计,棚户区改造以前,白龙江林区有80%的职工居住在“板夹泥”的简易平房中,户均居住面积不足40 平方米。

省劳模李凤莲是原舟曲林业局退休职工,在林区工作一辈子的她如愿以偿住进两水棚改房,温馨的小家里窗明几净,跟之前住的土坯房有着天壤之别。李凤莲说:“以前最难熬的是下雨天,常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连睡觉都是问题。没想到,老了老了现在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圆了林区几代人的‘安居梦’!真是感谢林业局,感谢党的好政策。”说起这些,年过八旬的李凤莲老人难掩兴奋喜悦之情。

李凤莲老人所说的党的好政策是棚户区改造。“林区职工一辈子在深山老林工作,生活不容易。改造职工住房,林业局领导班子坚持把好事办好,出资配套铺设水、暖、电管线,绿化、硬化、美化小区,通过灾后重建和棚户区改造,一线职工有房率超过95%。职工住进了新房子,工作热情也得到了激发。”林业局负责人说。2009 年—2012 年,全林区共完成棚户区改造新建6871 户,补助资金1.7 亿元。职工住房结构从“板夹泥”平房转为砖混楼房,住房面积由工程实施前的户均不足40 平方米提高到70 平方米左右,林区职工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天保一期工程的十三年,白龙江林区经历了“5·12”汶川重特大地震和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5·12”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8 亿多元,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致舟曲林业局死亡20 人,直接经济损失8000 多万元。面对接连发生的重大灾情,全林区各级组织和广大职工全力投入抗震(洪)自救和抢险救灾,积极恢复生产生活,取得了抗灾救灾的全面胜利。并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灾后恢复重建和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政策的机遇,科学编制重建规划,完成灾后重建和棚户区改造投资8 亿多元,经过数年如火如荼的建设,林区生态修复、灾后重建和棚户区改造任务全面完成,职工办公、住宅、供水、供电、供暖和道路等基础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林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林区展现在世人面前,林区基础设施至少向前推进了20 年。

二十多年来,白龙江林区天保工程建设成效有目共睹。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森林植被逐步恢复,大大改善了陆地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生存的环境。林区紧紧把握保护和发展两大主题,工程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就业渠道不断拓宽,职工收入显著增加,促进了民生改善,稳定了林区社会,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建立了洮河国家级和阿夏、插岗梁、博峪河3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区内大熊猫、梅花鹿、蓝马鸡和红豆杉、栱桐、星叶草等国家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珍稀动植物数量逐步回升,使天保工程实施前,许多被迫离乡的稀客又回到“娘家”定居下来。天保工程实施区域内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成为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

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林业科学研究所首次以直观的货币形式,全面系统地对白龙江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用和贡献进行了有益探索和评价,用详细的数据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弘扬生态文明新理念、全面推动国土绿化、谱写美丽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评估结果显示:白龙江林区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年均达303.702 亿元。其中,涵养水源价值133.791 亿元,保育土壤价值91.667 亿元,固碳释氧价值44.793 亿元,积累营养物质价值2.627 亿元,净化大气价值15.717 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13.797 亿元,森林游憩价值1.31 亿元。

改革释放红利 推动高质量发展

国有林场改革以来,白龙江林区4988 名在职职工纳入事业单位管理范围,核定事业编制2088 名,已全面完成洮河、迭部、舟曲、白水江4 个林业局及所属23个国有林场和直属的南华林场共28 个单位的国有林场改革任务,保生态保民生目标如期实现。截至目前,国有林场森林面积较改革前增加18 万亩,森林蓄积量增加215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改革前的48.69%提高到49.77%,职工年均工资达7.6 万元,是改革前的1.6 倍。

国有林场改革启动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改革补助资金2.96 亿元,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2100 多名富余职工得到安置,多年来职工住房无着落、工资无保障、社保不到位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林区职工住房、安全饮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国有林场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取得显著成效,森林质量显著提高,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一系列科学论断,不断在白龙江林区得到鲜活实践印证。

如今,只要你来到白龙江,唯一的“噪音”是鸟鸣,唯一的“污染”是花香。林区到处是绿水青山,焕发出勃勃生机,往日的荒山秃岭大都披上了迷人的绿装,一度绝迹的野生动物也重新出现在林区的天空和绿野;曾几何时的“夹板泥”棚户区被一座座新式楼房所代替,当年孤寂单调的林区生活变得与城里人没有什么两样,二十多年前一些为生计而犯愁的务林人大都由温饱逐步迈上了小康之路。过去的一切都成为一种岁月的记忆,展现在眼前的一切都演绎成时代的风采,成为务林人的无比荣光,洋溢在每个人的内心和脸庞,鼓舞着数千名干部和职工沿着天保工程开辟的大道阔步前进。如今,走进白龙江林区,不再有工人们伐木、运材单调而勤劳的身影,不再是“板夹泥”、土坯房,随处可见的是宽敞的马路、新起的楼房、优美的环境,以及职工群众们写满幸福的笑脸。国有林场改革中,林区职工还将充分享受到更多的生态红利。

放眼今天的白龙江林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林海茫茫,松涛滚滚,生态文明留住了绿色的基脉。

放眼今天的白龙江林区,在自然的轮回中,莽莽苍苍,山峦叠翠,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宛如一座巨大的绿色宝库,向世人展示着生机和神秘。

二十多年天保工程建设,白龙江林区创造了绿色转型发展的奇迹,树立了一座敬畏自然的精神丰碑,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跨越之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守护好每一寸绿水青山,建设好我们的美丽家园,我们必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猜你喜欢

白龙江天保林业局
An Annotated List of Lizards (Sauria:Squamata) Recorded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省林业局举行系列活动庆祝建党100周年
天保工程:把天然林都保护起来
浅谈大杨树林业局森林防扑火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白龙江畔菜花香
天保工程保出了美丽新疆
温室桃树周年管理历
推进天保工程实施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舟曲林业局天保工程建设回眸
如何搞好临夏县天保工程二期中的森林管护
黑枣树周年管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