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谱系障碍表现成因及干预方法研究现状*
2021-03-26曹曼珏梅建军许文胜石谱君刘世杰
张 涛,曹曼珏,梅建军,许文胜,石谱君,刘世杰
(1.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40;2.包头市第三医院)
自闭症又叫孤独症、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ASDs),是一系列广泛神经行为缺陷的疾病,其特征是社会交往普遍异常、沟通障碍以及兴趣受限和重复行为,多发病于儿童早期。自闭症患者往往在认知功能、注意力、学习和感觉加工的方面与常人存在差异,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1,2]。自闭症导致了整个生命周期的重大健康损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相关研究的文献,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自闭症谱系障碍中语言障碍、焦虑成因,面部表情识别障碍典型的三种障碍中发病原因进行综述。分析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在这三种不同交际情境下均表现出异于正常发展儿童的特征,而这些差异与其非语言智商、语言能力、心理理论以及执行功能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对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几类典型症状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1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现状
根据2018年美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孤独症谱系障碍在美国的发生率为1.69 %。我国公认自闭症谱系儿童的患病率约为 1 %,且发现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统计结果,2019年我国总人口约为14亿人,按比例中国的自闭症谱系人口约为1 400 万人,考虑到二胎政策的正式实行引起总人口加速上涨,每年至少新增 20 万自闭症谱系儿童。由于其对家庭社会的严重危害,世界上有很多科研人员研究成因。
2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几类典型症状的成因
2.1自闭症谱系障碍中语言障碍的成因 语言障碍是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中的三大核心症状之一,其主要成因是大脑组织结构与神经发育异常。张瑞先等[3]认为,正常语言的发展产生与大脑中控制语言部分的各神经中枢的神经传导通路, 以及各发音、听觉器官结构与功能是否正常有关。研究表明这是由于自闭症患儿的额下回功能发育异常所导致的,额下回功能发育异常会导致自闭症患儿不能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或想说的话用语言表述出来,但是这类儿童的语言接收能力不差。部分患有孤独症的儿童不能完整地运用句子,只能用字词来表明自己需要什么,即“电报式”的言语表达,这种类型语言障碍与大脑皮质前部语言区的异常有关,该区域异常则会导致连贯性话语障碍。还有研究发现,组合组织破坏也与该类型语言障碍有关。另有部分孤独症儿童有复述、模仿别人语言的行为,这一行为表明自闭症患儿的复述系统完好,即该儿童大脑左侧颞叶发育较好[4]。
高峰等[5]的研究表明自闭症的语言障碍可能与构音器官的功能有关,因为自闭症儿童普遍有偏食习惯,喜吃软状食物,这可能造成自闭症儿童的口腔肌肉与正常人产生差异,从而影响语言表达。
有研究报道, 通常人的音律和节奏归右脑主管, 语言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主要与左脑相关;而自闭症患儿脑中, 连接大脑左右半球使信息传递的胼胝体里的纤维束很少, 有实验让患儿在接受常规语言训练的基础上再接受音律、节奏方面的治疗, 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患儿在自发语言及模仿发音方面有了快速的提高, 胼胝体里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束也显著增加[6]。该实验表明大脑内胼胝体内纤维束的数量,与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程度相关,也揭示了通过适当的训练可以激活大脑的某些区域。
2.2自闭症谱系障碍焦虑成因 参考相关文献发现,自闭症儿童焦虑的成因主要归纳为生物学原因、家庭原因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7]。
从生物学角度,杏仁核是位于前额叶背内侧,附着于海马体末端的脑部组织,其功能主要是产生、识别和调节情绪以及对学习和记忆进行控制。而Herrington等[8]研究表明,表现有社交焦虑的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其右侧杏仁核体积减小、形态发育明显异常,即自闭症患儿的脑部组织存在异常。除脑部组织异常以外,Schain等[9]发现约有1/3的ASD患者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血清素(5-羟色胺)水平异常。Senkowski等[10]研究发现具有社交焦虑的人,其血清素活性水平要比正常人偏高;而Stein等[11]所做的对双生子焦虑的研究,其结果表明,焦虑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
从家庭层面来说,王美芳[12]研究表明,处于亲密度较低、经常发生矛盾、家长控制欲强的家庭环境中的儿童比处于和谐家庭环境中的儿童更容易发生焦虑。家庭关系不和谐、教养方式不好的家庭,ASD儿童社交焦虑的发生可能性更大[7]。
从社会环境方面探究,Little[13]的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遭到欺负的概率远远超过正常儿童,他们在同伴中往往被边缘化,这影响了他们的社交,也间接导致了焦虑。而Hebron等[14]指出,ASD儿童通常会因为学习成绩不佳,难以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因此较少参加学校活动,导致在社交场合时常常会感到焦虑。
2.3自闭症谱系障碍中儿童面部表情识别障碍的成因 孤独症患者在进行人际交往以及社会交流时会产生困难,主要是由于他们在对于人的面部表情识别方面有障碍[15], Beall等[16]的研究确切证实了孤独症儿童在对他人的面部表情进行识别的时候存在着一定障碍。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可发现自闭症儿童表情障碍成因主要是脑部加工机制异常,还有心理理论缺陷及交往兴趣的缺乏。
大脑不同功能之间连接异常与大脑不同区域活动异常,与孤独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障碍有关。人体内对面部进行加工处理的主要脑部区域是位于视觉联合皮层中底面的梭状回面孔区。然而正常人在对面部表情进行识别时,他们的梭状回激活程度明显高于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即脑区的损伤和孤独症儿童识别面部表情的能力低下有一定关联,例如杏仁核、扣带回、梭状回等损伤都将会导致孤独症儿童在进行面部表情识别时发生障碍[17]。有研究[18-19]发现, 孤独症儿童进行情绪识别时,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别人的嘴部而不是眼部。研究指出[20], 孤独症儿童对他人面孔情绪进行识别时, 所花费的时间普遍要比正常儿童多一些, 而加工时间却低于正常孩子。对于正常儿童来说,在六个月大的时候,大部分就已经能够体会到父母的面部表情, 七八个月左右时就能辨别出父母的不同表情,一岁左右就能大致识别某些最基本的面部表情[21-22]。但是Kuusikko[23]等人的研究表明,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来说,两周半就表现出社会发展的异常, 具体表现在避免眼神接触。
2.4自闭症谱系障碍中刻板行为的成因 刻板行为作为自闭症患者的三大基本特征之一, 已经严重影响到自闭症儿童个人能力及社会功能,但其病因机制研究仍不清楚。已有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自闭症重复刻板行为成因进行解释,即:遗传、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理论。
从遗传的角度来说, 基因与染色体变异是自闭症患者重复刻板行为产生的一个原因。除自闭症外,由染色体变异所导致出现重复刻板行为表现的疾病还有抽动症、帕金森病等[24]。另外, Langen等[25]在2009年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探索发现,尾状核体积大小与重复刻板行为这一表现也有一定关系, 具体表现为普通儿童的尾状核体积会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变小, 而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尾状核体积却会变大。1996年,Lynn等[26]在研究中发现,脑神经中的一些部位,如海马、颞叶、垂体后叶、顶叶皮层和杏仁核,如果出现障碍,自闭症儿童将会表现出刻板行为。
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研究,贺晓旭[27]的文章认为行为的出现是存在某种强化原因的, 即自闭症儿童表现出重复刻板动作的行为可能受到某种强化,如感觉强化、社会强化,才使得这种行为一直延续。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左秋芳[28]的文章认为,重复刻板行为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用来适应外界多变环境和刺激的;相较于孤独症患者,重复刻板行为在正常儿童的四岁以后会慢慢减轻甚至消失, 而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重复刻板行为会作为正常行为留存下来,这是由于自身的某种欠缺导致的。
2.5干预策略 几年来,有关来自星星的孩子这一主题不断地受到人们关注,发病原因尚无定论,无可争论的事实是自闭症儿童数量在逐年增高,中国自闭症患者已经超过10万,但人们对自闭症的认识和了解较浅,关注度较低,自闭症儿童及家庭面对沉重负担,这反映出各界对自闭症的宣传科普工作并不到位。据调查显示在校医学院校大学生仍有98 %认为并未接触到自闭症孩子,不清楚的也占到67 %,这些数字和发病率出现严重的反差,反映了目前自闭症孩子及其家庭生存状况和社会环境问题。
自闭症的成因则与基因也存在一定关系。遗传因素是儿童自闭症的主要病因,环境因素,特别是在胎儿大脑发育关键期接触的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发病可能性增加。但是医学院校大学生认为“缺乏家庭关爱”是自闭症发病的主要原因,在医学院校里出现这种认知是不太合理的,大学生对自闭症群体所持的刻板印象总体上也是消极的,其中外显刻板印象的内容结构为“低温情,高能力”,内隐刻板印象的内容结构为“低温情低能力”。在社会宣传时,因大众喜欢榜样效应,喜欢传播希望,社会工作者往往也报喜不报忧,鲜有人将全部但不完美的事实自然呈现出来。说明学校以及社会对于自闭症的宣传及重视程度也停留在较浅层面。
现如今自闭症谱系障碍发病如此严重,由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家庭负担严重,由于照顾患儿需要人手,可投入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就会减少,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对于发展形势如此严峻的疾病,如果不加以干预,会导致很多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所以,为促进已有患者康复,减轻其家庭负担以及患者家长的心理负担,维持社会体系建设,以下是设立的具体干预措施。
首先,加大普查力度和设立专项课题资金。基于现如今对于自闭症浅层面的认识现状,国家应建议有关部门进行此类疾病的普查,对其症状表现进行全面收集,进而建立科学的分类方式,国家应设立专项课题资金鼓励引导有关专业人员对于此方面的研究,加大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争取早日对其成因机制有所突破,从而促进自闭症的康复治疗。
其次,加大相关人才培养力度。目前,我国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寥寥无几, 每年毕业的专业学生也相应较少, 从事自闭症康复教育行业的专家更是数量极少, 开设孤独症研究的机构就更少, 且多数与实践严重脱节,针对此情况,国家应该加大此方面的人才建设培养力度,以加快研究进程。同时,提高大众对于自闭症的认知,普及宣传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相关知识。对于群体而言,建议在社会各处广泛进行自闭症谱系障碍相关知识的普及宣传,尽可能让社会人士了解到机构的存在、工作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处境,消除误解,增强其对自闭症患儿的接纳程度,从家庭层面促进患者康复。查阅相关资料可知三岁到七岁这段时间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最佳干预时间,一旦自闭症儿童成年后, 康复培训就失去了意义。有研究发现,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家长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和同事给予的关注和支持能够给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家长很大帮助。自闭症患者的家庭成员应当积极关注并在发现可疑症状时立即就医,尽早地对此疾病进行干预。然后,从社会层面加大对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帮助力度,对社会人士的宣传能使自闭症患者人群得到更多的关注,促使大众自发地去为自闭症宣传。社会应承担责任,运用社会的力量,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让他们勇敢地接触社会。
最后,建议可先在高校中做相关的宣传,大学生本就应该多关注诸如此类的高发社会公众问题,高校又是国家未来大部分精英的集中地,尤其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他们除了大学生这一身份外,身上还肩负着治病救人的使命。在高校进行宣传,其一,大学生群体能够更好地接受这方面的知识,能够了解关于自闭症的信息,将来组建家庭以后能够留意自己以及身边的儿童,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其二,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在他们心中留下相关的印象,能够间接让未来有更多的人了解到自闭症,自闭症的工作开展就会更加方便;其三,大学生群体处于育龄期,普及自闭症的成因会提高他们自身以及对未来子女的预防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率;其四,对于医学院校大学生而言,提高对自闭症谱系障碍这一疾病的认知,会在一定程度上吸纳部分人去开展研究工作及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有利于自闭症的康复。
3 展望
孤独症谱系障碍由于表现形式极其多样以及成因机制的复杂,到目前为止,现有研究还未探究透彻。本文研究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典型表现入手,包括语言障碍成因,焦虑成因,儿童表情识别障碍,刻板行为四类典型症状,单独分析了他们各自的成因。研究发现自闭症这四类典型表现成因主要还是来源于生物学因素,包括基因与染色体变异、脑部构造以及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异常,以及非生物因素,具体包括心理环境以及社会交往两个方面。
对于成因,笔者认为,大脑分区异常变化与孤独症谱系障碍之间的关系正如哲学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关系一样,无法进行准确的判断谁先后的问题,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并且相互促进和影响,大脑的开发通过合理生活中学习和训练。因为从发展心理学来看,虽然现在社会大众对于自闭症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现在对自闭症病因探索还没有特别明确。对于自闭症典型表现的成因机制仍然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从而促进自闭症的医疗康复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