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早熟大豆新品种甘豆 2号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
2021-03-26于海强王佰华张万海苏二虎贾利敏王雪娇
王 伟,李 强,于海强,王佰华,张万海,苏二虎,贾利敏,王雪娇**
(1.内蒙古大兴安岭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甘河农牧场分公司生产科,内蒙古 甘河 162895;2.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呼和浩特 010031;3.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甘源农业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 甘河 162895)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甘豆2号是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甘源农业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以黑河18号为母本、沈农12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同年冬季海南种植F1代,淘汰伪杂株,收获8株真杂交单株;2010—2014年在北方种植F2~F6代,每代选择优良单株;2014年根据产量、田间抗性及室内品质分析提升为品系,代号甘515,后更名为甘豆2号;2015—2016年开展多点异地鉴定试验;2017—2018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极早熟B组大豆区域试验;2019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极早熟B组大豆生产试验;2020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蒙审豆2020004号。
2 特征特性
2.1 形态特征
甘豆2号为亚有限结荚习性,紫花,披针叶,灰色茸毛;株高60厘米左右,株型收敛,主茎节数14节,分枝数0.1个,植株中上部结荚密集,茎秆粗壮,三、四粒荚多,成熟时荚皮黄褐色,荚微弯镰形,不炸荚;籽粒圆形,种皮黄色,种脐黄色,百粒重17.6克。生育日数112天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050℃左右。
2.2 品质及抗性特性
2019年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及加工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长春)测定,粗脂肪21.21%,粗蛋白39.34%,蛋白脂肪之和60.55%;2019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人工接种抗性鉴定,抗(R)灰斑病1号和7号混合小种,加权值0.58;对大豆花叶病毒SMV Ⅰ株系表现为中感(MS),病情指数40.91%;对大豆花叶病毒SMV Ⅲ株系表现为中感(MS),病情指数41.05%。
2.3 产量表现
2017年参加内蒙古大豆极早熟B组第1年区域试验,5点汇总平均产量2 698.5公斤/公顷,较对照登科5号增产8.4%,5点5增;2018年参加内蒙古大豆极早熟B组第2年区域试验,4点4增,平均产量2 802.0公斤/公顷,较对照登科5号增产7.1%;2019年参加内蒙古大豆极早熟B组生产试验,5点5增,平均产量2 530.5公斤/公顷,较对照增产8.1%。
3 栽培技术
3.1 选茬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以上正茬地块,秋季进行整地、起垄,达到播种状态。
3.2 种子选择和处理
剔除破损粒、病虫粒及杂质等,纯度高于98.0%,净度高于98.0%,发芽率不低于85.0%,种子含水量不高于13.5%,选用适合当地的种衣剂包衣。
3.3 播种
3.3.1 播种期 当土壤深度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7~8℃时即可播种,呼伦贝尔市2 150℃以上积温区5月上、中旬播种。
3.3.2 播种方法 选择精量播种机,垄三栽培保苗30万株/公顷,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保苗38万株/公顷,大垄高台栽培保苗35万株/公顷。
3.3.3 播种质量 视土壤墒情播后及时镇压,达到种子均匀一致,覆土严密,播种深度4厘米左右。
3.3.4 施肥 播前施优质有机肥15吨/公顷,结合播种施入磷酸二铵150公斤/公顷,尿素40公斤/公顷,硫酸钾45公斤/公顷。
3.4 田间管理
3.4.1 中耕 进行铲前深松,深度20~25厘米。齐苗后及时铲趟,做到两铲三趟,伤苗率小于3%,于大豆封垄前结束,后期拔净大草。
3.4.2 化学除草 土壤墒情较好时,可以在大豆播后3天,进行封闭处理。用96%精异丙甲草胺750~1 200毫升/公顷+70%嗪草酮可湿性粉剂300~600克/公顷,对水750~1 000公斤/公顷地面喷雾。大豆出苗后,杂草2~4叶期,用5%精喹禾灵1500~1800毫升/公顷+48%苯达松1500~1800毫升/公顷,对水250~300公斤/公顷喷雾。
3.4.3 病虫害防治 大豆灰斑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用量为1.5公斤/公顷,对水250~300公斤/公顷喷雾;发现食心虫成虫集体飞行时,用20%的氰戊菊酯乳油300~450克/公顷喷雾防治。
3.5 收获
采用机械联合收割,在豆粒归圆,叶片全部落净时进行。产品质量符合大豆收购质量标准三等以上、水分低于13.5%时,入仓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