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以计算机专业课程《操作系统》为例

2021-03-26何静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操作系统内核育人

何静媛

(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 重庆 400044)

1 背景介绍

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即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校计算机学院紧密配合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积极应对,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实践。

2 “课程思政”理念在计算机专业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2.1 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在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的今天,国家高科技产业遭受全方位打压,我们需要奋力突出重围,此时高校的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人格培养、品性塑造”的关键时期。专业课程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可以通过“课程思政”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渗透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激励学生树立为国家发展而奋进的责任心。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2.2 合理处理计算机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逻辑关联

“课程思政”本质上就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因此只有与专业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落实到位,才能真正有效发挥作用。

计算机学科作为信息产业领域的重要学科,在面对国家信息技术“科技创新,自主可控”的挑战中,肩负着挑大梁的角色。我们必须要在专业培养的各项工作中,提高站位,围绕培养民族复兴大任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教育质量,攻坚克难。实现该目标的第一步需要使学生能充分理解目前国家在信息产业中面临的困境,由此肩负起未来国家发展的神圣使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成从“学为小我”到“学为大我”的学术志向提升,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3 充分发掘和运用与计算机学科相关的思政教育资源

注意梳理和挖掘计算机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教育功能,然后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注意各课程案例中的思政元素要与课程专业知识体系紧密联系。在“课程思政”实践中要避免出现为了“思政”而“思政”的形式主义。

在运用思政资源时,注意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关于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贯彻实施“课程思政”理念,我们随后以《操作系统》课程为例充分展开说明。

2.4 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保障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制度保障。如学院成立“课程思政”领导小组,修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课程思政”工作如何在课程教学中的开展;修订教师考核文件,将“课程思政”作为考核指标之一,提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每门课程、每个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的思政大格局。有了常态化和长效化的管理运行机制,更有利于“课程思政”工作开展落实到位。

3 “课程思政”在《操作系统》课程中的探索实施

以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操作系统》为例,谈谈我们在“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如何兼顾产业变革需求与思政育人的需求。

3.1 课程内容的调整

3.1.1 强化关联课程之间的融合,提升系统能力

面对国产操作系统的困境,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系统能力,这就需要深度强化关联课程的融合。《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C程序设计》等课程存在着较高的关联度。其中《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组成原理》联系最紧密,后者从硬件的角度描述了计算机系统,而前者从系统软件的角度描述了如何管理计算机硬件系统和支撑程序运行;《数据结构》与《C程序设计》对《操作系统》的支撑则是从程序编码的角度解决操作系统构建中的各种问题。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自主操作系统的研发、推广和普及,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强化学生的内核开发能力。深入分析多课程的融合点,然后针对这些融合点调整实践环节的内容。关联课程的融合可参考图1所示的方式进行,既有利于学生从全局的视野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也便于学生从程序设计的角度透彻了解内核实现的过程。

图1:关联课程之间的融合

3.1.2 规划出版新编教材,融入便于开展思政教育的专业素材

我们规划出版新编教材《操作系统原理》,教材中引入国产优秀开源操作系统华为EulerOS系统。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产开源操作系统的构架,为解决自主操作系统技术瓶颈提供后备人才,同时也为国产操作系统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奠定基础;新版教材加强了开源操作系统Linux内核结构的分析,便于引导学生阅读并修改开源系统底层内核代码,提升系统工程实践能力。

3.2 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课程思政”探索

3.2.1 理论课中思政教育的渗透

充分发掘理论教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找准合适的切入点,并探讨合理的实施方案。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细化“思政育人”的工作细节,建立一张工作安排表格,部分内容如表1所示:

表1:思政育人教学表

在表1中,以课程的两个章节的教学内容为例,说明思政育人工作如何在课堂上开展。在讲解第1章的知识点“操作系统发展历史”时,介绍我国从科技发展的落后局面到如今的奋起直追,可以引申到家国情怀、历史文化、科学精神等的教育。讲授“操作系统展望”时,可以针对价值取向、社会责任、创新意识等方面展开教育;在对第2章的知识点“进程控制”进行教学时,由案例背景引申到科学精神、工程伦理等的教育。

教学内容中的所有章节均可按照思政育人表格中的要求进行实施,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本课程的特点,重点强调“社会责任,家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国家自主科技发展而努力的神圣使命感。

3.2.2 实践环节中思政教育的渗透

根据实践内容,分析思政元素的融入点,然后在开展过程中润物无声地进行渗透。我们以两个实验为例说明思政教育如何开展的。

实验1“内核编译与系统调用”实验要求在Ubuntu系统中完成内核编译的过程,修改内核代码实现用户自定义的系统调用。在学生熟悉Ubuntu系统时,引导学生了解中美之间的“科技新冷战”所导致的自主操作系统的困境,鼓励学生熟练掌握开源的Linux系统,为今后国产操作系统生态建设打下扎实基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实验2“进程同步——哲学家进餐问题”要求利用信号量机制实现无死锁的哲学家进餐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该如何梳理和解决,这里就涉及到创新意识和逻辑思考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编码,需要经过大量的修正和调试的工作,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耐挫能力等。

在其他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中,学生分组完成任务。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团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意识,服务意识等。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学会求同存异,而这些素质是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高度的关键因素。

4 结束语

我们在计算机专业培养过程中贯彻实施“课程思政”,探索出一套专业知识与思政协同育人的模式,在当前中美“科技新冷战”背景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一种新的理念,“课程思政”在理论和实践上还需进一步论证和完善,最终实现“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操作系统内核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强化『高新』内核 打造农业『硅谷』
基于嵌入式Linux内核的自恢复设计
Linux内核mmap保护机制研究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