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谈读书秘诀:我看书为什么很少忘
2021-03-25
我(李敖)的本领有很多,看家的本领是什么?看书。书,大家都会看,可是这里面的巧妙各有不同。一般来说,看书有4种类型:一是海绵型。读书时可以把看到的内容全部消化;二是沙漏型。看了和没看一样,一无所获,只是消磨了时间而已;三是滤袋型。精华的部分全部漏走,剩下的都是糟粕;四是大宝石型。读书不但自己得到了好处,还能把这个好处传播出去,使别人受益。这种读者很稀少,很难得。非常明显,我就是大宝石型。
为什么我这么自负?我40多岁时看到香港一些报纸上说:“李敖很可能是50岁以下的当代中国人之中读书最多而又最有文采的人。”我认为这句话说得不错。为什么我读了这么多书且有这么多时间来读书?有一个原因是坐牢。在牢里,我没有其他事情可做,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所以,坐牢奠定了我看书比别人多的基础。
我常说,如果一个人看过的书,有我看过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那么,他就会变成书呆子。什么原因?读书不化。无书不读固然很好,可是如果你没有很好的头脑,看这么多书是一种浪费。因为,如果你不能够驾驭它们,看多少流失多少,整个循环就是一个沙漏。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这是因为读书完全凭记忆力是不行的,记忆会慢慢淡化。一般人看完第一本书再看第二本时,第一本书就离他远了一点儿。看到第三本書时,第一本、第二本离他又远了一点儿。到了第十本书,前面的第一本书已经离他十万八千里了。所以,宋朝人把这种现象叫“渐行渐远渐无书”。但是,我看过的书很少会忘,这得益于我心狠手辣。看书时,只要遇到需要的资料,我就会把它剪下来。有人说,背面怎么办?基本上,同一本书一开始我就会买两本,看的时候按照正背面把它切下,虽然比较费钱,可是节省时间。
剪下来的资料怎么分类?我有很多夹子,在上面写上字就能分类了。比如,我写“北京大学”,夹进去的就全是北京大学的资料。我不断用这种夹子分类,可以分出几千类。比如,一般图书馆会以哲学类、宗教类、文学类等分几个大类,我分得比这个更细。以“天主教类”为例,我会把修女算一类、神父算一类。神父类里,特殊癖好的算一类,还俗的又是一类。当发生了一个修女和神父有关的新闻,我要发表感想的时候,把这个夹子里的资料一打开,文章立刻就能写出来。这就是我的“土法炼钢”读书法,看起来笨笨的,可事实上是我的科学方法。(《看世界》等)
有了好的读书方法,好书在哪里?详情请见本刊3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