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移动互联形势下广播媒体的突围策略
2021-03-25吴松
吴松
【摘 要】当前,传统媒体正处在新兴媒体的包围之中,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特别是广播媒体。面对严峻形势,广播媒体需要分析原因,找准思路,寻求突围。笔者通过调研走访,结合实际,提出广播媒体应在内容上求精便于搭载网络;形式上求新便于网络传播;手段上求变以适应当下的多元化需求。本文同时分析了合肥新闻综合广播在创新发展上的一些做法,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移动互联;广播媒体;突围;车联网
当前,毋庸置疑的是,传统媒体正处在一个严密的包围之中。这种包围,既有传统媒体对受众市场的相互挤压侵占,更有来自新媒体的巨大冲击。
在传统媒体中,广播从目前来看,似乎是受到新媒体冲击相对较小的一个。究其原因,恐怕要归功于城市不断增长的私家车数量和因此而产生的潜在收听群体,基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广播被认为是有较大市场空间的,仍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广告收益。然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移动互联形势下广播的突围已经势在必行。
一、广播媒体面临的“前堵后追式”包围
互联网时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媒体形式,这些媒体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种大趋势的冲击下,广播岂能独善其身?调研中,一些资深广播从业人员表示,广播媒体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被重视的程度越来越轻。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移动互联形势下广播节目的时效性优势尽失。传统媒体中,广播是以“快”和“广”为优势的,而这样的优势在移动互联环境下已荡然无存。当广播记者在获取素材进行整理,准备连线播报(通常情况下需有预留的节目时段,这里姑且不论)时,网络媒体早已将内容上传至网上,人尽皆知了。可以说,在当前形势下,传统媒体在表现形式、传播手段、影响效果等诸多方面都在与新媒体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个性化供给环境中广播受众流失。新媒体依托大数据背景,可以提供个性化推送。但就目前的广播媒体而言,节目多半还处于“我说你听”的阶段,与受众的互动和对接不足,导致了受众的流失。
大数据背景下不被选择的苦恼。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媒体,广播媒体并没有束手待毙。为数众多的广播电台也纷纷“触网”,从最早的“媒体办网站”,到“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广播也做了多方面的尝试与努力。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大数据背景下的“不被选择”这一大难题。
车联网是目前广播媒体面临的最大威胁。截至目前,车联网的发展已初具规模,除了它自身的智能交通功能外,还凭借其大数据分析功能做到了为车主精准推送信息,从而占据了车载音频市场的主要空间。如果失掉车载这一主要阵地,广播媒体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
二、移动互联形势下广播媒体的突围策略
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到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几乎所有的业态。冲击不可避免,态度决定未来。作为传统媒体,广播该如何适应当下形势,实现逆境突围呢?结合调研分析,笔者认为,树立正确的“融合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
(一)借船出海,坚持内容为王
时下APP比比皆是,这让一些传统媒体也产生一种错觉:依托自身多年积累的受众群体,开发出APP应当是一条突围之路。然而,实践证明,这条路并不适合所有传统媒体。众所周知,互联网是一个“烧钱”的行业,要想积聚用户,除非有巨大的投入和长时间的坚持。而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几乎难以承受。由此看来,“借船出海”更符合当下媒体的需求。对于广播媒体来说,更重要的是,“借来了船”,送什么“货”?
“内容为王”这句话在广播媒体中被广泛认可。从长远看,打造高质量的内容,是为将来可以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从当前看,打造一批有影响、有品牌、有市场的节目,成为一个真正的“内容供应商”,是广播媒体现在要花大气力去做的。唯有扎根深厚,方可抵御风雨。如,合肥新闻综合广播一直坚持“内容至上”理念,该频率自重组以来,对节目的改版、改造从未停滞,包括《合肥新闻》等王牌节目也多次改进提升,目前已形成自身特色,频率多个节目、多件作品荣获全国、省、市奖项。
(二)价值最大化是广播的突围利器
“内容为王”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受众需求。广播媒体如何满足受众需求?那就是做好服务。作为主流新闻媒体,传统的广播、电视依旧具有一般自媒体无法比拟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解读政策、解答疑问、准确传达党委政府的声音,是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广播民生服务类节目依旧具备极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合肥新闻综合广播以“全国金话筒奖”获得者柳溪为代表的一班采、编、播队伍,打造了《庐大姐拉家常》《寻医问药》《百姓百事》《阳光成长》等一批深受听众喜爱、有一定固定收听群体的品牌栏目,内容涉及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各领域,并以此为依托实现了良好的创收成果。
如何借助互联网手段,将这类节目的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尝试的问题。相反的,对一些低价值甚至无价值的节目,即可以重组或去除。
(三)深度挖掘自身优势,用活用好声音资源
面对移动互联网新形势,传统广播媒体不应妄自菲薄、自乱阵脚,忽视自身的传统优势。而应该坚守初心,将丰富的声音资源用活用好。声音的伴随性、渗透性和情感浸润性赋予了广播独特的魅力。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声音产品的规模化、品牌化和融媒化,为自身的融合转型创造新的机会。
2019年8月,合肥新聞综合广播与中共合肥市蜀山区委宣传部联合策划制作的安徽省首部区级声音形象宣传片《蜀山声音》,便是打造声音精品力作的成功实践。这部宣传片以声绘景、以声达意、以声传情,让科技的声音、自然的声音和百姓的声音等成为主角。宣传片播出后,受到中央及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同步推出的5篇微信推文全部刊登在“学习强国安徽平台”,其中一篇更登上了“学习强国全国平台”,受众阅读数破千万人次。
同样是在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合肥新闻综合广播策划了70集声音纪录片《合肥记忆》。以“每年一期”的形式,遴选最具代表性、最具时代感、最能反映该时期“合肥大事”的一件事进行回访报道。在采编过程中,记者以“抢救历史”的态度,寻找到“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通过他们介绍当年事件的过程。甚至有一位受访者,在接受采访后不久去世,而他的那段采访录音则更加弥足珍贵。同时,节目运用各类音效,制作精良,播出反映良好,并斩获2019年度安徽新闻奖、安徽广播电视奖双一等奖。
(四)放弃“唯音频”,实现自我重构
自我重构,对于广播媒体来说,既是市场倒逼的不得已而为之,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重视声音资源并不等于“唯音频”,放弃“唯音频”是自我重构的必需。“音频”是广播的特质,也是广播赖以生存的空间。然而,“唯音频”却并不是广播人所需要的。广播不仅要借助互联网的手段,同时也要借鉴报纸、电视、新媒体等形式,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节目或其他内容。这是广播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其自我重构的必要之举。事实上,广播媒体自身的缺陷,是可以通过媒介融合来消除,实现优势互补的,要将“融媒体”“全媒体”的概念落实到行动当中。
合肥新闻综合广播目前频率拥有台网站链接、微信公众号、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官方账号、快手官方账号、企鹅号、今日头条等,同时,基于频率有一批“自带粉丝”的优秀主持人,其个人的微信及直播平台也成为宣传节目的重要载体。通过各种网络传播形式,形成了“融合个性化、广播可视化”的互联网传播网络,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2021年初,合肥市“两会”召开,我们策划的融媒体作品《2020合肥有多拼——且看报告里的“大写数字”》,以“九宫格图片”的形式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梳理呈现了合肥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原本严肃的时政新闻更具亲和力,很快便在合肥市民微信朋友圈形成“刷屏”之势。而在2020年的抗击新冠疫情报道中,我们采用短视频新闻的形式,策划了《防疫春耕两不误 肥西春耕备耕忙》《三八妇女节 致敬巾帼英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抖音平台均获得了极高的点击量。
车联网的到来,对于传统广播媒体来说,是一次彻底的革命。广播媒体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境地。而事实上,车联网的音频传播市场本身的主体也应当是广播媒体。广播电台在从事音频生产方面有着其他行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为数众多的专业人才,这都应当成为车联网的主力军。而对于一家广播电台来说,了解并发展相关产业、主动融入和占据市场已经刻不容缓。
结语
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和发展形势,广播媒体在不断摸索前行。目前,从国内来看,并没有形成一个受到广泛认可的融合发展的模式,各地广播频率也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危机感是共识,寻求融合发展也是共识。结合合肥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的创新实践,笔者认为,内容上求精便于搭載网络;形式上求新便于网络传播;手段上求变以适应当下的多元化需求,是移动互联新形势下适合广播媒体的一条可行的突围策略。
(作者单位:合肥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