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兴趣培养

2021-03-25钟淑慧

新课程·上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美术课堂创造力兴趣

钟淑慧

摘 要:就小学美术课堂中学生兴趣培养的问题进行探析,从角色扮演、将错就错、厚积薄发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持续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能力,获得高效课堂。

关键词:美术课堂;兴趣;创造力

人们要长久坚持地做一件事,除了耐力还是耐力,但如果要长久坚持做下去,且做得开心又高效,那就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大家都知道,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天真烂漫、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他们非常喜欢上美术课,但限于年龄和认知,他们尚未定性,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巧妙的引导,这些孩子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就会有相当一部分对美术活动失去兴趣,而剩下的就仅仅是应付老师完成作业而已,这实在是令美术老师头疼的难题。

这里,笔者不谈耐力,仅就“兴趣”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应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持续、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热情与超常的坚持,这样形成的知识与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

但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对一件事的兴趣常常会随着时间、空间而转移,甚至会消失殆尽,更何况是年龄只有6~12岁的小学生呢?对此,教师需要完整了解美术学习及发展心理的整体概貌,熟悉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根据不同时期儿童的心理特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37条提及:“根据在小学里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经验,我看到图画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手段之一。我坚定地相信,儿童的图画是通往逻辑认识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阶梯,至于图画有助于发展对世界的审美观点,那就更是不言而喻了。”没错,要论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的培养与美术核心素养的提高,美术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除了顺应心理发展的规律,美术老师还必须拥有开阔、活跃的思维,富有想象、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点子,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好的教学从来都不是老师一人唱独角戏,而是师生相互成就的。以下,笔者就自己课堂中的一些实例来对这一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角色扮演尝试新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成人的言行,如果把他们的好奇、模仿心恰当地运用到课堂上,教学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比如,笔者曾尝试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小组长,然后告诉学生我们来开公司,整个班是一个大公司,老师是总经理管理全公司,各个小组是子公司,小组长是每个子公司的部门经理,部门经理要管理好自己的员工(小组学生),负责协调员工美术工具、作业质量、纪律等问题,各个子公司比业绩,业绩由上交作业的数量和质量来统计。如果遇到子公司处理不了的问题,再找总经理(老师)帮忙处理,每个月按业绩的好坏奖励子公司和子公司员工,奖励的东西最好不要从商店买现成的。笔者曾把自己折的精美手工品,比如星星、宠物小精灵奖给优秀的部门经理、员工,甚至把一些孩子优秀的绘画、手工作品奖给学生,这不仅得到学生的青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事实证明,在这个模拟的公司环境中,学生不仅学习兴趣高涨,更学习到分工、合作、互助、守法的商业精神。当然,这样的学习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不定时变换花样,不断与时俱进,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

二、将错就错顺势而为,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时时会遇到一些课堂突发事件。孩子之间会发生一些小冲突,在小组长(部门经理)不能处理好的情况下,总经理就要适时出山了。笔者在一次一年级的课上,同桌的两个孩子不知为何发生了矛盾,其中一个孩子毫不客气地用笔在同桌的画上狠狠地画了一笔,明摆着是为了报复同桌,想用笔弄坏同桌的画面,被画的孩子马上哭了起来,小经理也不知如何处理了,这时笔者快步走上前,安抚了一下这个孩子,孩子还是很难受,不想要那张画想重新再画一张,我马上说:“别急,给我一支笔。”我拿笔顺着这多余的“败笔”添加了几笔,此“败笔”立马变成空中飞过的流星,画面马上发生了变化,但也似乎偏离了原来设想的轨道,这个孩子不知如何往下接着画了,我紧接着说:“你可不可以再添加一些其他的東西,让流星不再孤单呢?”这个机灵的孩子似乎脑洞大开,又在画上加了她和她的宠物一起追流星,之前她画的大地、花儿成了背景,看到这样的结果这个孩子开心地笑了,真棒!我成功让想象转了个弯,孩子也兴致勃勃地完成了一张很特别、很意外的作品。

在一年级的一节课上,笔者在巡视孩子们画画的时候,一低头看见一张画了几座歪歪扭扭房屋的画静静地躺在地上,我已猜到是有学生不满意自己的画悄悄扔掉的。我不动声色地捡起这张画,询问全班哪位同学“弄丢”了自己的作品,没有人承认(预料中的),甚至有同学说画得好难看啊!我说我要这张画,我来接着画下去。我在投影仪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继续添加景物,不一会儿,孩子们自发地鼓起了掌,纷纷嚷着:“老师送给我!老师送给我!”通过此事,我想传达给孩子们的就是,绘画没有对与错,只有彼此不同的理解,当你认为画得不对或不好的时候,也许你可以改变一下思路,顺着已有的画面重新想象,让画面呈现出和原先预期不一样的面貌,发现不一样的美和趣味,那份新颖也许更有意外的惊喜。这样的小意外时时出现在课堂上,孩子们对画画的这份意外期待,让学习变得不那么循规蹈矩,而时有惊喜,兴趣盎然,这份对画画的意外期待,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不打烊。

三、重视积累厚积薄发,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英国现代美学家、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曾经在《透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教育观:儿童拥有自由表现力,需要自由表达,但同时需要教师的引导,若一味的自由表现,到达一定阶段,就无法表达心中所想,将对艺术学习失去兴趣或苦恼不已。艺术教育应使儿童的天赋技能活动生长,由弱变强,并培养想象力,使个体和谐发展。

诚然,想象创新可以天马行空、漫无边际,但需要知识的奠基,需要有一定的目标和方向引导。这不是扼杀学生的想象力,而是把他们的想象向更深、更广、更有指向上引导。比如笔者曾在课堂上教四年级学生用手工制作立体楼房,在屋顶的制作上有实践过用卡纸做四棱锥、圆锥等形体的方法。课中调皮的小明上讲台来问我:老师我可不可以根据用圆锥做屋顶的方法,做一个陀螺?理论上这个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但要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在没有尝试过的情况下,用卡纸制作可以旋转的立体陀螺似乎并不容易,当然我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我用鼓励的语气对他说:你试试吧!他大受鼓舞,下去就积极动手和一个同学合作尝试。因为要辅导别的孩子,没太注意他的制作过程,没想到在临近下课前他兴奋地把一个做好的陀螺拿来给我看,我让他尝试用手将陀螺旋转,一试,转起来了,太棒啦!我替他高兴,小明和他同伴的兴奋劲更甭提了。试想一下,如果前期没有掌握圆锥体的制作技法,小明能发散思维,用圆锥体制作方法创新做陀螺吗?所以累积的技法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能拓展孩子的想象力,我也由此得到启发新开发了一节《自制玩具——陀螺》带动全体同学进行创作。大家在小明作品的启发下,又加上自己的创意,这样的想象、创新就更具体化、深入化了,孩子们的学习更积极、更自信了。孩子们从最初的表面兴趣变成主动探索,这就是从兴趣升华到内在学习动力的典例。

其实孩子们在小学学习六年,从最初对学校生活的新奇,到日复一日地重复上课、下课、做功课等单调的行为,他们有时也会消极怠工,让他们持续保持学习兴趣非常不易,如果教师不能从内在上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给予他们巧妙的引导,让孩子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充分释放他们的想象力,孩子们的学习很可能会陷入被动、不积极的一面。因此,作为和笔者一样工作在一线的美术老师任重而道远,千万不可想着有一套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有师者保持一颗童心看世界,什么巧妙的点子、什么想象创新的教学方法都会从你的大脑中迸出。我愿和我可爱的学生一起保持永不打烊的学习兴趣,共同成就一堂堂精彩的美术课。

参考文献:

王秀雄.美术与教育[M].台北:台北市立美术馆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美术课堂创造力兴趣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用好课堂提问,让美术课堂动起来
美术课堂学生活动方式的空间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