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教具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研究
2021-03-25李志敬
李志敬
摘 要:教具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教学工具,利用其直观形象的演示手段,化抽象为形象,能有效地突破学科教学中的疑难点,由此,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其作用不言而喻。师生自制类型的教具,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使废弃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节约资金。但自制教具需要严密的构思,精心设计、制造。由于教具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造成部分学科教师望而却步。
关键词:自制教具;学科;融合
自制教具是教师或学生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承载的知识体系,把抽象的知识理论体系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具演示,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还能有效地利用废旧的、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为原材料,依据教材呈现的内容,通过构思、设计、制作出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的山村教学点,由于近几年急剧减少的生源使得原本捉襟见肘的公共经费更加紧张,不可能全学科大量采购教学仪器,这就导致依靠演示能迎刃而解的问题只能依靠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来解决。但对于一些非常抽象的问题,教师虽然反复讲解,学生仍然一头雾水。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身边触手可得的闲置资源,让师生共同参加到自制教具中来。这样既克服了经费的紧张,又提高了课堂效果,可以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做到自制教具和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找到自制教具与学科融合的切入点是有效融合的前提
教具的制作是建立在对教材全面解读、对学科知识完全掌握的基础上,能创新地使用教材,把教材呈现的知识通过教师内化,探究出知识解决的途径,然后再巧妙地把途径和教具衔接起来,让教具成为知识的载体,然后进行加工制作。这个问题解决的途径就是自制教具和学科融合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的获得,不是触手可得的,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课标和把握教材的能力。学科课标是教学实施的依据,它不仅为教师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还对教学实践提供建议指导,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课标的理念来开展。作为辅助教学工具的自制教具当然也不例外。它既是知识呈现的载体,又是解决知识的途径。所以要求教师要深入挖掘知识隐藏的根源,在融会贯通之后,结合学科特点,利用身边资源制作教具,然后展开教学。(2)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这里的创新能力不仅包括教材的创新应用能力,也包括思维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建立在教师丰富的学科素养的基础上,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挑战,要不断地“充电”,专业化成长。动手实践能力对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来说是更大的障碍,但也是教师需要克服的困难,只有同时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制造出适用的教学用具。
二、利用自制教具突破学科重难点是有效融合的根本途径
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如果把突破重难点视作锋利的刀的话,刀刃就是自制教具。教具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不是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堂都提倡自制教具的辅助教学。利用自制教具辅助教学必须是一些抽象的自然学科,或者是揭示事物规律概念、定律的推导等方面的内容,如果没有直观、形象的演示,单凭教师的分析、讲解很难达到教学目标。众所周知,一个教具从策划到制作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如果要使用自制教具,必须是在突破知识重难点的时候采用辅助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当然,自制教具的使用不能视为高深莫测的东西,其实除了复杂的教具外,教师可以倡导学生积极制作简易的教具,如小学数学钟表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运用废旧的纸板自制一个钟表,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要利用所学知识,明确钟表的构成部件以及表盘刻度的科学标注。这样学生通过制作的过程就把将要学习的知识全面地进行预习。再如小学低年级的拼音、识字教学,让学生制作一些卡片,以玩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相互学习,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科学教学中,让学生找一些家里闲置的小物件就能做物体的沉浮实验等。
总之,如果我们能在课标的指引下把教材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的呈现途径,把自制教具作为辅助教学工具,找到知识和自制教具的融合点,然后利用教具展开教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这样既可节省经费,有效利用资源,又可有效地化解课堂疑难问题,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何新凌.有效运用自制教具 助力小学数学教学[J].小学生(下旬刊),2020(8).
[2]孙全亮.自制教具的价值与实践研究[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0(7):15.
[3]王曦.新时代中小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20(7):8.
[4]劉璟.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6):10.
[5]邹雅男.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华夏教师,2020(3):25.
注:本文系2019年白银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三五”规划课题“自制教具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研究”一般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号:BY「2019」G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