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扩内需”强势回归

2021-03-25董冬

财经 2021年6期
关键词:内需双循环常态

董冬

(《財经》2021年第5期“锚定扩内需”)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3.9%至39.2万亿元人民币。但伴随经济复苏持续向好,消费正强势回归。当下,“扩内需”被普遍视作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所在。促消费和扩投资是扩内需的“两翼”,必须共同发力。围绕稳定和扩大消费,政府工作报告从扩大县乡消费,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

国内经济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是建立在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伴随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入,未来新供给势必源源不断地出现。以需求牵引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中国经济的消费动能也将得到更进一步释放。

注册制改革进入冷静期

(《财经》2021年第5期“注册制下的IPO新变局”)

据统计,2021年以来,已有73家首发企业的审核状态变更为终止。其中4家为监管审核未通过,59家系主动撤回,6家未公布具体原因。随着监管层对IPO发行审核的“松紧带”调整,注册制改革或进入一个冷静整理期。

市场将逐渐发挥价值发现的功能,此前的打新投资逻辑也将发生改变。首日破发将是常态,打新稳赚不赔的神话也将被打破。这是必然趋势。不过,从目前来看,要想形成常态化还需一定时间。不同于去年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2021年资本市场的改革将稳步推进。

(北京 宁浩)

谁来保护抑郁症患者

(《财经》2021年第5期“如何破解抑郁症患者就业歧视”)

2008年3月,患有抑郁症的袁毅鹏打响了“中国反抑郁症歧视第一案”,袁毅鹏是IBM中国公司E&TS部门研发工程师,入职一年就患上了抑郁症。他希望通过这场官司普及抑郁症知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还要促进精神卫生和反歧视方面的立法。

我国是全球抑郁症疾病负担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我国一些地区就业歧视还很严重,普遍存在于性别、户籍中,还有健康歧视。很多企业都在要求员工的忠诚度、归属感,但这些不应该只是建立在员工有能力为企业奉献的前提下,当员工遭遇健康危机时,企业也应该尽一些责任。

专家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公众要有一种宽容的心态;法律强有力的保障,比如尽早制定《反歧视法》;政府执行监管到位。

(湖北 李冉冉)

猜你喜欢

内需双循环常态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仍有欠缺
浅析中国公款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隐忧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