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研究
2021-03-25钱玲
钱玲
摘 要:错误是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产生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将学生的错误看作十分宝贵的教学资源,并且深入地挖掘学生的错误,科学合理地利用错误资源。在此基础上才可以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高效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文章就对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利用错误资源的方法与策略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政治;思维;错误资源;利用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经常会遇到错误,很多错误被教师一带而过,很多错误会在学生参加考试或者是做作业时反复出现。针对经常出现的错误,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找到错误产生的原因,并且正确地看待错误,充分认识到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要合理地利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反思,并且自主地改正错误,这样才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 宽容学生犯下的错误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一些教师会将错误看成是极大的危害,直接否定学生的回答,然后再向学生进行连续的提问,直到学生给出正确答案为止,或者是直接为学生提供正确答案。这些做法都是不科学的,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正确、宽容地对待错误。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犯错是难免的,错误是有价值的资源,所以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错误属于十分宝贵的教学资源,要宽容、科学与理性地看待学生的错误,不能够进行直接的否定,而是要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行充分肯定,要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做出评判。在此基础上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可以大胆地表达出个人的想法与见解,对这个人的设想进行大胆的实践,而且会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从而结合学生实际状况不断地优化与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二、 利用错误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在每次为学生讲解新课以前,笔者都会为其设置典型的教学案例,该案例或许是之前作业中学生经常出现的典型错误,抑或是在引入新课题时、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故意设置的错误。并且笔者会借助于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学习兴趣,充分发挥错误资源的作用,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与改正,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外,也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文化影响的方式相关知识时,笔者在书写板书时故意设置错误,把“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以及交往方式”故意改成“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以及交往方式”。在笔者书写“决定”这两个字时会故意进行短暂的停顿,在此瞬间,一些学生就会纷纷议论。此时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且要求学生针对这句话展开小组的讨论。因为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过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其已经了解到文化属于意识范畴,所以,学生基于以前所学的知识很快地解决了笔者设置的问题。因为在每个错误中都会反映出学生思维的缺失,有的属于记忆的还原、不够深刻;有的属于粗略的感知,不够精细;有的属于一种思维定式,不够发散;有的属于注意的失调,不够集中。所以,在高中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缺陷科学地设计错误,从而激发学生的纠错积极性,引导学生借助于所学的知识采用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更快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得学生更好地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三、 在求知好奇处设置错误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政治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发生错误的基本规律对学生在学习某知识时或许会发生的错误进行预测,从而在学生还没有出现认知偏差以前为其展示错误,引导并且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的认知、借助于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发现错误、认识错误与改正错误,实现对错误的预设,进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矛盾的相关知识时,笔者为学生阐述:“矛盾有着普遍性,这主要指的是每件事都会存在矛盾,每时每刻都会存在矛盾,所以笔者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之间也有着一定的矛盾。”学生听到笔者的话以后大笑,这是由于学生知道笔者与特朗普之间没有任何的关系。在学生求知好奇处预设错误,即所有的两个事物间都会存在矛盾,然后利用点拨与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够对矛盾进行创造,无法消灭矛盾,而是解决矛盾,将矛盾所处的激化状态转变成缓和状态。
四、 在概念易混处设置“陷阱”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概念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认识与解释概念。对于许多政治概念而言,学生特别容易发生混淆,极易会出现错误。为了防止此现象的发生,教师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设置错误、挖掘“陷阱”,尽可能地不要使得学生发现自己被骗,而是要在学生进入“陷阱”、深陷于成功喜悦中时,教师再进行科学的引导与点拨,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从错误的迷茫中进行反省,深刻、准确地认识到个人进入的误区,进而帮助学生更加准确、深刻地理解与把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缜密性。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财政和税收的相关知识时,笔者为学生设置题目:“因为人们的收入会存在一定差距,有的人提出如果政府部门在民生方面投入更多的财政,增加更多的财政支出,那么就必然可以实现民富。”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借助于财政知识指出此观点中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作答。在学生思考与作答时,我发现有的学生进入“陷阱”:其借助于推动社会公平公正的知识进行作答。此时笔者并未立刻对其做出评价,而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引导学生谈谈这个问题的答案。A学生基于分配制度、初次分配以及再分配的角度对实现民富的方法与措施进行分析,其他的部分同学进行附和,有的同学产生疑惑。该同学的回答是结合个人现有的知识经验展开的,并未对题目中对于知识范围做出的限定进行认真的思考与推敲。所以,笔者向同学询问:“初次分配以及再分配属于财政的相关知识吗?”然后,学生马上意识到个人在思维中存在的偏颇。对于此类错误,我将其看作是可生成的動态资源。接下来,笔者再向学生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哪种状况下能够使用到刚才A同学提到的知识点呢?”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地展开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笔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与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