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2021-03-25张会肖

科技资讯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课程思政大学生

张会肖

摘  要:文化自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与使命,不仅关系到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课程思政建设与文化自信培养相辅相成、同频共振,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应当努力研究契合时代需求的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路径,培养学生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  重要抓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1(c)-0118-03

Abstract: Cultural confidence is an important goal and mission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inheritance, promotion and innovation of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complement resonate with each other, 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to study the path of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eds of the era 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high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ain fulcrum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延续与发展的灵魂与精神积淀,而文化自信更是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十九大报告将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着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必须具备高度文化自信。因此,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面临的一个时代任务与发展方向,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

1  课程思政建设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课堂教育改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与提升。课程思政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将思政教学元素有机融入各类课程中,充分发挥非思政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将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最终坚定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由此可见,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有着天然、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方面,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沃土。高校的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有待发掘的思政教育元素,都可以启迪心智、塑造人格、培养素质并做好价值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就在于以专业课程学习为契机,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独特的思政教育功能,将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紧密结合,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相较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途径多样、形式丰富,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之中将专业知识与文化自信的教育素材同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融入自身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实践,从而形成文化自觉并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活力。中华优秀文化中蕴藏着无穷的思政元素,无论哪一门专业课程,都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剖析其文化背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其发展规律,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总之,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可以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与形式,为其注入鲜活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活力,为保证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面临的现状

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并不容乐观,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任重而道远。

一是传统文化认同感低,传承意识不足。纵观历史长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不曾断流、连续传承至今的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奋斗过程中的文化成果、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是中国最根本的文化软实力。然而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导致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减弱。很多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认同感低,他们没有体会到其强大的延续性与包容性,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主义的产物,已经跟不上时代与形势的发展。受社会上盛行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普遍缺乏积极学习、主动传承的热情与动力,甚至出现了盲目推崇西方文化而批判传统文化的现象。

二是外来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冲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不同价值观的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国,在各个层面得以广泛传播。各种文化形式和意识形态与中华传统文化密切交流与碰撞,这对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和行为模式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这样开放而又繁杂的信息环境下,大学生可以了解到先进、积极向上的西方文化思想,同样也会被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思想所迷惑、吸引。青年大学生尤其是新入校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转变或者成熟的关键时期,甄别力与判断力尚未足够成熟,他们对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认识多是感性认识,过于片面与肤浅。大学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时期,面对众多纷杂的文化取向,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理性認识与批判性分析,对西方主流文化盲目欣赏与过度推崇,而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倦怠感、疏离感。

从表层看,在外来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交锋与碰撞中,大学生表现出的对“西学”的盲目推崇是他们对不同文化的选择与取舍;然而从更深层次讲,这种现象折射出的是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困惑、认同危机、信仰偏差、价值观迷茫等问题,是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这些问题无不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构成了严峻的现实考验。

三是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不足。对于大学生而言,高等教育不仅是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更应该是培养文化自信不可替代的重要平台。然而,很多大学生对于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缺乏理性、客观的认识,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自信对自身以及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因此文化自信程度也普遍不高。这个问题的形成绝不是一时之弊,除了学生个体的主观原因外,高校的教学理念与重视程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多数高校在政策倾向与培养体制设置上普遍重理工轻人文,尤其偏废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忽视了教化与文化的有机统一。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迟滞性导致学生文化自信意识不足,文化认同混淆,而由此而引起的后遗症也不容小觑。

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文化自信教育的力度不够。目前多数高校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门课程很少,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相关内容也并不充足,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与多样性的教学手段,没有将课堂教育、情感熏陶与文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文化自信教育缺乏充分性与实效性。其次,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过于宽泛与过度理想化,与学生在学业、情感、职业发展等各方面实际需求的契合度不高。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文化自信教育的实际成效。

3  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也呈现出了新的内容和新的特点,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也要因时而新。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与育人价值理念,课程思政建设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协同互补,因此,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也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有效提升大学生自信。

首先,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引导大学生坚持文化自信。课程思政理念将文化自信教育的课堂主渠道拓展至各类各门课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激活了各类课程的价值属性,拓宽了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课堂途径。因此,各类课程任课教师都要担起“思政担”,充分把握课程育人与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设定为课程的教学目标,找到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的契合点,从中提炼出培养文化自信的价值范式。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开发与深层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如“春风化雨”般将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底蕴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文化自信教育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和具体的表达方式,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与空洞的说教,于“润物无声”中发挥课程思政建设“启大智、引大道”的目标,从而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其次,整合高校文化自信的隐性载体。校园是课堂的有效延伸,是“隐形课堂”,是文化融合与创新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是高校实现文化育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与现实资源。因此,高校应当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的熏陶、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空间与实效性,将文化自信教育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再次,实践育人的“第二课堂”也不容忽视。课堂教学是理性知识的传授,而实践育人则是感性的存在,强化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是课堂教学的输出型拓展,是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全程育人目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效途径。通过参与文化实践活动,大学生的情感会更加倾向于相信文化,意志会更加坚定,从而更易于将文化自信意识付诸于自己的行为实践。在这种心态的驱动下,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欲望会更加热烈,并由此形成更加客观准确的认识和更深层次的认同感,从而提升文化自信。

最后,创新高校文化自信教育的融合载体。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推动文化自信教育必须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互联网的立体性、交互性优势为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机遇与便捷条件。高校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与网络需求,加强全方位、立体化、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园网络建设,抢占网络教育高地,网聚正能量,使文化自信教育更加直观生动、更加多样化。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师生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及时的文化舆论导向与文化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王晓军.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2] 王英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研究[D].吉林大学,2020.

[3] 邱叶.文化自信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0(Z4):97-101.

[4] 蒋艳.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建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5] 仇楠楠.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6] 宁凯.新时代大学的文化自信教育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课程思政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