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及影响研究
2021-03-25周立艺
周立艺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00)
1 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1.1 财政支出
政府对地区农业的整体支出情况是保障我国后续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从各个层面影响和干预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既能够对农业发展本身产生直接影响,更能够通过其他因素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在政府财政支出过程中支出的水利部分,就能够对农业整体的发展产生具体的影响,对于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也产生重大影响。同样政府对地方的农业整体支出情况,也能够反映出政府对地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而具体的支出程度就能够直接干预和影响地区农业经济的增长情况。
为实现财政支出对地方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最大化,可以通过政府直接对农业经济的投资和侧面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资,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直接的财政支出投入是指通过对农民直接发放补助等形式,提升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民工作的积极性;从侧面角度出发,政府可以通过对现有的农业技术企业进行支持,支持农业技术企业积极到农村地区建设,发展产业化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加快农业建设过程中的产业发展速度。而政府从侧面对企业的投资,实际其本质也是政府对农业技术的投资,农业技术的提高,能够直接干预农业发展中的发展速度,从而能够直接影响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技术的提升,保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1.2 产业结构
我国当前整体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化和薄弱化,产业的效率直接决定了农业经济的整体增长方式。从县域农村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角度出发,要提升农村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必须改变现前的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当前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过渡,让农业的整体效率从低到高,实现农业的结构红利转变,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也是促使农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保障农业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增长,从而能够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例如在某地区中只种植一种蔬菜和一种谷物,最终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结果和实际该地区种植多种蔬菜和多种谷物,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结果完全不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也需要适应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特殊的外部环境和自然资源。在地区摸排资源类型后,对部分特色资源进行大力发展,同时发展普通资源,实现产业特色化的发展,让我国农村地区产业结构更具备特色和特殊性。
1.3 交通设施建设
在多位学者的研究中指出,当前我国县域的整体交通水平也能够影响和干预农业全要素的生产率提升。交通水平的建设也能够对当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直接影响,其主要原因是通过基本交通便利的提供,能够促使农村和城市之间劳动力和资本的快速转移,也能够实现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农业技术的发展、成熟以及快速传播。新技术和新知识往往诞生于城市空间范围之内的企业中,而后朝着其他地区扩展和扩散,只有便利的交通技术,才能够促使相应的企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地区中传播相应的农业技术。对于实际农村地区农业技术发展的提升带来直接影响,农业技术干预下能够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提高作用。而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交通便利程度提升,能够提升整体农业经济的运转效率,能够实现农产品在城市中快速流动,能够积极促进地区农产品资源的流动性,从而能够提高农业全要素的生产率。
基于上述几点分析可知,交通水平的提升能够促使农业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因此在地区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交通水平设施的完善和建设,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从我国现实发展角度出发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当前我国交通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其农业的生产率较高,但在部分较为交通偏远地区农业全要素的生产率较低。
1.4 对外开放程度
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能够直接干预和影响农业全要素的生产率,能够促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资源要素快速流动,当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较为闭塞情况下,无法促使相关资源的和资源要素的流动,并不能带来技术的溢出效应,但是地区如果能够秉持开放的态度,以开放积极的态度发展农业,那么就能够获取直接的外部流动资源,从而能够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2 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的差异
我国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区域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差异表现为东西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较大差距,在我国东部地区,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指数和评价结果较高,但在我国西部地区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指数和评价结果较低。而从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影响因素角度出发,影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因素是财政支出,产业结构,交通设施以及地区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角度出发,东部地区对农业的财政支出支持力度较大,同时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支持较好,产业结构能够支持农业实现多元化的发展,例如在泰安市粮食播种面积561.6万亩,增长1%。单产502.5公斤/亩,增长2.2%,总产282.2万吨,增长3.2%。扎实开展粮食生产“十统一”社会化服务工作,重点抓好统一病虫防治、统一供种、统一保险等关键环节,顺利完成全年服务面积100万亩的目标任务。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保险参保率达到80%,机收、机播、秸秆还田率达到100%;培植泰山茶、肥城桃、泰山板栗等10个产值过1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目前,10个产业总面积84万亩,总产值147亿元。其中,肥城桃以第9名成绩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泰山茶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产值8.6亿元,位列全省第三。泰山板栗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年产量3万多吨,产值18.96亿元,成为全国板栗基地最集中的产区,是山东板栗的集散地。正是因为地区资源禀赋支持,包括地区在具体农业发展过程中加大对其财政支出的投入,导致该地区整体农业发展经济情况较好,但在西部地区,以青海为例,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同时投入一定财政支出后,可支撑的农业产出类型较少,产业结构较为薄弱,最终造成其在全国县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最终表现中呈现出较大差异。
3 小结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要不断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而在具体农村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地方农业财政支出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交通设施的便利以及加大对外开放程度等角度,提高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但从我国当前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平衡角度出发,要实现在不考虑资源禀赋差异之下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问题,必须要重新开始思考,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构建过程中,该以何种比例投入相应的农业支持资金,同时要以何种方式展开对外开放,重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具体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地方部门需要开始重新审视地方在实际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短缺问题,而从当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角度出发可知,在具体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以地域为特征的短板问题,地方政府需要找到在具体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板问题,来提升全县域范围之内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