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引领价值挖掘 文化体现—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思考
2021-03-25钟凌云解杨龚千锋杨明祝婧黄艺于欢叶喜德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 钟凌云 解杨 龚千锋 杨明 祝婧 黄艺 于欢 叶喜德(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关键字]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药炮制学课程是中药学专业主干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对我国独有的中药制药技术在历史沿革、炮制方法、标准规格、炮制作用、炮制机理和现代发展趋势等方面开展论述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中药学专业中最具有传统与创新属性的课程[2]。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对中药炮制学的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3]。
因此,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传授相结合,建立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政教育三位一体的多类型、多样化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中药炮制课程思政教学目的,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4]。
我校对于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建设,梳理了中药炮制学的课程特征,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以及建设内容与路径,以期为传统专业的中药炮制学课程焕发出创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一些启示。
1 《中药炮制学》的课程特征分析
中药炮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依据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调剂制剂的需要以及药物自身性质,而选择的传统制药技术[2]。古代又称“炮炙”“修事”“修治”等。
1.1 中药炮制的地位炮制技术是我国独有的制药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5],一方面,中药炮制是中医与中药沟通的重要“桥梁”,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保障。药品通过炮制后减毒增效,改变药性,更好地发挥临床疗效;另一方面,炮制以因人而异、因方而异、因症而异而立身,更好地满足个体化治疗需求,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中药炮制是国家的发展战略,在大健康产业中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1.2 中药炮制的特点中药炮制不仅是一项科学技术,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取其哲学精华,凝练思想,做好守正和创新两不误,是开展中药炮制课程思政的基本前提。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呈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和量的统一就是“度”。如传统炮制理论中,陈嘉谟在《本草蒙荃》中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强调的就是“度”的问题。 “度”如果没有把握好,则会发生质的变化,使中药的性味或者功效发生变化[6]。这种思维方法使中药炮制具有了哲学思维的特征。
此外,中药炮制中的 “炮”最初是用于表示烹制食物,如《说文》“炮毛炙肉也”,“炙”《说文》“炮肉也,从肉在火上”[7]等。随着火、酒的发现和应用,古人逐渐使炮制方法壮大起来,又进一步体现了炮制立俗施事的特征。
2 《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
中药炮制具有与生俱来的哲学思维和特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的中药炮制课程思政,可以从思想引领、价值挖掘和文化体现三个方面来开展:
一是坚持思想引领的炮制追求。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坚持大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引领,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家治理体系在炮制中的体现,加强对道德,责任与担当的内容讲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担当、道德和责任作为终生的不懈追求[8]。
二是总结价值挖掘的炮制特色。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应在课程中努力挖掘中药炮制的特殊价值,阐明中药炮制的鲜明特色,从而树立起学生对传统中医药、中药炮制的文化与科学自信,通过饮片生熟有定的论述,树立学生的科学发展观。
三是梳理文化体现的炮制底蕴。炮制具有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人文属性应包括以道法术体现的炮制哲学以及以中医学人文精神。炮制哲学是中国传统朴素哲学道法术的充分体现[9],而中医人文则是构建和谐安详的养生济世文化精神[10]。
3 《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建设内容
3.1 思想引领,明确炮制学课程的最终追求
(1)发掘“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与炮制内容相关性
对于“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治国理念,中药炮制内容有巧妙呼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掌握并了解其本质含义:
固根基:如在教学中强调应该通过学习,全面传承传统炮制理论、原理与技术,巩固中药炮制课程根基,为中药学类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中药炮制的生产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扬优势:应注重发扬中药炮制技术的理论和技术精华,坚守炮制原始意图,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补短板:中药炮制可以改变中药药性,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纠正过寒或过热之性,达到药性的缓和或者改变性能的目的,使药物更适合临床治疗需求。
强弱项:指出中药炮制行业目前面临的传承不足、创新不力、转化不够,导致炮制原理不清、工艺粗放、生产技术落后;炮制装备简陋,规模小、效率低,饮片质量令人堪忧[11];部分特色技术与品种濒临失传,炮制人才严重匮乏等关键问题,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12]。
(2)领会国家治理体系与炮制相关性
炮制药物就像国家治理,需要协调自然关系,从炮制方法可以一窥治国思路。
系统治理,应在中医药传统理论的系统指导下,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处理好不同药物用不用炮制技术加工的多面性和系统性。
依法治理,可以体现在清代徐灵胎总结归纳于《医学源流论》中的传统制药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只有依法炮制。按照相应的法规原则炮制,才能得到质优效高的中药饮片。
综合治理,作为多辅料、多流程的炮制技术,往往需要不同的加工方法和加工辅料共同处理,才能得到临床需求的适应症良好的中药饮片。
源头治理,药材质量是中药发挥疗效的关键,因此,强调药材的道地性,方可确保中药饮片发挥最佳药效。
“治大国如烹小鲜”,和炮制有着巧妙呼应:治理大国就好像烹调小鱼,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治理大国又要像烧菜一样精心,要掌握好火候和佐料等,炮制技术也同样强调适度、火力与火候、辅料的重要性。
(3)强化对道德、责任与担当的不懈追求
通过中药炮制学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道德、责任与担当的真正含义,并内化为学习和实践的动力。
对于道德的追求,《神农本草经》[13]在序录中就载有:“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指出了炮制过程中,要以道德标准要求制药之心;
对于责任的追求,《太平圣惠方》,“凡合和汤药,务必精专,甄别新陈,……修治合度,分量无差,用得其宜,病无不愈。……炮炙失其体性,筛罗粗恶,分剂差殊,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凝练了高度的责任感;
对于担当的追求,让学生学习课程的历史使命就是要持续不断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培养学生的担当使命感应贯彻于教学始终。
3.2 价值挖掘,总结融入思政元素的炮制特色
(1)挖掘中药炮制的临床价值
如果说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一个“战略”,统领全局,那么中药方剂组成可以是一杆“枪”,是中医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则炮制是一枚“子弹”,是实施全局战略和维持枪杆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通过炮制,可以使原本与证候不甚吻合的药性变得与病证更具应对[14],发挥最佳的临床疗效。
(2)挖掘中药炮制差异发展观价值
中药炮制的“生”是指经过简单的净选或切制的饮片,“熟”是指经过特殊的水火加热工序处理后的中药饮片。中药生熟概念始见于《神农本草经》:“生熟,土地所生,真陈新,并各有发。”金元时期逐步形成了中药炮制的生熟理论[15]。
差异发展观就是使产品或服务有别于竞争者而具有鲜明的个性或特色,从而具有优势的地位[16]。
药物经过炮制后,生品和熟品治疗功效表现出差异,既扩大了临床用药范围,又增强了临床的适用性,体现了中药炮制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再现了差异化发展观价值。
(3)挖掘中药炮制的功能价值
中药炮制饮片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低廉,这些特点和优势在深化医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药已经成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同时,不断沉淀而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的传统中药炮制文化资源,承载了鲜明的地域文化功能与特色[17]。此外,尽管目前中医药的发展朝气蓬勃,但是对于传承人才的培养还前路漫漫,因此,中药炮制还可以作为人才传承的载体,体现中药炮制的人才传承功能价值。
3.3 文化体现,揭示哲学与人文统一的炮制底蕴
(1)中药炮制的初始哲学
形成与演绎:中药炮制可以起源追溯到原始社会。经过长期的实践,人类对这些动植物的疗效有了一些认识,故有“药食同源”说法[18]。水、火元素的不断融入和演变,又形成了加热与辅料炮制[19]。
凝练与提升:中药炮制引入援物比类和反证思想,实现两个转变,即方式从加热炮制向配伍炮制转变,目的从洁净降毒向增效转变,从形式到目的有了质的飞跃。
(2)中药炮制的发展哲学
“道、法、术”是中国传统哲学认识、把握和改变事物的方法。道是高度抽提凝练的核心原则,是事物本质属性;法由道衍生分化而来,是处理同类事物遵循的一般规律;术是实现道、法的具体手段。中药炮制的发展通过遵道、循法和求术,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炮制哲学思想。遵道:运用阴阳辩证法思想,根据临床需要,形成“理法方药统一,证-方-制-效对应”的基本法则,达到“定位、定势、定量、定性”同步,使炮制成为控制方剂各药味平衡的良性循环。循法:侧重辨证论治、法随证立、方随法出、随方炮制,证变则方变、药变、炮制变。应遵循的基本法理应表现为“随方炮制”和“随法炮制”。求术:古人将火曰炎上、水曰润下等特点与药材加工结合,形成了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三法统领的中药炮制方法[9]。
(3)中药炮制的人文精神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是重视人的文化[19]。中医人文精神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维护有益于健康长寿的自然环境。中药炮制以构建和谐药性为目标,以减毒增效为核心,构建有序的医药共融,是中医养生济世精神的最大体现。
4 《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4.1 思政+炮制教学理念中药炮制学课程的教学理念首先就应该体现思政的相关元素。作为我国传统制药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结合“中药炮制全面改变中药药性,从而使中药发挥最大效能”的课程意义,体会习近平[20]在讲话中指出:“改革也要辨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使各项改革发挥最大效能”,恰恰与中药炮制的本质意义密切吻合,正是突出体现了中药炮制的中医人文价值与哲学价值观。
4.2 思政+炮制教学目标通过中药炮制学课程学习,要培养具有“人文哲学思想、现代创新思维、大国工匠精神和爱国传承情怀”的炮制专才。要使学生能够认知中药炮制承袭了我国人文哲学精髓,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和繁荣昌盛作出了突出而宝贵的贡献;能够具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思路方法对中药炮制领域研究探索的创新思维;能够拥有“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工匠精神。
4.3 思政+炮制教学内容顶层设计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现“追求+价值+文化”的课程思政内涵,对中药炮制学课程的总论、各论,以及各章节的内容进行分解,并相应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如总论部分的“绪论”章节,主要介绍中药炮制的定义、发展历史沿革、各历史时期的炮制特点、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目前炮制应遵循的法规等,结合这些核心内容,展现古代中国朴素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发展,事物永恒发展变化的规律,独立与统一的矛盾性,依法治国和依法制药的相关性等。在进行各论部分各章节的讲解中,应抓住重点对炮制方法、炮制作用、炮制机理等几个方面,穿插中医药理论和科学技术,讲清讲透原理,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和哲学辩证思维,让学生们认识到炮制与人类生命、大健康事业的息息相关。
4.4 思政+炮制教学方法多维度延展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条件。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慕课实课交错,虚拟现实共通,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21],努力开发炮制授课的新模式,应不失为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价值判断、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目标培养的有效路径。
在线上,可以根据课程要求,打破时间空间距离,实现“教”“学”全方位融合。在线下,除了日常理论与实验教学,还可以开展有趣的炮制调研,探访炮制历史发源所在,采访老药工经验,调查故乡特色炮制技艺等。通过线上线下结合,一方面可以把炮制方法、各帮派特色的炮制方法分解出具有人文元素的思政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团队练习等方式,鼓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精神[22],从而进一步将“团结、创新、发展”等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课堂中。
5 结束语
“课程思政”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各高校根据中央对课程思政的指示纲领,在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潮流中,不断应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把课程思政贯穿到方方面面,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
目前,《中药炮制学》在思政改革中仍处于摸索阶段,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明道、信道,牢固树立思政教育理念、挖掘思政元素,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秉承中医药思维。以“立德树人”作为载体,深入发掘“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大医精诚”的人文精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中药炮制有机结合,完成价值体系的凝练升华。携手学生共筑“健康中国”,辅助其在关键时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国家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