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育艺术探究
2021-03-25江南
江 南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课程思政,既指利用专业课程和通识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又指利用教学中的特定情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影响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因素很多,如教师、学生、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艺术等,其中课程思政教育艺术十分重要,但往往却被人们忽视。课程思政教育艺术即指教育者以专业课程和通识类课程为载体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技巧总和,力求巧妙、灵活、生动、高效,达到育人无声、令人回味无穷的教育效果。探讨、重视课程思政教育艺术,对于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重视课程思政教育艺术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课程思政教育艺术的有效运用能够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感染力,有利于实现专业课程和通识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有利于高校教师利用教学中的特定情境及时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语言驾驭、契机把握、切入点选择、度的掌控、方法整合等艺术的灵活运用,高校教师可以将课程教学这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强大功能充分发挥,调动教学过程中一切有效资源对大学生进行隐形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春风化雨,育人无声”的效果,切实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充分彰显课程思政的强大魅力。
(二)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
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提出,就是出于破解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孤岛”现象,不断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但是有效践行这一理念,离不开课程思政教育艺术的巧妙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视野开阔,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进取。面对这一朝气蓬勃的新生代群体,如何抓住“拔节孕穗期”精心引导和栽培?显然课程思政是全新的思路,而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要做到“精心引导和栽培”,必须灵活运用课程思政教育艺术。只有恰当地运用这一艺术,才能实现“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灵活运用课程思政教育艺术,有利于真正提升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和早日成才的期待。
(三)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所有的课程均有育人功能,课程思政正是为了充分挖掘课程的育人价值,回归教学与教育的统一。课程思政在强调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同时,高度重视非思政课程育人元素的发掘、育人价值的发挥,进一步拓展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开创了每门课程都讲思想政治教育、每位教师都要精心育人的新局面。课程思政一方面利用专业课程和通识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还利用教学中的特定情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学生迟到、教室卫生差、课堂纪律差、身边的榜样、重要纪念日等情境,从而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细、落小、落实。
二、课程思政教育艺术的特点
课程思政以非思政课程教学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力求全员、全课程、全方位育人,是多学科教学目标、内容、设计、方法、技巧等诸多方面的有机整合与深层融合。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首先需要教师掌握课程思政教育艺术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思政教育艺术具有实践性
实践性,即课程思政教育艺术是源于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是对课程思政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深度提炼,反过来,又指导课程思政的进一步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艺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归实践,理论与实践不断循环往复,从而推动课程思政教育艺术不断发展创新。正是对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深刻总结与反思,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孤岛”现象的反思,才有了课程思政的提出。这也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认识与实践的基本原理。可见,课程思政的提出就是为了有效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瓶颈,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课程思政教育艺术是在课程思政的生动实践中生成的,由于这一实践尚处于开始探索阶段,因此课程思政教育艺术的发展仍有很大空间。课程思政教育艺术的把握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的说教,更需要深入课程思政的实践。只有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教师才能真正感悟、领会、掌握、运用课程思政教育艺术。课程思政教育艺术的实践性还体现在,教师在传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知识时,必须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践才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乐于接受思想政治理论,并积极主动运用所学理论正确审视自己、观察世界、改造世界。
(二)课程思政教育艺术具有规律性
规律性,即课程思政教育艺术遵循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各门课程教学规律。课程思政教育艺术的规律性是其强大魅力得以彰显的前提,艺术性是对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灵活运用,离开规律性就没有艺术性。正是因为遵循规律,所以课程思政教育艺术才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它的有效运用能够切实增强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如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性与多端性统一的原理,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可以利用不同课程、不同知识、不同视角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多点同时发力,构建立体交叉的育人格局,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同时,课程思政育人的过程实质上是推进学生知识、情感、思想、道德、价值同步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中不同部分发展不协调的实际状况,结合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选取思想政治教育的“端口”,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引领、价值的塑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程思政教育艺术具有创新性
创新性,即课程思政教育艺术是对广义的教育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深度整合而成的全新育人艺术。课程思政教育艺术不是二者简单的相加或拼凑,而是基于培养和塑造时代新人,对二者进行有机重组、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升级版。同时,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课程思政面临的环境和对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不断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时,原有的课程思政教育艺术可能失灵,这就要求立足于实际,继续探索新的具有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的课程思政技能和技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就是培育情怀、涵养道德、锻造品质、塑造灵魂,课程思政也是如此。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教育对象作为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其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教学内容也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迭代更新,如何有效将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富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课程元素,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循规蹈矩根本无法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只有大胆创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境施教,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手段、方法等一切有效要素,才能生成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四)课程思政教育艺术具有多元性
多元性,即课程思政教育艺术立足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不同环节,呈现多样化、立体化格局。课程思政教育艺术具体涉及语言驾驭、契机把握、切入点选择、度的掌控、方法整合等诸多方面,每一个方面又具有多样性,而且不是某个方面独自发挥作用,而是不同方面相互作用。正是课程思政教育艺术的多元性,才充分彰显了其自身的丰富多彩,也凸显了课程思政的独特魅力。课程思政的多元性也体现在对于教师要求方面。由于课程思政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这就不仅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宽阔的视野,而且要具有育人的主动性、政治的敏锐性、教学的灵活性,更要具有融合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的自觉、整合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五)课程思政教育艺术具有灵活性
课程思政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的多变性;二是方法的灵活性。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不同的专业、班级、学生,面对不同的课程、知识、元素,必须灵活地开展教育教学,有机地将传授知识与塑造新人融为一体。另外,开展课程思政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和技巧,一切技巧的成功运用都是建立在“因人而变、因势而变、因时而变”的基础上。如对于不同班级学生需要运用不同教育方法;对于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不同情境也需要运用不同教育方法;教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方法的有机巧妙组合;等等。教师只有根据具体教学情境的变化,立足于具体的学情,不断大胆探索育人的思路、方法、技巧、活动等,才能真正领会课程思政教育艺术的真谛,也才能切实增强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性。
三、课程思政教育艺术的运用
(一)语言驾驭艺术
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语言驾驭艺术是指教育教学语言既要立足于专业课程和通识类课程特色,又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风格,力求准确生动、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学生喜闻乐见,如沐春风。
首先,准确生动。课程思政重在利用课程教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无论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是思想政治理论的阐述,语言都必须准确。如果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有歧义,将会误导大学生,那样既不能实现教学的知识性目标,也不能实现教育的情感和价值目标。作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素质,其表述必须准确、科学、严谨。语言的准确并不排斥其生动性,生动的语言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思想的引导,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大学生理解,同时生动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有利于打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其不断向上向善,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其次,深入浅出。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深入浅出的语言既有利于大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更有利于让教师阐述的深刻道理易于大学生理解和接受。这种深入浅出的语言,应该更多具有专业课程的特色,即善于从专业知识的角度阐述、佐证思想政治理论,从而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信服度和接受性。这样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全新的视角,为大学生提供前所未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验,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如任课教师为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学生讲授课程“园林树木”,当讲到“园林树木的观赏特性”这一章节时,可以结合园林树木美学形态及其价值的展示需要园丁适时恰当的修剪,使大学生明白自己的成长成才同样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适当“修剪”,即正确批评和教育引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该培土时就要培土,该浇水时就要浇水,该施肥时就要施肥,该打药时就要打药,该整枝时就要整枝”〔3〕。通过如此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就能深刻领会家长和教师的良苦用心,也就不会排斥正确的批评和教育引导,从而收到独特的教育效果。
最后,幽默风趣。课程思政是以课程教学为载体,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显然,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而是活泼生动、灵活自如。这就要求开展课程思政的语言必须幽默风趣。实施教学中,教师以专业知识的形态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给大学生以情感的触动、思想的启发、价值的塑造。幽默风趣的语言,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活动,拉近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促进大学生从内心深处对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和目的的认同、接纳,并激发其践行的强烈期待。幽默风趣的语言避免了传统的说教,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大学生在笑声中品味情怀、培育道德、升华思想、塑造价值、确立信仰。
(二)契机把握艺术
契机把握艺术,是指在专业课程和通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有利于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机,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课程思政实质上是隐形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强调渗透性。因此,必须把握好契机,那么什么是契机?契机就是教师在传授专业课程和通识类课程中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知识时,以及教学中遇到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情境时。这种契机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抓住这种契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第一种契机是教师在传授专业课程和通识类课程中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知识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是课程思政的主要着力点。以专业知识形态呈现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总有意想不到的情感激发、思想启迪,收获满满。从此,大学生将爱上所有的课程,享受学习,健康成长。如任课教师为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讲解“建筑结构”课程,当讲到“砌体结构”中“过梁、挑梁”时,在让学生认识到“过梁、挑梁”承受力之大,十分重要的同时,也要引导大学生勇于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梁、挑梁”,敢于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第二种契机是教学过程中出现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情境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当前,学界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往往更多地强调利用专业课程和通识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这种理解不够全面。除了要把握第一种契机,还需要教师善于利用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敏锐性,才能立即作出正确判断,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有效应对,借助于特定情境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在教学中出现有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情境,往往具有相当的偶然性,非思政课教师只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心人,才能及时捕捉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适时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切实增强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如每年的九月十八日,全国各地都会拉响防空警报。那么借助这个重要契机,专业课程和通识类课程教师可以及时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向学生发问:“今天为什么要拉响防空警报?”“九·一八究竟是什么日子?”“新时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怎样奋斗?”通过一系列发问,教育新时代大学生勿忘国耻,激发他们奋发图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体现爱国主义情怀,让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在心中高高飘扬!”〔3〕如果所有高校教师都能善于利用类似的教育情境,抓住一系列重要教育契机,必将在新时代大学生心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从而真正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三)切入点选择艺术
第一,教师首先要善于发掘专业课程和通识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然后要利用好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发力点,对大学生进行情感熏陶、道德培育、价值塑造、思想引导。如任课教师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讲授课程“园林规划设计”,在讲授“园林美”这一节内容时,任课教师可以一方面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现在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园林技术专业发展空间巨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强大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刻苦学习,不断进取,才能担当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
第二,必须开展与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相关的教育,而不是关联性不强或无关的教育。否则,貌似“课程思政”,其实严重背离了“课程思政”的实质和精神。那样既影响了专业课程和通识类课程的正常教学,又会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逻辑性、生动性,让学生对课程思政产生不良的印象。
第三,时刻关注、关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思想等状况,一旦出现异常现象,及时进行教育引导。教师集教书和育人于一身,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热情和关爱是教育的催化剂。专业课程和通识类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思想等方面出现的异常情况,必须第一时间加以关心,并予以积极引导和热情帮助。如对于学生旷课,任课教师不能不管不问,必须及时关注,第一时间联系旷课学生,防止失联。另外,课下要及时面对面与之交流沟通,深入了解旷课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只有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利益紧密相关,才会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感召力。
(四)度的掌控艺术
度的掌控艺术,是指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专业课程和通识类课程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长短需要恰到好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具有一定的深度,不可过于浅显。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这一哲学范畴要求人们必须掌握适度原则,才能正确处理问题。对于课程思政而言,专业课程和通识类课程教师必须把握好适度的艺术。“适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状态,把握适度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4〕。课程思政不是要求专业课程和通识类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从头到尾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否则那就背离了课程思政的初衷。课程思政要求教师选择性地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可实现最佳效果。专业课程和通识类课程教师只有把握好适度的艺术,才能灵活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才会避免将专业课和通识类课都上成思政课,而是既生动地传授了专业课程和通识类课程知识,又“润物细无声”地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一定的深度,不可过于浅显,不能“蜻蜓点水,无关痛痒”。课程思政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而是要追求切实的育人效果。这就要求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直抵学生心灵深处,使其“动情动心”,方可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方法整合艺术
方法整合艺术,既指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合的艺术,又指专业课程、通识类课程教学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合的艺术。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合的艺术。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方法,如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比较鉴别法、自我教育法,等等。这些方法各有优势,具体应用的情境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专业课程、通识类课程教师掌握多种方法整合的艺术。通过整合,让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其次,专业课程、通识类课程教学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合的艺术。课程思政其实是在专业课程、通识类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相关任课教师必须掌握多种学科教育教学方法整合的艺术。当然,如何实现专业课程、通识类课程教学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整合,涉及跨学科方法的整合,是一项崭新的课题,需要创新。只有结合各门专业课程、通识类课程的特色,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才能实现专业课程、通识类课程教学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机整合,实现课程思政的“水乳交融”。否则,课程思政只能是“三明治”或“肉夹馍”。
总之,“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5〕。“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高校所有教师都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殷殷嘱托,相互紧密配合,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注重发挥课程思政教育艺术,切实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巧妙地运用课程思政教育艺术,在增长新时代大学生知识见识的同时,坚定其理想信念,厚植其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其品德修养,培养其奋斗精神,增强其综合素质,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