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2021-03-25赵寒王海福

鄂州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劳动活动学校

赵寒,王海福

(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喀什844000)

劳动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1]。自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回归到了大众的视线,重提劳动教育,目的在于改变劳动教育被弱化和淡化的现象,希望发挥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起着基础性作用,必须予以重视。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面向全党全社会,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调劳动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正确劳动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1]。为此,在实施路径上指出要将劳动教育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强调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启蒙作用,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协同作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助力劳动教育实施。

一、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启蒙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离不开家庭这一重要载体[2]423-426。但由于各种原因,如家长“唯分数论”,重智轻劳的异化现象,长辈对于孩子的溺爱心理以及目前洗碗机、扫地机等代劳产品的大量使用,导致孩子们的劳动机会被剥夺,劳动教育在一些家庭中受到忽视,未能发挥其原有的启蒙和教育作用。为使得家庭劳动教育成为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应从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科学组织孩子的劳动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

(一)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劳动及劳动教育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将直接冲击孩子心灵,影响孩子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习惯。然而,一些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大事小事一律代办代劳,将劳动和劳动教育看成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忽视了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孩子陷入有知识没文化,有分数没能力,有智商缺情商的窘困中,还会让孩子丧失对劳动的热情,养成不劳而获的思想和好吃懒做的习惯[2]423-426。因此,家长应主动通过多方途径,如参与学校组织的劳动讲座、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的资源等,增加对劳动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明白劳动是人类一切社会生活的根基和本质属性,是为了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备良药”,重新重视劳动和劳动教育。

(二)家长科学组织孩子的劳动实践活动

家庭劳动教育是以家庭为载体,引导孩子进行劳动实践并达到一定教育目的的活动。然而,家庭劳动教育不是家长简单的说教,而是家长为孩子提供劳动机会,以身作则参与劳动,适当且耐心指导孩子实践,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活动。

首先,家长应主动提供给孩子劳动机会。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孩子从可以拿起勺子吃饭那刻起,就应接受劳动教育。家长们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程度,抓住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关键时期,及时鼓励其参与劳动活动。针对小学阶段的孩子,劳动内容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家长鼓励其整理、清洗个人物品,学会家庭清扫、垃圾分类等,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其次,家长应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证明了榜样的示范行为对孩子学习的重要影响[3],家长们应在鼓励孩子进行劳动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具体劳动实践活动中,用行动将“热爱劳动的种子”种在孩子心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最后,父母在提供给孩子劳动任务之后,还应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提供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及时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反馈,要让孩子们体会到劳动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懂得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二、强化学校劳动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阵地,是老师进行劳动教育的关键场域。学校教育对个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性作用,学校的培养目标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师的行为直接决定学生能否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应抓住学校教育这一重要载体,规范劳动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性,使学生学会劳动,提高动手能力,树立新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形成劳动习惯,确立劳动价值观[4]。

(一)学校坚持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由于“唯分数”论、学校评估质量单一、教师劳动教育理念缺乏、劳动课程资源不足等原因,导致学校只重视对学生智育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提高,劳动教育在学校被边缘化,开展困难且多流于形式。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小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必须给予重视,必须坚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杜绝将劳动教育排除在教育体系之外,真正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新形式。

(二)教师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

教师作为劳动教育开展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影响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由于错误的劳动教育观念,产生了很多劳动教育误区,如一些老师将劳动教育视为简单的值日活动,导致劳动形式过于单一,学生丧失了劳动的热情;还有一些教师将劳动教育停留在书本之上,出现只教不劳的现象,导致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劳动观;甚至一些教师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方式,学生没有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反而产生了抵触心理。因此,急切需要教师深刻把握劳动教育宗旨,在观念上形成价值认同,明确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将劳动教育日常化、生活化,以保障劳动教育应然旨趣的实现。

(三)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

目前,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在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学校应根据其独特性,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针对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而言,城镇学校更加注重劳动课程的实施,但由于学校场地的限制,劳动形式相对单一;乡村学校虽然具有校本课程,但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较少,教师安排劳动活动的组织性和教育性不强。因此,每所学校都应重新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积极利用其优势方面的基础上,有意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进行别具特色的劳动教育。

城镇学校可利用其周边存在大量社会资源的优势,积极联系社会企业,开创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职业体验、工厂参观等活动。但由于城镇学校与自然资源的距离较远,学生缺少与大自然的亲身接触,只凭着教师的口头介绍和观看图片、视频的方式认识劳动活动,因此,学校可加强家校联系,在家庭中实现学生和自然动植物的互动,学校组织“我是种菜小能手”“我是护花小使者”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

乡村学校可利用校园内存在大量额外场地的优势,构建一门特色化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分班分批次投入到亲近自然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劳动情境中,亲身体验作为一名劳动者的历程,主动去构建与劳动世界相关的事物,体会在知、情、意、行中所交织的情感,激发他们对劳动持续热爱与探索的兴趣[5]。乡村学校由于周边存在的社会资源较少,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远程学习最新的劳动技术,线上交流学习线下模拟实践活动,通过信息支持,打破时空,推进共享开放式“数字劳动教育”[6];还可邀请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来学校进行演讲,传递正确劳动价值观念,进而激发学生的劳动意愿,最终能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弘扬劳动精神[7]。

(四)教师因时制宜组织劳动活动

一线教育工作者一谈到劳动教育,似乎都不约而同地默认为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从而遗忘了劳动教育应渗透在所有学科中[8]11-16。如若将劳动教育仅仅定位在具体课程、特定教师身上,便弱化了劳动教育的多维功能[9]。因此,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不能单单依靠于劳动教师,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应树立科学劳动教育观,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因时制宜布置劳动任务,组织劳动活动,全方位渗透劳动教育。

劳动教师可将劳动教育融入社会、生活、自然等背景之中,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多变开展劳动教育,因时制宜安排各种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活动。例如,可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如在“五一劳动节”组织学生走到社会上进行宣传劳动的演讲、发放劳动宣传手册等活动;在抗癌日、残疾人日让学生到社会上募款、救助特定人群;引导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植树活动、志愿服务,进行各种手工制作[9]。

其他学科的教师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组织简单的动手操作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9]。例如,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课程在以学习书本知识的脑力劳动为主的同时,在相关知识中辅助动手操作、实践体验等劳动教育内容。

三、发挥社会劳动教育的协同作用

目前,社会中虽有着方方面面的资源,但其一直在有意无意地游离于劳动教育之外,没能发挥社会的协同作用,进而导致学生的劳动长期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同时,“一夜暴富”“网红”等媒体渲染的发财故事成为助长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扭曲个人价值观的催化剂,使学生对劳动产生错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明显抵制劳动教育,排斥劳动,缺乏劳动意识、劳动精神[9]。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补充部分,社会应主动承担起劳动教育的责任,根据特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配合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活动。

(一)全社会加强重视劳动教育

社会成员在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学生的成才与否、教师的教学质量等方面,长期以分数为评判标准,全社会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对劳动缺乏应有的尊重,直接或间接地扼杀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然而,劳动教育广泛存在于社会之中,每一位社会公民都是劳动教师,各界人士都应将劳动教育加以重视,在行动中彰显劳动的价值取向,积极打造良好社会风气,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构建良好生态环境,如可通过诸如实景的展览、演出、采访等,与网络的直播、小程序、视频平台等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总之,全社会要努力打造一个时时、处处、事事都可开展劳动教育的社会育人共同体,形成积极、健康、有效的社会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10]。

(二)开发社会资源组织劳动实践活动

社会为孩子提供强大丰富的劳动场景,使孩子融入现代社会劳动环境[4]41-43,社会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具有独特魅力,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一方面,可组织举行以学校和社区为责任主体的固定社会公益活动,学生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参与实践活动,最终形成各方面保障齐全的实践项目,如学校组织学生在每个学期中期到社区进行个人废旧物品收集、义卖、募款等公益活动,通过学校、社区的共同努力,类似的活动可长期存在,形成具有特色的劳动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可在社会企业中创设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了解各行业的主题活动”“体验各行业的工作内容”“实践各行业的具体项目”等[8]11-16,丰富学生对职业的了解,为今后的职业规划打好基础。

四、结语

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基础[4]41-43,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重提劳动教育意味着必须将劳动教育这一短板补齐,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此,必须坚持三教合力,即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教育力量,除了在各自的范围内为劳动教育提供良好环境之外,也应加强联系形成一个教育整体。因此,学校应根据现有的社会资源、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组织劳动活动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场域中展开,学校发挥其监督和主导作用、家庭发挥其启蒙作用、社会发挥其协同作用,共同保证劳动教育活动产生实效性。

猜你喜欢

劳动活动学校
“六小”活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活动随手拍”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