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丰辨治时病“冒、伤、中”治法探析

2021-03-25任宇航贾波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病位症见风邪

任宇航,贾波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雷丰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1],对时病有深入的研究和临证体会。雷氏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八句经旨为立论之纲著《时病论》,将时病分为春、夏、秋、冬四时而治。并把各时节的致病因素风、暑、湿、寒分为“冒、伤、中”三个层次来治疗,轻为“冒”,重为“伤”,又重则为“中”[2]18,故治法方药亦随之而变,对临床治疗外感时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轻为“冒”——治宜轻宣祛邪

“冒”在外感时病中病情最轻,根据四时节气,春易冒风,夏易冒暑,秋易冒湿,冬易冒寒,它们病位在人体皮毛肌表,是最表浅的层次,故感邪轻浅。治法以轻宣邪气为主,用药轻透,组方灵动,药量宜轻,以达卫表祛邪气。

1.1 冒风——微辛轻解法

冒风为风邪冒于皮毛,因肺与皮毛相表里,皮毛感邪,使肺气闭郁,宣降失常。故常见症状为恶风、微热、鼻塞、声重、头痛、咳嗽,脉来濡滑而不浮缓[2]19。治宜微辛轻解法,组方:紫苏梗、薄荷梗、牛蒡子、苦桔梗、瓜蒌壳、广橘红。方中紫苏、薄荷辛散宣肺,雷丰用梗而不用叶是减弱其辛散之力变为微辛法;并且考虑到风为阳邪,易从热化火,故佐以牛蒡之辛凉,并辅以桔梗之辛平,以宣解太阴之表;瓜蒌壳与橘红宣降肺气,以畅肺经之气,如此气分一舒,则冒自解。

1.2 冒暑——清凉涤暑法

冒暑为暑热邪气,冒于肌表。见症有头晕、寒热、汗出、咳嗽等[2]57。冒暑见症较轻,但因症状常与其他邪气外感的症状相似,故须谨慎辨之,防失治入里。治法宜清凉涤暑,组方:滑石、生甘草、青蒿、白扁豆、连翘、白茯苓、通草、杏仁、瓜蒌壳、西瓜翠衣。方中用六一散涤暑热,并辅以青蒿、扁豆、西瓜翠衣助其清暑之功;暑为热邪,易犯心经,故佐连翘清心;暑多夹湿兼用通草、茯苓为渗湿之意;杏仁、瓜蒌壳宣上焦气分,则暑热冒于肌表可解。

1.3 冒湿——宣疏表湿法

冒湿为湿气犯于肌表,故见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缓之象,常“得之于早晨雾露,或冒云瘴山岚,或天阴淫雨,晴后湿蒸”[2]106。治宜宣疏表湿法,组方:苍术、防风、秦艽、藿香、陈皮、砂壳、生甘草、生姜。方中苍术、防风、秦艽为君,宣疏肌表之湿,《珍珠囊》中赞苍术为“诸湿肿非此不能除[3]”之药。臣以藿香、陈皮、砂壳以宣被湿所滞之气机,方中藿香为化湿浊之良药,如《本草正义》所述:“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4]佐以甘草润诸药之燥;使以生姜散湿体之寒。如此配伍微发其汗,使湿邪还表而解。

1.4 冒寒——辛温解表法

冒寒为寒气冒于肌表皮毛,而未传经入里。症见遍体酸疼,头微痛,畏寒发热而乏汗,脉象举之而有余[2]127。法宜辛温解表,组方:防风、桔梗、杏仁、陈皮、淡豆豉、葱白。方中以防风、桔梗祛其在表之寒邪;以杏仁、陈皮畅被寒所遏之卫分气机;淡豆豉、葱白即肘后葱豉汤,《本草经疏》载葱白“辛能发散,能解肌,通上、下阳气[5]”,李时珍曰:“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罨,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6],二者结合乃发散寒邪之轻剂,正宜冒寒之轻症。药后宜避风寒,覆被而卧,待其微微汗出而解。

2 重为“伤”——治宜辛散祛邪

“伤”较“冒”的病位更深一个层次,根据邪气性质的不同,其病位或在某一经络,或传经入里,或伤于卫分、气分。其感受的邪气更盛,症状也较剧烈,治法以辛散祛邪为主,因病位较深,所选用药物应着重于祛除所感之风、暑、湿、寒,以防溃邪不成,邪气反入里,病情加剧。

2.1 伤风——解肌散表法

伤风为风伤于卫分之证,是仲景《伤寒论》书中“中风”一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2]18。此处应注意和“冒风”证鉴别:伤风症状比冒风症状重,且伤风症状不见鼻塞咳嗽,脉象亦是重要的鉴别点,冒风的脉象为濡滑而不浮缓。法随证变,伤风治法宜解肌散表。方随法出,方药为仲景所创之桂枝汤,投此调和营卫,解肌散表而祛风。

2.2 伤暑——辛温解表法、清凉涤暑法

雷丰将伤暑分为阴暑和阳暑,阴暑为静而得之者,常因暑天贪凉所致,如“纳凉于深堂大厦,大扇风车”,症见: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心烦,肌肤大热而无汗,脉见浮弦有力或浮紧[2]56。上述症状为外感阴寒,郁遏周身阳气所致。法宜辛温解表,组方为辛温解表方(见“冒寒”一证)减防风加香薷、藿香。香薷为夏月辛温解表之要药,外能解表散寒,内可化湿和中;减去防风,并配以藿香不仅助解表之功,亦能助和中化湿之力。

阳暑为动而得之者,常“缘于行旅长途,务农田野,烈日下逼得之”[2]57,为直接感受暑热所致。症见面垢喘咳,壮热心烦,口渴欲饮,蒸蒸自汗,脉浮洪有力或洪数[2]57。此为暑热袭于气分,治法宜清凉涤暑,组方为清凉涤暑方(见“冒暑”一证)去扁豆、通草加石膏、西洋参。此阳暑与冒暑不同为暑热重于暑湿,故减去化湿之扁豆和渗湿之通草,加入石膏解侵入气分之暑热,西洋参补汗出所失之气阴。

2.3 伤湿——辛散太阳法、通利州都法

雷丰将伤湿分为在表之湿和在里之湿,在表之湿需注意和“冒湿”相鉴别,“伤湿”之表湿的感受湿气程度以及症状表现都较“冒湿”的程度重。伤湿之表湿常“因于居湿涉水,雨露沾衣”[2]104,导致湿从外受,症见头胀而痛,胸前作闷,舌苔白滑,口不作渴,身重而痛,发热体软,小便清长,脉浮而缓或濡而小[2]104。治法取辛散太阳法之意,组方:羌活、防风、苍术、厚朴、前胡、甘草、生姜。风能胜湿,故遣入羌活、防风之风药,并配以辛散之苍术、前胡、生姜助透湿于表之功,辅以厚朴行气化湿,甘草润风药之燥。投此微发其汗,表湿自消。

伤湿之里湿,其湿气从内而生,多“因于喜饮茶酒,多食瓜果[2]105”导致湿气困脾。症见肌肉隐黄,脘中不畅,舌苔黄腻,口渴不欲饮水,身体倦怠,微热汗少,小便短赤,脉沉而缓[2]105。脉象和脘闷不舒是里湿和表湿的重要鉴别点。里湿治宜利小便,使湿从小便走。故雷丰创治法为通利州都法,组方:茯苓、泽泻、苍术、车前子、通草、滑石、桔梗。全方以渗利药为主,诸如茯苓、泽泻、车前子、通草、滑石一类以渗其湿,并辅以苍术苦温燥湿,桔梗上行开宣肺气,为提壶揭盖之意。

2.4 伤寒——辛散太阳法

伤寒为感受冬令之寒邪伤于足太阳膀胱经,为《伤寒论》中的麻黄汤证。症见头疼身痛、寒热无汗、脉来浮紧[2]126。因麻黄汤辛散解表之力强,只适用于“体实邪盛”之人,平素体虚或邪气不盛者则不适用此方,雷丰遂拟辛散太阳法,组方:桂枝、羌活、防风、紫苏、葱白、淡豆豉、甘草、生姜。选用发汗之力较麻黄弱的桂枝、羌活、防风、紫苏及葱豉一类,且用量轻,达到取其微汗,邪从汗解,中病即止的目的。

3 又重为“中”——急治标,缓治本

“中”的病位最深,多中在脏腑,症状表现最为剧烈,并有神志失常的症状出现。“邪盛”是其主要矛盾,但亦须关注“正虚”的本质,如《黄帝内经》所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情危急时当以治标祛邪为主,如危在旦夕,神识昏迷当以救急之法开窍醒神复苏。病情较缓时当标本兼顾,祛邪与扶正同施。

3.1 中风——顺气搜风法、活血祛风法、宣窍导痰法、开窍醒神法

此处雷丰所论之中风为真中风,并不涉及类中风。雷丰以中经、中络、中脏腑对中风进行分类施治。雷丰宗叶天士“经属气,络属血[7]”之旨,并结合《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营虚则不仁”的认识,从气血两端、散补结合施治于风邪中经证和风邪中络证。风邪中经症见左右不遂,筋骨不用[2]20,治宜顺气搜风法,组方:台乌药、陈皮、天麻、紫苏、甘菊花、人参、炙甘草、木瓜、桑枝。方中乌药辛香温散,《日华子本草》载乌药能“治一切气,除一切冷[8]”,并配伍陈皮以顺气。天麻、紫苏叶、菊花以搜风,结合补气之参草,兼顾祛邪与扶正;并佐以木瓜、桑枝利其筋骨关节。风邪中络,其症状有口眼喎斜,肌肤不仁。治法宜活血祛风,组方:全当归、川芎、白芍、秦艽、桑叶、鸡血藤、橘络。方中所选药物于祛风中寓补血,补血中兼顾活血,恰符“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风邪中脏腑,其中又分中脏和中腑,症见“昏不识人,便溺阻隔”为中腑,“神昏不语,唇缓涎流”则为中脏。雷丰指出,当其卒然昏倒之时,急用通关散吹入鼻中取嚏,曰“有则可治,无则多死”;若口噤不开者,用开关散擦牙软之;若痰响喉间,痰涎壅盛者,用诸吐法涌之[2]20。此为急则治标之法。随后依宣窍导痰法治之,中脏中腑均适宜。组方:远志、石菖蒲、天竺黄、杏仁、瓜蒌实、僵蚕、皂角炭。方中主以远志、石菖蒲、天竺黄等化痰开窍药物组成,杏仁、瓜蒌实兼能润肠,并辅以僵蚕祛风。雷丰恐此法之力有所不及,遂补充中腑者可佐以百顺丸,中脏者佐以牛黄清心丸,随证加减。

3.2 中暑——清暑开痰法、开窍醒神法

中暑为暑热直中,裹结体内之痰,痰热交结,闭阻心包所致。多缘病家冒暑辛劳,症见忽然闷倒,昏不知人,躯热汗微,气喘不语,牙关微紧,亦或口开,其脉洪濡或滑而数[2]58。其和中风重要的鉴别点为中暑无口眼喎斜。治法宜清暑开痰,组方:黄连、香薷、扁豆衣、厚朴、杏仁、陈皮、制半夏、六一散,荷叶梗。方中黄连香薷饮,配以六一散、荷叶梗能清热祛暑,并遣入杏仁、陈皮、半夏顺气开痰,共奏清暑开痰之功。若出现手足厥冷的症状,则为中暑之重证,急以苏合香丸化开灌之,或以来复丹研末温水灌之,若无以上药物,则可用蒜水灌之,或剥蒜肉入鼻中。此皆为开窍醒神以复苏之法。

3.3 中湿——增损胃苓法、开窍醒神法

中湿为外中之湿引动内停之湿,痰湿上涌蒙蔽清窍。常见于脾胃素亏,宿痰内留之体。症状有:喉间痰响或痰涎上涌,忽然昏倒,神识昏迷,脉沉缓、沉细或沉涩[2]105。无中风之口眼喎斜,肌肤不仁,肢体不用的症状。治法宜增损胃苓法,组方:苏子、制半夏、远志、石菖蒲、苍术、厚朴、陈皮、茯苓、藿香。方中苏子、半夏、远志、石菖蒲、茯苓化痰开窍治其标;平胃散辅以藿香化湿和中治其本,标本同治,神识可复。若喉间痰响之声如鼎沸,此为痰涎壅盛,恐生变证,当急用苏合香丸化开灌之以化痰开窍以醒神。

3.4 中寒——甘热祛寒法、挽正回阳法

中寒因暴受厉寒之邪,致寒邪直入三阴,出现卒然腹痛,面青吐泻,四肢逆冷,手足挛蜷的症状[2]126。雷丰以腹痛的部位辨别三阴中寒,若脘中作痛为太阴中寒,脐腹为少阴,少腹为厥阴。三者治法均当遵甘热祛寒法,其中药物有:淡干姜、淡附片、淡吴茱萸、炙甘草。干姜、附片、吴茱萸为辛散大热之品,能散寒温阳,并分别归经于三阴,若为太阴中寒以干姜为君,少阴中寒以附片为君,厥阴则以吴茱萸为君。此方应注意冷服,防止药病格拒。若出现脉微欲绝,昏不知人,无法问诊以辨别所中之经,当急用挽正回阳法:吴茱萸、炮姜炭、淡附片、肉桂、炒白术、炙甘草、茯苓、东洋参。此为陶节庵回阳救急汤加减,参、苓、术、草四君以补正,炮姜、肉桂、附片、吴茱萸以散寒温阳,共奏挽正回阳之功。

4 案例分析——方随法出,法随证立

《时病论》卷二载案:“城西孙某,感冒风邪,丰用微辛轻解法加杏仁、象贝治之。服二剂……病忽益剧,息贲胸闭,鼻衄如泉……寸脉皆大,沉按滑数而来……询其昨所食之物,乃火酒下鸡,夫鸡乃关风之物,酒为助火之物,宜乎增剧,无怪方药。遂用金沸草汤去细辛、荆芥,加葶苈、杏仁降肺气以开其闭,黄芩、栀炭清血热而止其衄,连服三煎,即中病机。[2]29”该病家外感由不慎口食而转重,从“冒风轻证”转为“风痰化火,壅闭肺络”之证。其中病位从肺卫深入肺络;病因风邪得鸡、酒之助呈裹痰化火之势,从而使病势加重。证变法亦变,故治法从微辛轻解法变为辛宣苦降,清热开闭法。选方用药中亦体现了寒热同用、宣降相因的治法特点,如此肺闭得开,痰火得解。

后世医家在继承雷丰所创外感时病的理法方药之余,也将其拓展运用于临床各科,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通利州都法本为伤湿之里湿而设,罗珊珊[9]运用该法治疗尿路结石类疾病,临床效果极佳;而李幼昌[10]将此法应用于西医泌尿系统疾病,尤其是男性患者,收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清凉涤暑法为冒暑而立,张笃义[11]将其运用于高热、发斑病人,使热退斑消,提高临床疗效。究其核心思想乃辨证而治,法随证立,故能将外感治法运用于内伤杂病。

5 小结

病情有轻重,病位有浅深,病势有缓急,雷丰根据疾病之轻重浅深缓急,将外感四时之病分为“冒、伤、中”三个层次治疗,治法层层递进,遣方用药丝丝入扣,在“冒”“伤”的层次以祛邪为第一要务,使外感之邪不致入里发生变证,在“中”的层次兼顾扶正,使正气足而邪气去,对临床治疗外感时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病位症见风邪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养咽止咳桑叶方
风邪伤人速 避风如避箭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三方加味辨证治盗汗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中药止咳药水你选对了吗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