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年级规则教育的内容及其实施
——基于对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分析

2021-03-25蒋红斌宁慧鸿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规则绘本

蒋红斌,宁慧鸿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

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1],作为一种契约,一经制定,便具有普遍的约束力,通过对人的不合理欲望和行为的遏制和责难,消除个人行为的随意性,指引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也因此,规则成为维系和谐的纽带、稳定社会的基石。

遵守规则是每个人必备的品质,也是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重要体现。学校是培养个体规则意识的主要场所,承担着规则教育的责任,小学低年级(1-2年级)是个体规则意识形成的至关重要的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是学校规则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规则教育是儿童社会性培育的起点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为了生存与发展,个体必须遵守集体规则,维护集体生活结构。然而,儿童生来并不具备常规性特点,他们对规则没有清晰的认识,往往喜怒无常,兴趣多变,有时甚至还有些霸道蛮横。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他们必须学会遵守规则。可是,个体对规则的学习与遵守并不能依靠自发的过程,尤其是未成熟的儿童,自发形成规则意识更是一个冗长而低效的过程。这使得规则教育成为必须。“规则教育不仅是法治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教育的起点,更是儿童社会性培育的起点。”[3]49规则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基本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引导他们的行为,并促使他们对规则的遵守逐渐由他律转向自律,进而加速其社会化进程。在学校这个小型社会中,儿童所接触的规范、需要学习的角色更贴近于社会,他们感知到纪律的约束,学会与他人相处,服从集体规范,这些都促进着他们的社会化。

小学是个体规则意识发展的基础阶段,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规则教育正是其个体社会性发展的要求。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渴望结交朋友,急切需要融入班级与学校,因而必须遵守班级纪律和学校制度,正确处理同学关系,适应集体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会性需要也越来越明显。而且,“规则教育是一年级法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既可以为儿童的法律意识培育奠定基础,也可以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服务。规则教育可以说是‘前法治教育’。”[3]50因为“这些教育发生在儿童能够理解法律范畴之前,本身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治教育;又在于这些教育有法治教育意义,能够为后续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法治教育奠定基础”[3]49。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规则教育也是完全可行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是未成熟的个体,“未成熟性”一方面意味着“缺乏”,需要成人的帮助与教育;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发展的积极性和可能性。“人不仅是一种追求目的的动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遵循规则的动物。”[4]儿童虽然生来不具有常规性,但他们具有对常规的趋向性,甚至苛求常规,苛求行为的次序和连续性。随着身心逐步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也已然具备了规则学习需要的身心条件。根据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应个性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即“勤奋”阶段,具备了按规则进行游戏以及学习的能力,特别是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之后,获得大量的知识和技能成为可能。这些都为小学低年级学生接受规则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二、部编版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规则教育资源

规则教育一直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都明确提出了小学低年级学生规则教育的目标与要求。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教育部从2016开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并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材中增加了相应的法治教育内容。鉴于小学低年级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法治概念,但他们能感受、认知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因而,规则教育成为了小学低年级的“前法治教育”。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就蕴含着丰富的规则教育资源。

(一)选文分量重

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按“册-单元-课”逐次精细的原则编写,每册包含4个单元,16课,四册共16单元,64课。每一册教材中都有规则教育选文,四册共23篇,占选文总数的37.5%。

表1 部编版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规则教育选文分布情况

续表

(二)选文主题关涉全面

基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设定的课程框架,根据“自我-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国家-世界”的编写思路,教材中规则教育内容涉及广泛,所涉领域随着儿童年龄增长逐渐扩大,大致可归为四个主题:

1.注重生命保护的安全规则

小学生是安全事故的多发群体,帮助他们理解安全规则,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遵守安全规则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尤为重要。教材中涉及安全规则的篇目较多,包括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自然灾害防护、防触电、防跌落以及自我救助等。

2.注重学校常规的纪律规则

学校纪律是维持学校各项活动正常运行的保障,其本身“是一种道德教育的工具,一种难以复制的工具”[5]。从表1可知,教材中直接以纪律规则为主题的有6篇,还有多个篇目融入了纪律规则,内容涉及校园生活常规、课堂与课间规则以及班级管理规则等方面。

3.注重社会秩序的公共规则

小学生的公共规则意识既关系到其自身的成长与生活,也影响到社会公共规则的建立和遵守。教材中关于公共规则的选文主要体现在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中,涉及爱护公物、公共卫生、公共秩序等规则。

4.注重自然环境的环保规则

“儿童与自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线之一,教材中的环保规则选文主要分布在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和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中,“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是单元的主旋律,要求学生学会关心身边的动植物,珍惜大自然赋予的一切。

(三)内容呈现方式切合儿童特点

基于规则教育的生活性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该教材中规则教育内容的呈现切合儿童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以学生生活为中心的内容建构

规则与生活是互植的,脱离生活的规则只会是机械的条文,缺乏规则的生活必定无序。基于此,“统编教材的规则教育内容是以生活为逻辑进行编排的。将本来就与生活融合在一起的规则在儿童生活中呈现出来,根据生活主体的变化自然而然地进行规则教育”[3]51。教材中所有规则教育选文都基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域,贴近学生生活。尤其是公共规则和环保规则的选文,更是按照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生活场域的扩大而逐步展开的。

2.以“我”为轴心的发散性主题分布

教材中的规则教育内容以“生命安全-学校常规纪律-社会公共-自然环保”为逻辑线索,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活动领域的扩大,每个主题中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由“我”及“他”,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这种以“我”为轴心的发散性主题分布,切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规则。

3.基于儿童视角的话语表达

教材中的规则教育内容从单元课题名称到具体语言表述和体裁,都充分体现了儿童视角。比如,单元、课文名称有以“我”开头的表述,也有用拟人手法的表述;内容贴合儿童的生活实际与兴趣;体裁以儿歌为主,朗朗上口且易于理解。这些都切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接受特点,有利于拉近学生与书本的距离,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4.凸显童趣的绘本形式

绘本是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形式。它结合图画的形象连贯性和文字的简洁性与留白的开放性,赋予情景和事件生成性和延伸性。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绘本式的表达既符合他们的认知特征,也能避免因识字量不足而造成的学习困扰。教材中的规则教育选文都是以绘本形式呈现,部分主题还增添了副版绘本,采用类似连环画的形式,对课文主题进行补充与延伸。二年级选文中的副版绘本多于一年级,且绘本的故事性更加丰富,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效果。

三、基于《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及其呈现的小学低年级规则教育实施

部编版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从内容到呈现都非常有利于规则教育的开展。在教学中,切实依据新教材以及小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和要求,是规则教育的重要一环。

(一)“知明而行无过”:全面把握小学低年级规则教育的目标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小学低年级规则教育的目标应包括认知、意识和行为三个方面。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1.明晰规则内涵,端正规则认知

规则认知包括“知”和“懂”两个方面,是个体自觉遵守规则的前提。小学低年级是个体建构规则认知的萌芽期,他们尚未形成对规则的明确认识,常常难以明辨是非。因此,要加强规则认知教育,让他们清楚规则的具体内容,正确理解规则的要求与价值。

2.深化规则认同,培养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指一个人从内心认同规则,并能自觉以规则为行动准绳的意识。它以规则认知为基础,以规则认同为关键,表现为自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儿童对规则有了一定认知的基础上深化规则认同,可以促使其对规则的遵守从外部强制转为内在自觉。

3.遵守规则要求,操练守则行为

守则行为是规则认知和规则意识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小学低年级学生道德发展水平有限,辨识能力不够,不善于分析具体情境和组织自己的行为,常常出现动机和行为不统一的现象。为此,教师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引导他们将规则认知和认同感转化为守则行为,并不断强化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此中有真意”: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教材中,规则教育课文包含了导语、绘本、留白、儿歌、拓展性练习题等要素,每一要素都蕴含一定的主旨,具备特有的教育功能。教师在进行规则教育时,可以充分发挥教材中各要素的教育价值,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对教材进行全面、多层次的解读,引导学生掌握规则知识,践行规则要求。尤其是对儿歌、绘本、留白等的利用。儿歌朗朗上口,绘本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教材中还有大量的“留白”,包括以人物直接发问的省略号形式、空白处的思考题和填充题形式,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这是增进学生与教材对话,引导学生从教材内容拓展到自身生活,激发学生思考与想象、反思自身行为的有效载体。

(三)事实与意义共融:调适“生活”的“温度”

规则源于生活,个体守则品质的养成也源于对生活的体认。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自己熟悉的生活场域和事件会让他们有更多的体会和认知。为此,教师应努力寻求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搭建文本与生活的桥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引导学生适应生活。

但要注意的是,加强与生活的链接,不是照搬生活,也不能流为“生活剧”。“德育课堂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事实世界与意义世界相互联结的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不是仅仅使人去认识一个事实世界,它的更为重要的职能是指引人们进入意义的世界。”[6]过于流俗的生活场景尊重了事实,却有可能失却意义;过于纯粹的“生活剧”则可能将德行虚化,甚至弄巧成拙。规则教育所要链接的生活世界应是一个事实和意义相联结的世界,让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认识自己在其中的价值,并引导儿童不断丰富生活经验,拓展他们的意义场域。如此,才能促使学生正确理解各种规则的意义和价值,确立正确的态度,形成规则意识。

(四)依托“他主”的“半自主”:把捏“以学生为中心”的限度

该教材在编写上更加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立场,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与践行。然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主有其特殊性,只能是成人引导下的、依托“他主”的“半自主”,小学低年级学生尤其如此。他们尚未成熟,不太能透彻理解规则,更难以自觉遵守规则。这时候,成人给予的方向上的指引和方法上的指导就尤为重要了。

因此,当我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的自主性时,强调的是要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提供切实的帮助,而不是放任其“随心所欲”。它必须有一种“他主”的介入。这种“他主”不是对学生主体性的侵犯,而是一种督促与补充,是对学生“自主权利”的适当圈界,通过适时适度的支持与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意愿与参与动机,更好地达成教育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规则教育时,厘清儿童真正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甄选学习内容和方法,促使学生成为自觉遵守规则的人。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规则绘本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绘本
绘本
绘本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让规则不规则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