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成语读写辨误(十八)
2021-03-25嘉行
嘉行
此“蹊”非彼“溪”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古谚语,现在已经当作成语普遍使用。该谚语首见于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意思是: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的花和果实会把人吸引过去,树下踩出小路来。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后来该古谚多被人引用,或融入诗词,如宋·辛弃疾《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明·张岱《琅嬛文集·孙忠烈公世乘序》:“遭变故而死忠义者,孙忠烈、许忠节是也。许忠节则务名,而孙忠烈则务实。夫实岂易言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者,以实也。”
在使用这成语的时候,人们经常把“蹊”误写成“溪”。《光明日报》曾有篇《武警工程学院函授教育创出特色》的报道这样说:“工程学院函授教育同时也取得了很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进入了以自身养自身的良性循环。‘桃李不言、下自成溪’,很多学员是慕名参加函授学习的。”“蹊”,足字旁,表示跟脚的行动有关,故本义是小路。“溪”,《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山谷里的小水流;泛指小河沟。”此“蹊”非彼“溪”也。
原来是“浃”不是“夹”
“人民网”曾刊发一篇文章《家有护旗手国字放心头》,讲的是天安门国旗护卫手曹学明的故事。他服役5年,严格要求自己,年年被评为升旗标兵。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夏季炎热时,似火的骄阳蒸烤着,地表温度常达50多度。曹学明不一会儿就已汗流夹背,接下来前胸湿了、后背湿了、裤腿也湿了……”这里,成语“汗流浃背”误写为“汗流夹背”了。
成语“汗流浃背”,见于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周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汉孝文帝很了解国家大事,上朝的时候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断了多少大案要案?”周勃说:“不知道。”又问:“国家一年财政收入支出是多少?”周勃又回答说不知道。周勃对不能回答感到羞愧,汗水濕透了脊背。)南朝宋人范晔在《后汉书·皇后纪下》里描写曹操惶恐样子时说:“操(曹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汗流浃背”这个成语从此流行开来。“浃”,《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注:“湿透。”“汗流浃背”就是汗水湿透了脊背上的衣服,多形容出汗很多,也常用来形容极度惶恐和惭愧。“浃”是一个较生僻的字,不少人写到 “汗流浃背”时往往误写为“夹”。其实,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的时候,只要想一想:流的汗怎么能把背夹住呢?不要怕费事再查一下工具书,那么 “浃”就不会写成“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