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I时代诗词创作与科学文明(一)

2021-03-24韩倚云

东坡赤壁诗词 2021年1期
关键词:普适性独创性生命力

从历史学角度看,AI(人工智能)时代,是将人类智慧表现到最高的时代,也是将人类的智慧传播最快的时代。人工智能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最重要、最普遍的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数字媒体的快速传播,一是智能机器人,机器人已智能到模仿人类写诗。笔者作为人工智能的科研人员,既有科研经历,也有诗词创作经历,人工智能与人类最大的区别:其一,人类是智慧的化身,而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组装。其二,人类有情感,而人工智能毫无情感可言。其三,人类的灵感与顿悟是天然生成,而人工智能永远不具备。其四,人类有生命力,而人工智能只有“正常使用期限”。而诗词与科学,都是深入现实,源于现实,超于现实;反映客观世界及其真实性、唯一性。诗词偏重言情,而科学偏重言理,而情与理又是不可分割的,无“情”之“理”乃无用之“理”,无“理”之“情”乃无骨之“情”,如泥入水,毫无生命力。因此,诗词与科学互为渗透、并存共生,有生命力的诗词才是艺术。笔者认为:人类自有文字始,便生产了最原始的艺术与科学,而“生命力”一词也由此而来。衡量“生命力”的强弱,当首推其灵魂之影响力,正所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艺术感染的是人类的灵魂,而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依据。因此,人类社会,生命力最强者,当属艺术家与科学家。

一、诗词与科学的共同特征

那么,诗词与科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人乃万物之灵,有与生俱来的“直觉”“跳跃思维”“灵感”“感情”与“智慧”。因此,每个个人都是大自然独创的拥有最高智慧的艺术,都具有“唯一性”,同样具有“普遍性”。那么,诗词与科学的共同特征是什么?独创性、普适性、简洁性、超现实性、境界为先。

1、独创性

AI时代,是历史上任何时代都不曾有过的时代,时代已具备了独创性。所谓的独创性,是在诗人或科学家所生存的某个特定时代,对其所见、所闻、所想之事物或现象,经大脑智慧的加工,之后,生成普适于那个时代,甚至超越那个时代的智慧产物。其表现形式,或为诗词,或为科学理论。作为诗词,技法上经过了唐、宋、元、明、清的发展,已臻成熟。所以,诗词的独创主要表现在内容的独创。一首诗词须有新的感动,感动那个时代的一类人,甚至感染滞后于那个时代的一类人。作为科学,则成为指导人类、创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理论依据。其生命力的体现,在于其影响力的空间与时间。“诗,不可有我而无古,更不可有古而无我。”(刘熙载《艺概》)已阐明独创与继承的关系,就要既“有我”又“有古”。而 “更”字不可忽视,它说明独创虽然是第一位的,但是继承前人正是为了创造,而不是为了复古。

意大利约翰·维科说:“诗性思想就是原创性智慧。”(《新科学》)法国雅克·马利坦说:“诗性思维是‘创造性的直觉与‘诗性经验的结合。”(《艺术与诗的创造性直觉》)。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公理》到牛顿的“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在中国,数学方面有张衡的《九章算术》,建筑方面有李诫的《营造法式》,医学方面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这些理论著作的共同特点便是:独创性!以至于影响至今,甚至还会继续影响下去。在古诗词方面,《天问》《诗经》《古诗十九首》等,皆有唯一性,也就是独创性,所以,能流传至今,还会继续流传。

独创性的第一动力是丰富的情感。爱氏花了十年功夫来研究引力场,就是从这两件事情做出发点,用他深入的物理洞察力和数学家提出的数学结构,才完成他留名千古的引力理论! “问世间,情是何物”(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是因写大雁忠贞的至爱之情;“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对友人离别之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为对统治者至恨之情,无论爱与恨,都是真情,唯真情之咏,方能动人至深,以至传唱千载。

独创需要勇气。“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昭公四年》)唐代历史与科技有唯一性,也就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大诗人。这些大诗人的出现与唐代的科技水平和历史条件是不可分割的。杜甫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词至东坡,境界始大,苏轼突破前人之“词为艳科”理论,使词之境界走向士大夫层面。毛泽东主席之独创在于,怀古而未薄今,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各种危难,发现了底层人民的力量与优势,使诗词创作扩展到广大群众。

欲独创,首先,须自身硬,以长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其次,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个想象力是站在时代科技水平的平台上,以超越那个时代的梦想为想象。再次,要有敏锐的直觉。何谓直觉?未经推理而对某事物产生的理解和判断,直觉是人类特有的功能,也是人工智能绝不可能具备的功能。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认为:“我们靠逻辑来证明,但要靠直觉来发明。”在数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凭想象和直觉来创建新理论的生动例子。例如,欧拉受解决柯尼斯堡七桥问题的启发,开创了现代数学中的拓扑学研究的先河。

2、普适性

普适性的哲学内涵:当读者自然而然的读到某些诗句或科学理论时,理解为超越时空的普遍真理,可以将某些诗句中的人物想象成包括自己在内的任何人,进而实现其普遍适用性。普适性的主角是读者。

自《诗经》始,吾国的诗歌就其内容而言,既是诗人情怀与经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又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化作哲学,以为后人鉴。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很多诗词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文学范畴,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理论,并对科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与其他的文学形成互动。这一点体现了诗词普适性。

“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而伸之,触类多通”(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又其(指词)为体,固不必与庄语也,而后侧出其言,旁通其情,触类以感,充类以尽。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 谭献强调读者主观色彩,从读者角度出发,突出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在阅读中的作用,强调读者之体会无须与作者之用心保持一致。阅读是一首诗词不可或缺的独立环节。一首诗词被诗人创作出来只能算完成了创作的一半,而另一半要靠读者的阅读来完成。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这个意思。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亦有其重要意义。它可以丰富和加深对诗词理解与充实。这种理解甚至可以是作者本人没有意识到或者拒不承认的。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原义为歌颂战争中友情,而被后人用于歌颂爱情。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原义歌颂爱情,而被后世读者用于歌颂教师。

诗词普适性之广度,莫过于对科学的贡献。如“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望庐山瀑布》),李白在创作时,只是歌咏所见,对于为何“生紫烟”并未在意,而后世科学家们读到此诗,便应用到了光学的领域。再如,“将课司天历,先观近砌蓂。一旬开应月,五日数从星。”(元稹《赋得数蓂》),作者之意仅为抒发自家情感,而科学家未必不多思,欲研究天文历法,须先观察砖缝中的蓂荚, 据《竹书纪年·陶唐氏》记载, 蓂荚为瑞草,也称瑞荚。传说尧帝阶下生蓂荚,随月生死,即每月朔日生一荚, 至月半则生十五荚。如此实例,不胜枚举。

一首诗,如不具备普适性,其生命力是极其有限的,而科学的普适性主要归根于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科学认识结果的可重复性与可推广性,特别是科学实验过程的可重复性。在确定一项科学发现中,要求实验的行为可以重复,实验的结果可以再现。可以理解为:一个数学模型,其应用越广,其普适性就越广,其生命力就越强,甚至应用到了诗词创作领域。笔者发现,凡有生命力的诗词,全部有严谨逻辑性为基础,无一例外,这一点是绝对的。

3、简洁性

艺术的特征是“提炼”的“神似”,而AI(人工智能)是“模仿”的“形似”。两个概念中“提炼”与“模仿”,是有本质区别的。“提炼”是有生命力的,而“模仿”是没有生命力的。所谓“提炼”,是提炼出某一事物的“本质”。这个“本质”是有唯一性的,用数学的概念表述,是提炼“拓扑学”的“特征不变量”。因此,“独创性”是艺术与科学共同的本质特征。

以一首诗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此诗仅有20字,做到了式合,平仄合,粘对合,韵脚合;做到了韵美,声色、动静、对仗,铿锵上口;此诗情真,后两句道出前人未道之句,乃真情体会之语,此诗味厚,可反复品位,可无限延拓; 此诗格高:境界高,自强不息,永无止境。此诗耐读,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每次读,永远像第一回,百读不厌。做到了字字有力度,一个字少不得,而其容量达到了此题材之最大。同时,诗人发现了一条客观规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发现了这一规律,但是当时却无法解释。后人读到此诗时,得到了啟发,知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球是圆形,若地球是立方体,决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因此,此处之“简”,有言辞浅、读者易懂之意,又包含用字最少之意。那么诗词创作中所用之词语,须是AI时代,易于理解与记忆之词语。

因此,在古代,诗词以其简短而使得传播成本低,要知道古代因纸贵,而且就算用小楷书写,其消耗的纸也远远比现代昂贵;又以其容量之大,而能震撼人心,长久不末。

4、超现实性与境界为先

所谓高境界,笔者认为,是源于个人情感,又超越个人情感的主观对客观的经典表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就是超现实。所谓“超现实”,就是“梦”。“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说“梦”是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但不能离“真”太远。“理”是解梦的归宿,也是论事的目的。离开了追梦与思理,诗的生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诗词与科学的共同任务是:用最美、最富有人情的语言,来认知客观现实、提炼大自然的本质、探索大自然的规律性。所以,AI时代,诗词的创作欲实现“超现实性”,须对本时代前沿科技有深刻的了解,诗人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创造出超出这个时代科技水平的艺术珍品。

关于境界为先。“方程式之美,远比符合实验结果更重要。”(狄拉克),已说明境界之重要性。“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一首诗词作品到底水平高不高,主要看境界,不是看里面有多少华丽的辞藻。科学境界则是一个学者选题的学术品位和问题的深度,而不在于论文里面用的技巧多高,技巧始终是第二位的。

(韩倚云,女,河北保定人。工学博士后,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泰国皇家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导,法国INSA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国标委冶金分会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航天宇航技术、人工智能、工程可靠性、诗词创作与科学文明。现为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普适性独创性生命力
古籍点校成果的法律保护研究
直到世界尽头
绿野仙踪
如梦似幻
顽强的生命力——蟑螂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之间的关系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席成金
普适性四旋翼飞行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谈如何写好歌词的标题
浅析少数民族民间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