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 大爱有形,国士无双
2021-03-24王江山骆玫
王江山 骆玫
少年立志,发现初心
1936年10月,钟南山出生于南京一个医学世家,父亲钟世藩是中国著名的儿科专家,母亲廖月琴则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钟南山从小耳濡目染。但小时候的他却对体育特别感兴趣,在体育和医学之间,钟南山不知该选择哪条路。父亲看出了他的犹豫,他的一席话让钟南山重新确立了自己的志向:“体育比赛不是常事,但研究医学技术和治病救人却能从事一生。”受此鼓励,钟南山毅然走上了医学之路。
钟南山在英国进修期间
钟南山一直记着父亲的教诲:“一个人要能够给世界留下点什么,才算没有白活。”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的呼吸学科建设还十分落后,医学界也普遍认为呼吸系统疾病很难治愈。面对这个少有人挑战的医学难题,钟南山迎难而上,一步步将呼吸学科建立起来。呼吸疾病也成了他从事一生的领域。
80年代末,钟南山通过创制的气道反应测定法和流行病学调查,首次在国际上证实了隐匿性哮喘的概念。如今,钟南山和团队将重症监护室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了91%以上。一项项医学成就的背后,是钟南山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付出。
醉心科研,挑战权威
1979年,钟南山和同事远赴英国,到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及伦敦大学呼吸病学系进修。
2020年初,钟南山来到金银潭医院(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在那里,钟南山做了一个一氧化碳对人体血红蛋白解离曲线的影响的实验。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钟南山决定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他一边吸入含有一氧化碳的空气,一边让同事根据吸入的情况不时地对他进行抽血检验。期间,钟南山因为吸入过量的一氧化碳而头晕目眩,但他强忍不适,坚持把实验做完,最终得到了预想中的实验结果。因为此项实验,钟南山被邀请在全英医学科学学会上作报告,钟南山也因此在英国医学界崭露头角。
之后,爱丁堡大学皇家医院麻醉科的杜鲁门教授找到钟南山,请他重复验证牛津大学雷德克里夫医院麻醉科主任科尔教授的一项研究:对呼吸衰竭的病人,在给予人工呼吸的情况下,不断提高氧气的浓度,再观察肺内的分流情况。科尔的结论是随着吸氧浓度越来越高,肺内的分流会越来越大。钟南山经过反复的实验后,结果却大相径庭。钟南山检查了实验的每个部分,仔细研究数据,发现实验的原始数据是有误差的。按照新的实验思路,钟南山发现随着氧气浓度增高,进入肺内的分流是不变或是下降的,和科尔的结论并不同。
钟南山院士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诊室内为患者分析病情
1981年,钟南山带着这个实验成果参加了全英麻醉学术研究会议,他阐述了自己的实验和结论,有理有据地反驳了科尔的研究,引起现场一片哗然。面对质疑,钟南山应对自如,有理有据的回答令在场的医学专家们点头称赞。这篇论文也得以在1983年的《英国麻醉学杂志》上发表。
两战疫情,国士无双
2003年初,中国发生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疫情,形势十分严峻。面对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病毒,钟南山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在临床实践中,钟南山首次采用无创通气方法,增加了患者的氧气摄入量,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当时,他采用的一些方法有一定的风险,但钟南山不怕担责任,他说:“科学是以事实为导向的,科学家不能为了避免争论而回避问题,否则病人就会遭罪。”后来,钟南山总结的SARS的特点以及中国的治疗和预防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但谁也没想到,17年后,这位84岁高龄的抗疫“老将”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危机时刻,再次临危受命,他在第一时间向公众确认了病毒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从那时起,钟南山就开始带领他的团队与时间赛跑,一边推进临床治疗,一边进行科学研究。在新冠肺炎防控期间,钟南山和团队发起了41个COVID-19临床试验项目,参加了32次国际电话会议,与13个国家的医学专家和158个驻华使领馆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钟南山及其团队的专业精神与丰富经验不仅为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在全球抗击疫情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如今,钟南山仍然保持着查房,接待门诊病人的习惯。他总说:“為病人解决问题,赢得社会的尊重,会给我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这也是我热爱医生这一职业的原因之一。”
钟南山在60年的从医从教生涯中,诠释了从医者的初衷和使命。当面对突发事件时,他不仅表现出了医生的责任感,更表现出了战士般的勇气。无论是抗击非典,还是抗击新冠肺炎,钟南山始终向公众传递信心和安全感,无畏地站在最前线。2020年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专业、勇敢、豁达的钟南山,担得起“国士无双”这一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