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语言景观研究热点与启示

2021-03-24李蒙蒙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李蒙蒙

【摘 要】 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的信息可视化技术以1999-2019年间CNKI数据库收錄的226篇语言景观文献为数据源,绘制20年来该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发文数量分布趋势、研究作者、发文机构、研究热点等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发现,中国语言景观2013年之前发文量不多,之后开始整体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并探析其原因;研究学者越来越重视语言景观象征功能的研究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语言景观的进一步研究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向网络虚拟空间的语言研究以及城市全球化等方面延伸。

【关键词】 CiteSpace;中国语言景观;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H0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1-0076-04

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出知识图谱,分析近20年来(1999—2019)语言景观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总结了中国语言景观研究的价值与启示,以期为相关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做出些许的努力。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工具

(一)数据来源

本文绘图使用的数据是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搜索以“语言景观”为关键词,以1999-2019年为时间区间,共有相关文献242篇,除重后(将重复文献、会议通知等非研究型文献删除)剩余226篇有效文献数据。

(二)分析工具

本文研究使用分析软件CiteSpace绘制的科学知识图谱是陈超美教授用Java语言开发的。该软件不仅在文献计量学和绘制学科发展的图谱方面有较强的技术和功能优势,而且还能分析和预测学科的热点领域、发展历程和前沿发展趋势。

二、中国语言景观研究相关文献发展趋势

从1999年到2019年,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发文量由最初的0篇逐步上升到242篇。根据发文量增长速度的不同,中国语言景观研究由此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99-2012年),第二阶段(2013-2019年)。第一阶段(1999-2012年)增速缓慢,14年间发文总计5篇,第二阶段(2013-2019年)发文数量增速十分迅速,7年间发文总计237篇,这说明语言景观的研究在国内已经受到重视,此阶段为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关键期,也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且根据统计数据的走势图来看,2020年发文数量将继续持续增长。

三、基于CiteSpace的中国语言景观研究计量分析

(一)主要发文作者分析

利用CiteSpace中作者这一选项的分析功能,绘制出语言景观作者研究图谱(图1)。

在图1中,名字的字体越大,表示这位作者发表的文章数量多,反之,名字的字体越小,表示发表的文章数量越少。部分作者之间有连接的线条,线条越粗者,表示彼此之间合作强度大,关系比较紧密;线条越细表示合作关系越小。没有线条连接的,表明没有合作关系,是自己独立研究。结合图2发现:语言景观研究的作者和机构很多,但是相互之间有合作的很少,仅八组有合作关系,这些数据表明,我国语言景观研究的作者之间合作程度较低,大多是独自研究,缺乏合作联系。

从可视化分析后台可得出具体详细的发文数据显示周晓春、金怡、徐铭、尚国文、高珊、夏娜等作者的节点比较大,说明这几位研究者发文数量较多,为语言景观研究的核心作者。经以上分析可以表明,中国语言景观的研究成果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还有待提高,各作者之间合作化程度继续加强。

(二)主要发文机构分析

基于CiteSpace中institution分析功能对发文机构进行分析,生成语言景观领域发文机构网络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图中研究机构的名字、字体越大,表示这个研究机构发表文章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机构名之间连线越粗,表示合作强度越大。从图2可得出字体较大的几个研究机构有:有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所,表明这几个发文机构发表文章数量较多。从机构之间的连线来看,在众多相关发文机构中,仅有六组研究机构在相互合作,各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得较少,说明我国语言景观研究的机构间的联系性较小,学术交流有待加强。

从以上语言景观发文机构研究图谱可得知,高校和研究所是语言景观研究的集中地。尤其是以语言类学习为主的高校,而且外国语学院为较多的发文机构,其次是人文学院。说明语言景观在外语界里受到足够重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文学院也应该加强对语言景观的研究,达到合作共赢。

(三)中国语言景观研究热点分析

一篇文章的核心部分可以通过关键词体现出来,所以要确定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可以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分析得出来。运用CiteSpace对关键词网络进行聚类,语言景观通过聚类算法会被分为几个不同的领域,聚类编号越靠前(从零开始升序排列),说明文献发表的数量越多,聚类规模也就越大。如图3所示,Q的取值区间为[0,1],Q>0.3时,意味着所得结果比较显著,可信度较高。S值是评价聚类效果的参数,S值越接近1,反映网络数据的效果越好;图中聚类的Q值为0.797,平均S值为0.5013。S值在0.5以上时,表明聚类结果较为合理。因而,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本聚类合理而且显著,具备较高的参考价值。

在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的基础上得到关键词共现聚类表(见表1)

通过对图3和表1的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图和表分析,将现阶段语言景观的研究热点分为以下几方面:

1.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景观的展示对于当地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个桥梁传递的作用。伍坤在文章中提出,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语言景观象征符号,不同的语言景观展现出来的是每一个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社会风俗、语言权势等,是极具有当地人文价值的。金怡文章的研究对象是以合肥地铁一号线的语言景观,通过分析地铁一号线地域景观的构建过程,为公共空间的语言景观提供了新的建设思路。有利于今后语言景观与文化产业更好的发展结合,增加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2.多语翻译研究

多语语言景观体现的不仅仅是交际性质的信息功能,更象征着这个地区的文化包容程度,国际化开放程度。林小径文章的研究对象是以汕头市商店的标牌,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发现,这些相关的语言景观所呈现的双语标识不明显,当地政府对此没有统一的要求标准,并且传统商店名称使用繁体字的频率较高,由此可以体现出这个城市国际化水平不高。张婉以云南博物馆文物文本翻译为研究对象进行考察,通过实地拍摄和问卷调查,发现博物馆中的一部分翻译存在一些问题,并探讨了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博物馆中的地位及作用。语言景观多语翻译存在一定问题的这种情况,在多地区均有呈现,说明相关部们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但恰恰是这一点,能够体现出一个地区对于语言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关系着一个地域国际化水平的发展前景。

3.方言研究

方言可以映射出一个地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各具特色的方言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目前很多语言学家已经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方言使用情况。

李丽生和夏娜所写文章的研究对象是云南丽江古城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语言景观。丽江古城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旅游业发达地区的语言更趋向多样性,其中中文是主导语言,也有一部分英文、韩文、日文的书写,而当地方言东巴文的使用率远不如中文,诸如此类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相似情况还有很多,因此,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濒危的方言需要引起政府部门及社会语言学领域研究学者的足够重视。

四、中国语言景观研究的价值与启示

从关键词共现网络时间线知识图谱,可以看到中国语言景观多年来的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

从图4来看,关于语言景观最开始的研究是对多语现象、公示牌等的语言特征进行内容的描述,发现问题,提出对应的建议。建议是每篇文章中必出现的一部分,所以“建议”这一关键词聚类的规模最大,这是发展初期语言景观研究的基本定式。语言景观研究之初主要是信息功能的体现,但象征功能是其更为深层次的一方面,因此目前的研究更加注重象征功能权势关系的体现。中国语言景观的研究经过进一步的发展,逐渐从信息功能的体现过渡到相关理论的研究,理论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基石,于是出现了一系列与语言景观相关联的理论的探索,有社会语言学、场所符号学等等。另外有一些关键词出现的比较晚,规模比较小,所以未在时间线图中出现,例如多模态符号、城市建设与发展、城市全球化、国家战略等,随着语言景观研究的深入,已经不仅仅拘泥于信息功能的表达,除了把象征功能作为重点之外,关于语言景观更大的研究视野正在逐步凸显。

(一)中国语言景观研究的价值

语言景观研究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为人们传递交际性质的信息功能,语言表达方式的背后更重要的是象征功能的体现,所以语言景观在体现话语权势、语言政策、话语身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一个地区语言景观的研究分析,有助于了解该地区语言多样性和语言生态环境,挖掘语言符号背后超多元性的社会文化问题。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为当地文化景观建设出谋划策,突出语言文化服务经济的国家战略思想。

(二)中国语言景观研究的启示

语言景观的研究应该结合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与社会发展趋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同时要将语言景观研究的边缘扩大,不能依旧大面积研究停留于表层信息功能的分析。从语言景观相关的理论和学科研究可以看出,语言景观研究具有跨学科性,翻译学和社会语言学是多年来研究的主要立足点。

近年来也逐步出现与文化学、教育学相结合的研究,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今后跨学科方面应扩大与之相关联的学科研究,拓展广度、增强深度。应加强对方言语言景观的研究,注重生态语言学的发展,拯救少数民族地区濒临消失的语言,这也是语言景观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

五、结语

笔者运用CiteSpace引文分析工具,对CNKI数据库中1999年到2019年间语言景观研究相关文献所涉及的文献分布、发文机构、研究作者、研究热点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近20年来,我国语言景观研究经历了缓慢起步(1999-2012年)、快速上升(2013-2019年)两个阶段。第二,从核心作者和团队来看,周晓春、金怡、徐铭、尚国文、高珊、夏娜等是语言景观研究的核心作者;核心的研究机构有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所等高校。经研究分析发现,不同研究者和团队由于各種因素的影响,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不紧密,长此以往不利于语言景观的进一步研究发展。

因此从以上分析可得出启示,一方面,关于中国语言景观的各个研究发文作者和机构应加强沟通交流,加强合作关系,研究者们科学的合作交流不仅能够提高研究成果的产出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成果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影响力。另一方面,关于语言景观的研究方向应不断结合多个角度考察,例如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语言景观中的多模态研究、网络虚拟空间的语言研究都将成为未来语言景观研究的热点话题,语言景观的研究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开拓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CHEN C. CiteSpace 11: detecting and vis 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 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09,57(3): 359- 377.

[2]冯佳,王克非,刘霞.近二十年国际翻译学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1):11-20.

[3]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2.

[4]林小径.汕头市商店标牌语言景观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9):105-109.

[5]张婉.信息、象征与传说语言景观功能视域下昆明市博物馆文物文本的英译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6]伍坤.城市语言景观的文化价值研究[ D].成都:西华大学,2017.

[7]金怡.合肥地铁一号线语言景观建构分析[J].校园英语,2017(37):229.

[8]李丽生,夏娜.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中的语言使用状况:以丽江市古城区为例[J].语言战略研究,2017(2):35-42.

[9]尚国文,赵守辉.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J].外国语教学与研究,2014,46(2):214-223.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
基于大数据的港口煤炭物流可视化分析平台
近十五年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商业生态系统研究可视化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眼动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可视化分析在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