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书记”嵌入精准脱贫场域的行动类型与行动策略

2021-03-24刘恒

重庆行政 2021年1期
关键词:科层能人第一书记

刘恒

“第一书记”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一项具体制度设计。从2014年建立驻村工作制度以来,包括干部驻村帮扶制度[1]、贫困村“第一书记”全覆盖制度[2]、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等“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制度设计全面铺开,是“第一书记”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的多样化制度安排。[3]显然,探讨“第一书记”嵌入精准脱贫场域的行动类型与行动策略,对于提升乡村振兴的治理效能具有重要价值。

一、“第一书记”的扶贫行动类型

从马克斯·韦伯的行动理论视角来看,作为行动者的“第一书记”可以分为四种行动类型,即科层行动型、价值合理型、村庄能人型、目的合理型。不同行动类型的“第一书记”在价值诉求、工作动机、价值认同感三个层面呈现出结构性差异。

(一)科层行动型“第一书记”的界定及要素

科层行动型“第一书记”在扶贫实践中基于组织安排、上级指示的情境下进行行动,主要表现为向上级负责、按照文书档案程序化工作,带有明显的科层化色彩。

在扶贫实践中科层行动型“第一书记”的价值诉求主要表现为根据“组织委派”“上级安排”执行政策,其工作动机主要表现为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在价值认同感方面表现为按照科层结构实施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对扶贫政策的理解程度方面,“第一书记”更多体现为按照上级规定的政策内容和范围執行。

(二)价值合理型“第一书记”的界定及要素

价值合理性行动是为了某种绝对价值或自觉信仰,表达对行为本身所包含价值所持之自觉信念,不计较最终的结果如何。[4]本文将纯粹基于道德、理想价值而执行扶贫政策的“第一书记”界定为价值合理型“第一书记”。

在驻村扶贫过程中,价值合理型“第一书记”的价值诉求表现为服务村庄,以实现脱贫为最终目的。其工作动机以实现个人价值,服务村庄为主,带有高度的超工具价值的道德意识和利他动机。在价值认同感层面而言,价值合理型“第一书记”对扶贫事业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将做好村庄扶贫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能够与村两委干部积极交流,也会在具体工作中与其他干部共同行动,听取其他领导者的意见。

(三)村庄能人型“第一书记”的界定及要素

村庄能人型“第一书记”是指基于实现个人抱负、回馈村庄等个人精神及其情感依赖,以实现村庄的脱贫事业发展为目标的“第一书记”。

村庄能人型“第一书记”对待扶贫工作的价值诉求表现出更强的责任感和认同度,将扶贫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同时对自己所取得的成效感到满足。价值认同感方面,村庄能人型 “第一书记”经常与村民积极沟通,和村两委及上级部门积极沟通互动,具有较强的决策力和组织实施力。

(四)目的合理型“第一书记”的界定及要素

目的合理性行动者的目标和手段都是通过个体理性选择的。[5]目的合理型“第一书记”是指在目标权衡考量的基础上,选择最有利于自身扶贫行为及其效果的扶贫政策行动者。

在具体扶贫实践中,这种类型的行动者往往以“实现晋升过渡”“升职加薪”“获取优秀干部”等作为自身驻村扶贫的工作动机。目的合理型“第一书记”具备较强的组织实施能力和果断的决策作风,在专业知识学习能力方面表现突出,开展脱贫工作会有一些创新,往往能获得较好的脱贫成效。

二、不同类型“第一书记”的扶贫行动策略

(一)科层行动型“第一书记”的扶贫行动策略

一是确保驻村扶贫事务的顺畅执行。科层行动型“第一书记”基于上级考核压力采取被动行动型策略。在扶贫工作安排过程中,面临群众需求与国家公共政策供给时,科层行动型“第一书记”更偏好于作为政府的代理人角色,在驻村脱贫的工作实践上创新性举措较少,以完成基本任务为行动策略的首要考量标准。

二是缺乏创新动力。科层行动型“第一书记”在处理村级不同机构关系时容易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主动与村两委干部进行多种信息沟通的积极性不高。在解决村内自我发展能力问题上,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更多依赖于上级政策支持,对其自身的资源禀赋认知相对不足,缺乏以自身资源与能力支持脱贫攻坚的能动性。

(二)价值合理型“第一书记”的扶贫行动策略

价值合理型“第一书记”能够较快取得村民的信任,更容易与村民形成融洽的互动关系。这一类型的“第一书记”把个人的责任与村民的利益联系起来,凭借自身优势,为村内带来实际脱贫成效。价值合理型“第一书记”较强的服务意识是决定扶贫成效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这一类型的“第一书记”能够为自己的驻村工作尽心竭力,与村民建立多层次的沟通协调渠道,更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干群关系。

价值合理型行动下的行动者在解决村民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时,以最大化服务村民为工作目的,采取的行动策略也体现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初衷,因此在驻村工作的过程中以“为村民干实事”“亲近村民”的形象出现。

(三)村庄能人型“第一书记”的行动策略

村庄能人型“第一书记”具有主动作为的心态,行为积极主动。情感行动下的“第一书记”把扶贫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对待工作饱含热情,把扶贫工作当成自己的工作职责所在,设立坚定而明确的目标,主动作为,积极提高工作效率。

村庄能人型“第一书记”更倾向于主动建构工作网络。在进驻村庄后,村庄能人型“第一书记”首先与村两委进行必要的信息沟通,了解组织结构建设、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扶贫工作进展等相关信息,主动建构基于扶贫的各类工作网络,如贫困户资格审查与资金发放网络、驻村工作队工作协调网络等。

(四)目的合理型“第一书记”的行动策略

目的合理型“第一书记”有一定的自利利他动机,希望通过驻村扶贫积累农村工作经验,同时积极为帮扶对象结对项目,进一步改善贫困村状况,并对各类荣誉称号较为关注,体现出很强的务实精神。

目的合理型行动下的“第一书记”的行动策略可能表现出短期效应,容易为了实现绩效考核政策目标而与村内的实际需求相冲突,引起扶贫政策资源的浪费。

三、对策建议

本文运用马克斯·韦伯的行动理论,构建了“第一书记”嵌入扶贫场域的“动机——行动”分析框架,概括出不同类型“第一书记”的表现特征,即科层行动型、村庄能人型、价值合理型、目的合理型四种“第一书记”行动类型。通过理论架构进一步厘清了不同行动者类型的行动策略,并针对“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激发科层能动型“第一书记”的创新动力。由于项目落实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第一书记”仅依赖派出单位获得扶贫资源支持难以持久。因此,应当充分尊重科层能动型“第一书记”的主观意愿,关注其内心想法,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驻村积极性。对于已驻村的“第一书记”,要在工作上提供持续性的资源支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的个人需求,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资源优势,激发“第一书记”的创新动力,推动自身工作的可持续性进行。

第二,提升价值合理型“第一书记”的权责匹配精准度。在派驻价值合理型“第一书记”时,需要结合“第一书记”的个性化特征及驻村地点,关注其工作状况,协调村干部和“第一书记”的工作安排,增强权责匹配度,加强绩效考核的科学性,让“第一书记”有相应的行事自主权和决策权。

第三,充分发挥村庄能人型“第一書记”主动热切的扶贫意愿,加强对“第一书记”的专业知识培训和管理技能训练,更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个体主观能动性。

第四,制定弹性的考核激励制度以激励目的合理型“第一书记”。 目的合理型“第一书记”具有较好的脱贫成效,但是由于“第一书记”的驻村时间不长,要想在短期内达到较明显的扶贫成效容易出现注重绩效而忽视村内的长期效益的问题,导致村内有效资源得不到优化利用,反而浪费了扶贫资源,出现返贫等负面效应。因此,应当制定弹性的考核激励制度,在关注村民实际需求的同时信任“第一书记”,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设计。既要重视目的合理型“第一书记”扶贫绩效,又要综合考量项目资源的成本,合理预期项目效益。

基金项目:西南政法大学“十九大”专项重点项目“深度贫困精准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17XZZXZD-1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EB/OL].国务院扶贫网,2014-05-26,http://www.cpad.gov.cn/art/2014/5/26/art_50_23765.html.

[2]中组部、中央农办、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EB/OL].人民网.2015-05-0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501/c1001-26934818.html.

[3]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2018-02-04,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4][美]塔尔克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译林出版社,2008:273-274.

[5][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胡景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3-34.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 波

猜你喜欢

科层能人第一书记
我的第一书记
村里的能人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山西李成等20人入选文旅部乡村文旅能人支持项目
公司的“科层文化”现象
第一书记之歌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另一种可能:非科层模式①
残疾运动员能人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