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助力新病毒防控与健康体系构建
2021-03-24田雪原
田雪原
一、流行传染病谱的颠覆性改变
探讨物联网在新病毒防控中的重要性和作用,首先要明确此次新冠病毒泛滥的性质和特征。众所周知,传统流行传染病除天花、病毒性肝炎等少数以病毒为病原体外,其余如鼠疫、伤寒、疟疾、霍乱、肺结核等流行传染病,均以细菌为病原体,可称之为细菌性传染病。
进入21世纪以后,情况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以细菌病原体为主导的传统传染疾病尚未尽除,霍乱、疟疾等还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以新病毒为病原体的新流行传染病却粉墨登场,尤以2003年SARS(非典)、2012年MARS(中东呼吸综合征)和此次Covid-19(新冠病毒肺炎)最为抢眼。
由以细菌为病原体到以新病毒为病原体,是一次带有根本性质的颠覆性改变,呈现出某些引人瞩目的特点:
一是更具传染性。新冠肺炎传染性很强、传播范围广范。截至2021年1月29日為止,全球确诊病例超过1.0亿,死亡人数超过210万,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无幸免,是迄今为止传播最为广泛的传染疫病之一,难以设防。
二是更具隐蔽性。过去以细菌为病原体的传统流行传染病,多数均先有患病症状,然后再行传播扩散。新冠肺炎却可以在患者无明显症状、甚至在无任何症状下,即行传染扩散,可谓防不胜防。
三是更具抗药性。这里“抗药性”非指服用某种药物后可能产生的耐药性,而是依据病情服用本来可能生效的药物,服用后却不见效或很少见效。
四是更具变异性。Covid-19具有多种变异形态,且变异的速度很快。从而使得目前推出多种疫苗,变异患者注射后有的效果明显,有的却不明显,甚至根本无效,使预防和治疗变得难上加难。
二、人类与自然界博弈步入新阶段
21世纪以来,流行传染病谱的颠覆性改变,并非偶然。尽管目前对于新冠病毒来源尚难确定,但是归根结底同人类与自然界博弈对象、方式、性质的改变,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类自400多万年前诞生以来,农业以前诸社会形态,一直生活在与洪水猛兽、水旱灾害、山崩地裂等自然灾害博弈的环境之中。工业革命发生后,蒸汽机取代手推磨、纺纱机取代手摇纺车,人类凭借日益强大的钢铁手臂、千里眼、飞毛腿,干出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一类惊天动地的伟业,取得无与伦比的巨大胜利。然而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以同样的手段报复了我们:自然资源日渐稀缺和枯竭,气候变得干燥恶劣,水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空气、水、土壤、噪声等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每况愈下。表面上,这种“战胜自然”的“有烟博弈”人类是胜利者;实际上“胜利者”背后隐藏着种种苦衷,不得不吞下无法避免的苦果。
痛定思痛!辩证法告诉我们: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手段总是同时发生的。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共识。同时,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以微电子技术为前导的新技术革命不断前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进入以基因工程、纳米技术、克隆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的阶段。特别是世纪之交和步入21世纪以来,智能工具、机器人、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的飞速发展,已将人类送到后工业化智能工具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工业化“有烟博弈”遂让位于现代智能工具主导下的“无烟博弈”。
当前,虽然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有烟博弈”并未完全退去,但博弈的主导工具易主为计算机、机器人等智能工具;博弈对象扩展到包括一切动植物、微生物等有机界和无机界;博弈空间扩张到地表、地下、海洋、宇宙太空。“有烟博弈”更多面对的是承载地球的岩层、土壤、水和空气。自然界报复人类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自然灾害加剧、污染加重,形成以细菌为主导的流行传染病。“无烟博弈”则囊括更多的动植物、微生物等一切物质和反物质。自然界报复人类,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微生物、尤其在不断变幻的新病毒泛滥上来。当下,我们已经越过“有烟博弈”与“无烟博弈”交叉的十字路口,跨进“无烟博弈”新的阶段。
三、新病毒防控与健康体系构建的物联网视野
上述两个“颠覆性改变”,成为新病毒防控和健康体系建设必须面对的客观实际。应对之策必须从这一客观实际出发,将其融入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全局,满足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树立新思维、新理论、新战略。信息革命在跨越计算机、互联网两大步之后,驶入以物联网为主导的新时代。它集计算机、大数据、互联网之大成,将“物—物、物—人、人—人、人—物”所有关联“一网打尽”,助推信息革命跃上新的台阶。立足信息化-物联网视野,同时总结提升物联网在抗疫中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可以说,物联网是抗击和破解新病毒风险的利器,助力健康体系科学构建不可或缺的要素,连接各要素畅通最便捷的高速公路。当前,突出的表现和值得关注的几点是:
其一,完善和加强新病毒防控数据库建设。抗疫实践证明,我国相关数据库建设基础较好,应用效果也可圈可点。加强主要集中在有针对性和完整性的病毒数据库建设上。如患者、疑似患者的数据收集除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城乡、地域)、受教育程度等一般情况外,尤其要关注他们的疾病史、DNA等与疾病相关上面。分门别类地编制成数据库,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其二,健全提升建立在物联网基础上的新病毒监控系统。在现有监控系统基础上,纳入信息化-物联网规范。除注意监控新病毒疫情传染规模、年龄等人口特征外,还要特别注重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病毒变异的条件、轨迹和规律,提高监控实效。这就要将监控纳入物联网系统,强化和创新监控体制机制。
其三,运用物联网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将三甲医院、著名医生、国医大师等编入物联网系统,实行信息共享、协调管理、以优补欠的高效机制。大力推进远程医疗建设,向现代医疗化要潜力,弥补优质医疗资源不足。
其四,推进物联网基础上的广义健康体系建设。按照WHO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它还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社会应对健康状态良好)。就目前情况而论,健康主要集中在生理方面,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常常被忽视。生理又主要集中在治现病上,治未病和预防相对较弱。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包括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在内的广义健康事业和产业,逐步形成完整体系。如目前我国心理健康研究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要运用物联网加强信息沟通、学习国际社会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治疗的有用经验。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治未病、预防性健康事业和产业,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医疗方针。
其五,借助物联网推动健康体系构建国际学术交流。各国对健康认知和健康体系的构建不尽相同,需要相互学习和借鉴。如借助物联网加强国内外体育信息、经验交流和合作,可以有效地提升体育运动和总体社会健康水平,促进全民健康素质的快些提升。健康无国界,促进健康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大力提倡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