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
2021-03-24潘曼琪
第六次出征
1月14日一大早,被誉为“重症八仙”之一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教授,刚结束在沈阳的抗疫指导工作,随即奔赴绥化支援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管向东从2020年2月起就马不停蹄地驰援武汉等湖北多个城市。结束60多天的湖北抗疫战斗后,他返粤休整仅3天,便再次披挂上阵,驰援绥芬河。随后,他两度奔赴新疆喀什,之后又前往辽宁沈阳,今年1月中旬奉命前往绥化。随着疫情变化,1月21日下午,管向东与医疗队队员又转战哈尔滨继续抗疫。
(图、文/潘曼琪 彭福祥)
归来已是凌晨时
为了支援绥化战“疫”,鸡西市卫生系统从3县(市)6区的19家医疗机构紧急抽调人员,组建了一支214人的队伍,于1月14日驰援望奎县。1月17日凌晨两点,他们完成对望奎县7个乡镇近8万人的取样任务,返程时已是后半夜。队员们都累得筋疲力尽,脸上的道道勒痕清晰可见,大部分人没顾得上吃晚饭。 (图、文/于 舰)
跪了一下午
1月29日,在望奎县学苑小区,前来支援望奎的鸡东县人民医院的护士们在一间4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里开设窗口,进行核酸样本采集。该小区老年人多,窗台只有40多厘米宽,为了方便操作,护士们在窗边跪了整整一下午。照片中的护士贺鑫梦和同事王媛轮换配合进行取样,当天一直忙到晚上7点。“看到那个背影时,觉得特别心酸。她一回头,我一看她的眼神,和我的孩子差不多……”现场参加核酸检测的一名居民哽咽着说。 (图、文/石春玲 刘 磊)
冻红的双手
1月25日,双鸭山市双矿医院支援绥化医疗队40名医务人员来到望奎县惠七镇惠七村进行核酸采样。寒风刺骨,中午的气温也只有零下20摄氏度,医务人员的防护服被冻得“咔咔”作响。为了保证采样准确,医疗队队员们要努力透过口罩呼吸稀薄的氧气,并对受检的村民进行引导和说明。几个小时下来,很多队员的嗓子哑了,胳膊也抬不起来了。一天下来,队员们的手脚早已被冻得通红,不听使唤。
(图、文/毛昱心)
“宁可自己挨冻,也不能让试剂受冻”
1月13日,黑龙江省老年病医院的30名护士接到上级命令,火速驰援绥化。为了减少人员聚集,她们走屯入户,一家一户地采集核酸样本。队员们往往需要行走20多分钟,才能采集一户。很多时候,她们的工作都是在室外。寒冷的天气不仅给很多队员造成冻伤,也会对试剂造成影响。为了保证试剂不上冻,队员们宁可自己挨冻,也要保护试剂处于正常状态。
(图、文/马 蓉)
最遥远的距离
1月10日,支援黑河市抗疫工作刚结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杨威又来到绥化。绥化,是杨威的家乡。但归乡的杨威顾不上回家探望,而是直奔确诊病例定点救治医院开展工作。每天,杨威与国家级、省级专家组成员一同查房,分析研判患者最新情况,及时优化治疗方案。对杨威而言,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身在家乡却只能通过视频与家人见面。 (图、文/李建平 闫 睿 孙晓宇 董宝森)
“热干面”来啦!
2月5日晚,一辆装满湖北人民援助黑龙江爱心物资的卡车星夜兼程抵达哈尔滨,湖北省妇联和黑龙江省妇联携手努力,将这批爱心物资运抵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黑龙江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去年的2月5日,《人民日报》号召全国人民为武汉“热干面”加油,黑龙江人民发出了“‘烤冷面给武漢‘热干面加油”的口号;今年的2月5日,武汉人民发出驰援龙江的号召。热干面、辣鸭脖、鲜拌面、干豆丝等900多箱爱心物资堆满了大厅,温暖了坚守在抗疫一线的每一个人。 (图、文/王秋实)
11个小时的奋战
按照省卫生健康委的工作部署,省疾控中心承担望奎县25万名群众的核酸检测工作。1月15日晚,移动检测方舱实验室设备、实验试剂耗材及人员全部到位。16日凌晨1时,设在望奎县体育馆的方舱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搭建。仅仅用了11个小时,包括试剂准备、样品处置、核酸扩增和分析等功能区的核酸检测实验室便正式投入使用,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调42人组成的专业检测团队随即开展检测工作。 (图、文/张 涛 石 晶)
“我们一起”
1月14日,密山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男护士于鹏接到院领导打来的电话:“马上动身,驰援望奎!”撂下电话,于鹏回家整理行装,准备告诉同为护士的女朋友王瑞。正想发消息,于鹏看见与王瑞的微信对话框里传来这样的文字:“我要去驰援望奎了。”一瞬间,于鹏的眼眶湿润了,他赶紧回复:“亲爱的,我也去!”王瑞随即回复:“我们一起。”临行前,于鹏与王瑞二人一起做出胜利的手势,在车前合影。对他们而言,此时正是彼此心中“最美的样子”。 (图、文/林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