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非洲青年发展与中非青年合作
2021-03-24王珩张书林
王珩 张书林
【关键词】非洲青年;中非合作;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合作论坛
【DOI】10.19422/j.cnki.ddsj.2021.03.010
非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积第二大的大洲,也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同时还是全球人口年龄结构最年轻的大陆。非盟《2063年议程》专门把促进青年发展列为第六大目标,指出“非洲应当成为追求以人为本,特别是让妇女青年可以尽情发挥潜力的非洲”。[1]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非洲青年发展和中非青年交流合作,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主旨演讲中强调指出,青年是中非关系的希望所在。中非“八大行动”倡议中,许多措施都着眼青年、培养青年、扶助青年。然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叠加影响下,非洲地区薄弱的经济基础和卫生体系压力陡增,非洲青年也面临健康、教育、就业等重重问题。因此,研究非洲青年发展并深化中非在青年领域的合作,对传承中非传统友谊、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非洲青年发展与中非青年合作现状
青年问题是非洲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之一,这已成为非盟、非洲各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共识。青年是非洲的未来,也是中非合作的未来,是中非合作舞台上的新生力量,在中非合作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非洲青年发展现状
一是非洲青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数据显示,至2020年11月,非洲人口总量突破13亿,其中青年人口基数庞大,15岁至35岁之间的年轻人超过4亿(如图1所示)。在东南部非洲,年龄在10岁至24岁之间的青少年人口占据总人口的33%。[2]可见,非洲人口结构年轻化程度很高。从发展趋势看,非洲是目前乃至未来人口增速最快的地区。人口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育率的变化,世界上21个高生育率国家中的19个位于非洲。[3]预计到2025年,非洲青年人口将占据世界青年人口的1/4;到2100年,非洲大陆人口将占据世界总人口的40%,低于25岁的青年人口将占据非洲总人口的60%。[4]高生育率、高增长率态势意味着未来5—10年内,非洲将享有巨大的人口红利。
图1 非洲人口结构比例图(截至2020年11月,非洲人口数量为13.4亿)数据来源: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https://www.populationpyramid.net/africa/2020/
二是非洲青年發展意愿强、潜力大。人口年轻化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大量的青年人口是经济繁荣的重要资源。非洲青年希望自己可以为建设更美好的家园贡献力量,参与工作与创新创业的意愿强烈,发展空间巨大。[5]如果措施得当,非洲将拥有更多的劳动力和更具潜力的消费市场。非盟《2063年议程》充分肯定了人口红利在促进非洲发展、减贫及刺激经济方面蕴含的巨大潜力,推动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开发人口红利的政策。[6]但需要注意的是,人口优势能否转化为发展红利、青年未来发展能否充分发挥其特点优势,取决于国家能否通过政治、经济及人口方面的政策控制生育率和死亡率,并为积累人力资本提供必要的卫生健康和教育资源,为大量劳动人口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进而将这一潜力转化为现实优势。[7]
二、中非青年合作成效明显、潜力巨大
一是合作机制平台不断增加。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设立以来,中非合作不断推进,中非青年交流与合作取得显著成效。2005年,由共青团中央发起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被纳入中国对外援助体系后,首次实现了对外派遣。2006年,为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中国政府向非洲派遣了300名志愿者。2011年,首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在纳米比亚举行,2018年,第四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在深圳举行。2016年启动的“中非青年大联欢”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最具活力的品牌活动,已成功举办五届。2017年建立的中国—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是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的首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将青年工作等作为重要领域重点推进。此外,青年也成为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非民间论坛、中非媒体合作论坛、中非智库论坛、中非青年互访计划等活动的主力军。
二是交流领域、主体、形式不断丰富。近年来,中非青年合作在教育、艺术、文化等传统领域的交流得到巩固,在就业创业、跨境电商、科技创新等新兴领域的交流也应时而生,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展给中非青年发展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青年的参与也极大助推了中非务实合作。随着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不断加深,来自中非双方的留学生、青年学者、医疗队员、年轻军官、企业人员、青年科学家、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等各行各业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深入、渠道更加广泛多元,为中非青年友好交往注入了强劲动力。与此同时,为传承中非友谊,双方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如艺术交流、学术研讨、经验分享、考察访问、学习培训等,增进了中非青年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推动中非青年更加相知相近相亲。
但是受时空和条件限制,中非青年交流总体上仍不够深入,人数不足、范围有限。中非青年交流与合作亟待进一步突出重点、提升质量、创新形式、扩大范围,增进了解和沟通,为中非合作夯实民意基础。
非洲青年发展的困境与中非青年合作的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蔓延让非洲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雪上加霜,非洲青年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非洲青年不仅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主体,也是非盟、非洲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施惠对象,更是解决自身困境和整个非洲发展问题的行为主体。如果疫情应对不力、相关政策实施不当,非洲不断增长的人口不仅发挥不了积极作用,反而会引发粮食、教育和医疗等资源短缺及社会动荡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中非青年合作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值得思考。
一、疫情背景下非洲青年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是国际经济环境不利。世界银行研究报告认为,2020年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将收缩2.5%,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增长率将从2019年的2.4%降至2020年的-2.8%,人均收入下降5.3%。[8]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新冠肺炎疫情:保护非洲的生命和经济》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非洲经济增速因受疫情影响可能从之前预期的3.2%降至1.8%。[9]非洲多国面临经济负增长的压力,全球贸易投资遭受重创,产业链、供应链断裂以及巨大的就业和收入损失会导致2020年陷入极端贫困的人口新增3430万人,其中非洲国家将占新增贫困人口的56%。[10]破产潮、失业潮、退单潮、断链潮等问题在非洲国家相继出现,南非失业率一度飙升至50%以上,仅旅游业就可能减少55万到60万个就业岗位,超过5万家旅游企业关停倒闭。新冠肺炎疫情给非洲经济带来严重不利影响,也对非洲青年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二是内部支持条件有限。尽管非洲各国政府及政府间组织一直致力于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但现有设施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很多非洲国家的民众仍饱受暴力、疾病威胁,遭遇经常性停水停电、缺乏清洁饮用水等问题,蝗灾使东非地区百万人口面临粮食危机,洪灾、旱灾也严重干扰非洲农业生产,国民生活缺乏基本保障。这些生存问题严重影响青年的身体健康和未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暴露出非洲国家医疗卫生设施贫乏、公共卫生体系薄弱、国家治理能力缺陷等短板。现有条件无法满足平时的医疗需求,疫情更是加剧了非洲青年的健康问题。
三是青年失业现象严重。非洲青年发展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就是失业,法国《论坛报》甚至将非洲青年失业问题比喻为“定时炸弹”。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非洲青年就业干预报告》指出,目前非洲青年主要在农业部门和非正规经济部门就业,但就业岗位很少。参照目前人口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前景,未来20年估计需要至少4.5亿个就业机会,但非洲实际就业岗位供应不足1亿,缺口达3.5亿。[11]新冠肺炎疫情对非洲青年就业产生了双重负面影响,不仅导致其失去工作,而且严重干扰了日常教育和培训,因为许多非洲国家不具备提供在线学习的技术能力。部分非洲国家失业率不断冲击高位,2020年9月南非青年失业率高达61.3%,安哥拉青年失业率达到56.4%。[12]缺少收入来源给青年人带来的挫败和绝望,极易引发性犯罪、盗窃、滥用药物、疾病传播等各种社会问题,失业青年也极有可能成为暴力团伙、青年党等恐怖或极端组织的招募对象,影响社会稳定。
四是主流价值观念缺失。非洲青年国家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淡薄,对政府信任度不高。[1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报告指出,极端组织在非洲“最可能”招募的成员是“自童年起就遭受挫败、被边缘化和被忽视的年轻人”。加入极端组织的人大多表现出对政府的不满,有调查显示,83%的调查对象认为政府只关注少数人的利益,73%的调查对象对政客和国家安全体系完全不信任。[14]另外,由于种种原因,非洲庞大的人口资源尚未完全转化为服务国家建设的人力资源与生产要素,因此非洲的人口红利远未得到发挥利用。
二、非洲青年发展与中非青年合作面临的机遇
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重大的全球性或区域性危机,都蕴含着战略性机遇。大疫当前,百业艰难,但危中有机。疫情背景下的非洲青年发展与中非青年合作也面临发展机遇。
首先,国际产业链转移为非洲发展打开新局面。疫情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巨大冲击,各国都在重新布局更具韧性的产业链条,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受到青睐,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凸显,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将成为非洲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优势。在全球产业链调整之时,非洲也迎来提升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历史性机遇。疫情使非洲各国政府进一步意识到经济多元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诸多非洲国家纷纷出台支持措施,帮助本国制造业、服务业等企业渡过难关。2021年1月1日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协定(AfCFTA)的正式启动、全球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经贸合作园区的创建等,将为非洲青年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将进一步优化非洲青年就业创业的基础设施和内外环境,为非洲青年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中非合作势头强劲为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近年来,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契合度高、互补性强,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站等一大批项目成功实施,给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显著变化,中非务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过去20年间,中非贸易额翻了20倍,直接投资存量翻了100倍。即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沖击下的2020年,中非经贸合作依旧体现出巨大的韧性。据中国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数据统计,2020年1—10月中非之间的贸易下降不到20%;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前10个月与2019年同期基本持平,仅下降0.7%。同时段中国企业在非洲新签的承包工程合同额同比增长34%,领跑全球各区域,充分显示了中非经贸合作的广阔空间。[15]随着2021年初中国与非洲国家首个自贸协定的生效,中非产业链的协同作用更加明显,不仅能进一步带动非洲青年就业,还能为当地带来税收,继续助力非洲实现工业化。非洲经济加速发展,将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提升青年人口的工作技能,解决青年就业问题。
再次,数字经济新业态为青年合作带来新契机。非洲互联网经济在疫情催化下加速发展,据谷歌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非洲的互联网经济对GDP的贡献值已达到1150亿美元,占非洲GDP的4.5%。[16]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加强经济贸易联系提供了技术基础,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新兴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涉及移动支付、金融科技、在线教育、交通物流等领域的成长型企业在非洲国家大量涌现。中非电子商务合作正在助力非洲实现数字梦想,并帮助非洲提升创新技术竞争能力。疫情期间,中非数字经济合作迎来了快速发展契机,“云办公”和“云交会”成为热点,各类数字合作平台、线上推介会、直播带货等新业态蓬勃发展。2020年6月举行的第12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首次采用“云端会议”模式,来自非洲等全球各地的参展商和采购商通过网上展示、线上推介、供采对接、在线洽谈等全新模式谈生意、签合同。青年成为新业态领域最大的实施主体和主要客体,“云时代”的开启预示着中非青年合作将进入“互联网+”新时代。
非洲青年发展与中非青年合作的思考
立足非洲青年发展与中非青年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非双方应在“一带一路”倡议、非盟《2063年议程》和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的指引下,做好顶层设计,加强中长期规划,结合非洲需求、青年特点做好项目设计,实施中非青年交流“五彩”工程:红色工程,即加强中非政党、青年政治家在治国理政等方面的经验交流;绿色工程,即加强中非绿色生态、绿色金融、绿色农业等方面合作;蓝色工程,即加强中非海洋经济、“互联网+”等领域的合作;白色工程,即加强中非医疗产业方面的合作,推动中医走进非洲;金色工程,即加强中非产能、矿业合作,助力非洲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四方面推动中非青年共同发展,助力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一、以培养培训为基础,让青年成为推动非洲社会发展的资源
教育能为个体提供上升的通道,能为一个地区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人力资源。[17]中国援外培训项目自20世纪50年代启动至今,已走过近70年的历程,机构设置渐趋完善、培训领域渐趋广泛、培训体系渐趋专业。2000年以来,中国为非洲5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培训了8万多名各类人才,增强了非洲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18]中非双方可基于非洲战略、非洲需要和非洲意愿确定未来培训优先合作领域。
一是加强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职业教育是推动非洲本土技术发展和生产方式变化的重要基础,要积极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大行动”倡议中所确定的“设立10个鲁班工坊、设立旨在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合作的中非创新合作中心、为非洲培训1000名精英人才、提供5万个研修培训名额”等项目;引导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对接,为长远发展提供职业技术人才支撑;大力推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非职业院校合作计划等,鼓励中国应用型本科和职业院校在非洲国家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非洲建立培训中心,提高非洲青年就业创业能力。
二是扩大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目前非洲高等教育入学率约为7%,私立学校毕业的大学生约25%,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在促进非洲大陆高等教育发展方面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19]虽然入学人数有了大幅提升,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适切性仍然堪忧。理工科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发展高等理工教育是非洲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的优先选项,但同时也是非洲大多数国家的薄弱领域。中非可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航空、路桥工程、计算机、矿业、农学等学科的合作,加大非洲青年高层次人才教育合作力度,培养一批非方急需的高端科技人才。
三是拓展和创新中非基础教育合作形式。非洲国家正大力普及非洲青年的基础教育,不断扩大接受中高等教育青年的人数和规模,帮助青年提升就业能力。教育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对中非青年之间交流和互信的培养,为青年进步提供更多教育和实践机会。[20]中方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和科学课程设置、教材与教学等领域与非洲国家加强精准合作与交流。后疫情时代,可通过项目招标、援建或合建中非教育合作网络平台和线上教学资源库等方式,创新开展数字教育或智慧教育领域合作。
二、以复工复产为契机,让青年成为推动中非合作发展的主力
疫情背景下,非洲公共卫生体系整体得到加强,传染性疾病诊治能力获得提高,中非双方相互声援,共克时艰,结下深厚友谊。随着新冠疫苗接种开启,非洲疫情有望逐步缓解,并为经济复苏创造条件。2021年,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会议计划在塞内加尔召开,将助推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是要发挥政策优势,推动复工复产。中非双方要积极落实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精神,适应疫情防控长期化发展态势,通过推动全球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危机中寻新机。发挥“一带一路”倡议、非洲大陆自贸区等政策性平台优势,通过紧密合作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调动各方资源助力复工复产,稳就业、促就业,在金融、制造、交通和储运、信息和通讯、宾馆服务和餐饮等行业出台促进就业和提高生产率的政策,特别是向健康卫生、复工复产、改善民生领域倾斜,鼓励青年在上述领域提升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二是结合非洲发展需求,助力“三网一化”。在发展区域互联互通及产能合作领域重点打造公路网、航空网和铁路网,推进实现工业化。致力于落实《非洲加速工业发展行动计划》,优化中非产能合作,加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是中非合作的传统领域和重要利益交汇点,可通过向非洲国家派出青年农业专家或志愿者、开展“南南合作/一带一路:非洲农业发展青年领袖培养项目”培训等形式,让中非青年围绕国际发展南南农业合作经验、中国农业政策及实施经验、农业市场机制等展开对话研讨与实践合作,助推非洲国家提升农业治理能力,储备农业发展人才资源。加紧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发动中非青年参与到中非合作“八大行动”之中,助力优化产业链,让青年成为主力军。
三是着眼长远提升能力,适应发展新趋势。针对疫后非洲民生需求特点,积极拓展中非医疗产业、数字科技、智慧医疗等新领域的互利合作。抓住经济新业态发展机遇,支持非洲大陆一体化和“新基建”。以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加强互联互通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拓展中非在数字化和信息通信领域特别是远程医疗、远程教育、5G、智慧城市、清洁能源等新业态的交流合作。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帮助非洲国家开拓市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三、以创新创业为引擎,让青年成为推动中非经济发展的动力
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创新创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新思路、新趋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学习创新创业技能、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以应对新挑战,是新时代中非青年必须思考的新问题和必须抓住的新机遇。
一是深化传统领域合作。中非双方应继续推进青年政治家、企业家和科学家交流,开展联合研究、启动培训项目,逐渐将中国和非洲融入全球创新创业和科技网络中,为中非战略合作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创造监管和改善基础设施环境,支持青年提高创新能力以及知识产权保护能力,鼓励青年寻找创新思路、抓住创业门路,让青年成为推动中非经济发展的动力。
二是强化创新领域合作。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数字信息化技术的蓬勃发展,将引领全球产业链调整的方向。[21]中非青年要加强互联网跨境电商、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合作。中方可组织非洲青年走进中国互联网企业、教育机构等平台学习,体会创业者精神、企业家精神,提升将创新作为发展驱动的内生动力。
三是优化环境氛围。通过“共享创新知识、共育创业人才、共建合作平台、共担交流使命”,进一步激发活力、拓宽空间,为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办好“互联网+”世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不断拓展非洲赛区覆盖范围,扩大非洲青年参与面,鼓励中非青年合作开展创业实践,提升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
四、以文明文化为纽带,让青年成为传承中非传统友谊的使者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提出携手打造文化共兴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强调“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为彼此文明复兴、文化进步、文艺繁荣提供持久助力,为中非合作提供更深厚的精神滋养”。青年是中非关系发展的未来,在促进中非友好合作方面肩负着更多责任,应在中非人文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搭建中非青年合作交流的平台。借鉴中国—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经验,视情增加建立相关青年交流机制,加大中非青年联合会、青年志愿者等青年组织的实践经验交流力度,帮助非洲青年建立适合国家实际、具有时代特征的青年组织,形成合力促进国家发展和中非合作。
二是推进中非智库媒体合作,优化中非合作舆论环境。促进中非高校、研究机构、智库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知识共享,构建知识和人文共同体,为中非合作提供智力支持。加强中非媒体领域合作,共同设置议题、共享传播内容,在国际舆论传播中相互协调、支持,共同提升国际传播力和话语权。
三是建设人文互信桥梁,深化中非合作交流机制。人文交流是国与国、民与民之间增进了解、加深理解、建立互信的桥梁,是中非关系深化发展的不竭动力。[22]艺术、影视、短视频等形式对年轻人影响巨大,注重加强影视、艺术、非遗文化的交流,引导中非青年提升对彼此文化的好感度,感受并传承源远流长的中非友谊,助力中非关系可持续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对世界格局、中非关系乃至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及经贸、外交、军事、教育、科技等造成极大震荡与冲击。大疫之下有大义,中非青年齐心抗疫是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推动中非青年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是中非友好事业后继有人、中非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站在中非合作论坛第二个20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中非青年要在探索国家发展道路、提升治理能力、巩固中非友谊、促进中非友好等方面担负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是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本文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计划自主选题“中国对非话语传播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ZC304020912)的阶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教授;第二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非洲研究院)
(责任编辑:魏丹丹)
[1] Sarah Anyang Agbor:《非盟委员会人力资源与科技委员在中国非洲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致辞》,载《中国非洲研究学刊》2020年第1期,第21页。
[2]《非洲青年人口不断增长,究竟是福还是祸?》,《非洲华侨周报》,2017年7月17日,https://www.sohu.com/a/157911149_617282。
[3]《人口》,联合国网站,2021年2月22日,https://www.un.org/zh/sections/issues-depth/population/index.html。
[4]同[2]。
[5]王詩堃:《培养非洲青年,助力非洲工业化进程》,载《南方日报》2018年9月7日,第A04版。
[6]贺丹:《中国人口红利对非洲的启示》,载《人口与健康》2020年第2期,第6-7页。
[7]王锦:《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红利研究及国别案例分析》,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6月,第Ⅱ页。
[8]黄梅波、邱楠:《新冠疫情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的影响》,载《西亚非洲》2020年第4期,第3-23页。
[9]贺文萍:《构建后疫情时代更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载《光明日报》2021年1月3日,第4版。
[10]熊一舟:《联合国202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报告》,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4日,第7版。
[11]李志伟、万宇:《非洲寻求破解青年就业难题》,载《人民日报》2018年4月6日,第21版。
[12]《非洲青年失业率列表》,全球经济数据网,2021年2月,https://zh.tradingeconomics.com/country-list/youth-unemployment-rate?continent=africa。
[13]王淑娉、李青璇:《中非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非青年合作发展的新视野》,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8期,第201-206页。
[14]《联合国:非洲青年加入极端组织或因贫困剥削》,新华网,2017年9月10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9/10/c_129700151.htm。
[15]《中非贸易额20年翻20倍,疫情后投资非洲机会何在》,新浪财经,2020年12月12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867262970977546&wfr=spider&for=pc。
[16]《谷歌预测2025年非洲互联网经济将达到1800亿美元》,商务部,2020年11月13日,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k/202011/20201103015531.shtml。
[17]李孝轩:《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载《学习时报》2019年3月13日,第3版。
[18]《“真实亲诚”照亮中非合作之路》,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8月31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831/c1001-30263287.html。
[19]常浩:《教育合作释放活力》,载《中国投资》2017年第20期,第24-27页。
[20]罗楠:《博雅非洲新年论坛综述:“‘一带一路倡议和非洲<2063年议程>”》,中国非洲研究评论·北京论坛专辑(2017)总第七辑,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2018年。
[21]樊少华、吕谦、李绮雯:《全球产业链的基本特征与未来调整方向》,载《金融市场研究》2020年第8期,第13-23页。
[22]蔡武:《继往开来开创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新局面》,载《中国文化报》2012年6月2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