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食的历史

2021-03-24苗炜

新民周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肉食者斯图尔特文化史

苗炜

最近读了一本书《不流血的革命:素食主义文化史》。这本书讲的是素食主义文化史,前面冠以“不流血的革命”为标题,那意思显而易见,不再杀动物,不再流血,把肉食习惯改为素食,重新审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一场饮食革命。

作者叫特里斯特拉姆·斯图尔特,他15岁时在家里养猪,他从学校食堂里要来剩菜剩饭,到附近的水果店要那些快烂掉的水果,找农民要来被丢弃的土豆,把自家的猪养大,再把猪肉卖给别人挣来零花钱。在养猪的过程中,他意识到,喂猪的食物其实都是人类浪费的。他把这段经历放在自己TED演讲的开头,他演讲的题目是“全球食物浪费的丑闻”,其主要观点是,当一个国家变得富裕,人们就会购买并消耗更多的粮食,如果设定一个能保证所有国民吃饱的粮食消费基准量,那么欧美大部分国家的实际粮食消费量都是基准量的150%到200%,相当多的粮食被浪费了。

同样是吃肉,肉食者看到的是生命,素食者看到的是死亡。

斯图尔特从剑桥大学毕业之后,在印度工作过,在科索沃工作过,他是非常典型的西方精英,认为自己对全世界负有责任。他在2009年策划了一个叫“喂食5000人”的活动,召集5000人在伦敦的特拉法加广场上聚餐,吃的东西都是用被扔掉的食物做成的午餐。他希望借这个活动提醒大家,很多被扔掉的食物并不是腐烂变质了。2009年,斯图尔特出版了一本书叫《浪费》,呼吁公众关注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中的浪费。作为一个素食主义者,他长期致力于改善粮食生产的环境和影响。《不流血的革命》这本书,出版于2006年,在《浪费》之前。他并没有号召大家都当一个素食者,书中写的是从17世纪到19世纪初,素食主义的文化史。所谓文化史,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素食者不断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断和杂食者商量,劝你能不能少吃点儿肉或者不吃肉,素食主义文化史就是这个商量的过程。可以说,这事儿商量到现在也没什么结果,吃肉的人还是在吃肉,并且捍卫着自己吃肉的权利。

为什么一定要吃肉呢?有一位人类学家说,肉和肉食具有非常重大的文化意义,肉类曾是活生生的动物的肌肉,它被指定为我们的物质消耗,这就意味着我们有能力征服非人类世界,人类对自然世界有支配权。杀戮、烹煮、食用动物,为人类对自然界其他动物的优越性提供了最终的确认。

肉类被赋予了这样的社会价值,那么吃肉就被视为一个正常的原则,不会受到质疑,许多人都会接受动物是食物的概念。有素食主义,就有反素食主义,有所谓保护环境的生态女性主义,就有所谓捍卫红肉的大男子主义。

素食者与肉食者之间,最深的矛盾是什么呢?我们大多从小接受一个概念,肉是有益健康的,是我们日常饮食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营养就是生命,所以,吃肉是和生命紧密相关的。然后,素食者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他们说,肉不是从冰箱里长出来的,肉也不是直接放到我们盘子里的食物,肉是先前活生生的、有知觉的动物,所以,吃肉是跟死亡紧密相关的。同样是吃肉,肉食者看到的是生命,素食者看到的是死亡。这就是肉食者和素食者之间最深的矛盾。

对一般人来说,饮食可不只是吃饭那么简单,它涉及文化习俗、仪式、友谊的表达和自我认知,饮食是个人习惯,人们对所吃的食物有很深的情感依附,一个人儿童時期所吃的东西在此后漫长的一生中都会影响他,因此,要改变一个人的饮食习惯,要说服一个杂食者放弃肉食,改为素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猜你喜欢

肉食者斯图尔特文化史
园丁
《肉食者不鄙》
新文化史视野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对谈过的每一任真心相待
凸显价值:文化史教学的应然追求
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
日常生活史与社会文化史——“新文化史”观照下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