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命题研制优化及阅读教学改变

2021-03-24袁红强

考试与评价 2021年1期
关键词:优化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袁红强

【摘 要】 当下,阅读命题存在着题型单一、动笔过多、偏重理解、注重结果性评价等诸多弊端。本文通过对《课标》阅读评价的旨意解读,详细阐述了阅读命题研制的基本理念,并以具体试卷为例,强调了“减少简单运用”“优化题型选择”“重视综合感悟”“加强过程指导”等实施策略,最终指向阅读教学的策略调整与改变。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阅读命题  优化  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水平评价中,阅读试题命制的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评价工具(试卷)质量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能否真正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能力,也决定着是否能真正发挥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语文教学的作用。因此,在重视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当下,研制并优化阅读命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的《评价建议》中提出: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基于此,阅读水平评价须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考查学生对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试题命制与检测,就阅读的知识技能、学科思想和方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关键性指标进行评价,促进学生打好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试题命制的基本理念

1. 基于课标,重视词句积累,指向言语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其《课程性质》中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也是阅读试题命制的总原则。

列举:联系上下文,请补上第6自然段的内容。

大家都将目光投向了连大妈,因为他们知道,可能只有与连德康相濡以沫了三十年的连大妈有办法了,连大妈停住了抽噎,抹了抹眼泪,突然,她拉住了小王老师的手,在他的耳边耳语了几句,小王定住了,转而又拼命地点了点头,像是明白了什么,转身跑出了院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家都呆住了,这是学校上课打铃用的铜铃,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被磨得锃光瓦亮的。连大妈急忙拿着铜铃,来到床边,“当,当,当”地摇了起来。

以上题型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那就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2. 直指能力,关注学科素养,重视问题解决

如今,阅读测试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知识格局转变为能力格局。如此,不仅避免了学生对课内阅读知识的死记硬背,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更重要的是,将课内阅读学习的“得言、得意、得法”运用到学生生活的“大语文”中来。

所以,从测试工具(试卷)的结构、赋分权重以及试题形式(题型)都应该侧重学科能力,关注学科素养的评价与达成,重视解决生活问题。

比如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题型,重在考察学生根据问题在文本中提取多处有用的信息并整合多处信息进行理解思考的能力与水平,同时,还考查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即怎样选择信息进行关联与加工,此外,更是考评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 分层赋分,关注学生差异,发现思维层级

在研制测试工具(试卷),制定赋分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力求给学生答题的空间以期发现学生的思维层级,找到合理作答的思维进阶点,从而科学地诊断学生的思维状态。所以。只有细致合理地制定赋分的层级,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状态以及思维水平,才能给各个层次的学生以相应客观的评价。

列举:结合短文内容,仿照第3自然段中“她那笑容纯真,像一股清泉一下子流到我的心里”这一句的写法,在第4自然段的画线处仿写一句话。(4分)

小女孩说:“叔叔,你就帮帮我们吧!我可以给你唱首歌。”她那笑容甜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题目,我们如下赋分安排:要点1,语言内容符合短文情境;要点2,语言形式符合比喻句;要点3,表达应自然贴切。赋分细则做如下安排:0分,未作答,或者内容、形式、表达三方面都完全违背题意;1分,答了,只符合一个要点;2分,答了,符合两个要求。

3分,答了,符合三个要求但是语句不通顺;4分,答了,完全符合三个要求且表达顺畅。

根据SOLO的质量评价分类标准来设置赋分细则,对于上述阅读题,我们就可以看出:0分代表思维底下或者审题马虎,做事粗糙;1分代表水平单一;2分代表思维水平尚可,处于中间水平;3分4分代表思维多元。分层赋分的目的就是为了呈现学生思维发展的层级,这也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具体依据和后期改进教学的重要参考。

二、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命题研制的问题及改进

以某地一份六上的阅读试卷为例:《生命的礼物》

这篇阅读命制了如下题型:

(1) 给文章最后倒数第2小节缺标点的地方补上标点符号。

(2) 在文中括号中选择字的正确读音。

(3)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残酷(  ) 延续(   ) 激动(   )

(4) 请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大惊失色;支离破碎。

(5) 将下列句子换一种说法.

① 医生摘取了他身上所有的可供利用的器官。(改成“被”字句)

② 她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改成反问句)

(6) 在“人體捐献法规”中a项是“任一器官和部件”,其中的“任一”可否换成“所有”?为什么?

(7) 文章开头详细描写捐献卡的目的是什么?

(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把卡贴在驾驶执照后面,并把‘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贴在驾驶执照正面。”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9) 文中“她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一句中“另一种形式”是指什么?

(10) 倒数第二段中母亲的话:“只是,我这样老的器官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的意思是什么?

1. 减少简单运用

第(2)、(3)、(4)、(5)、(6)题的题型与词语的简单“积累与运用”有关,但在阅读板块里居然占了将近一半的题量,明显不可取。课外阅读,对词句的考核应是注重理解、分析、综合、运用等能力。所以建议将这几题删除。我们可以这样来优化命题:画出文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并圈出关键词,来说说你的体会。

或是将第(6)题改为:

在“我端详这张驾驶执照,想象万一我遭不测,警察和救护人员赶到现场,翻开驾驶执照一眼就能看见“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就会立即拿我的器官去解救另一个垂危的生命……”一句中,结合你对划线的词句的理解,谈谈你对作者这种行为的体会和感受。

这种方式就很好。因为这样的命题在考核学生利用文本信息和个人经验对词句的理解以及对人物的精神作出符合语境的合理的解释与分析的能力。

2. 重视综合感悟

此阅读命题共十题,要求理解文本内容的就有四题:(7)(8)(9)(10)。这对教师平时的教学(内容分析式,一问一答式)容易造成误导。不是不要测查评估理解性的题目,而是存在一个比例的问题,一般阅读部分理解性的题目命制一到两题即可。

上述考题可作些调整,让学生想象:倘若“我”将死后愿意捐献任何一个器官和部件的事立即告诉母亲,母亲将会有怎样的言行?我又会怎样跟母亲说?或者为捐献器官这件公益事业写几句倡议辞。以考查学生的运用自己的内化的感受去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语文能力。

这样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考试关注的内容,也考查学生对文本情境的想象力,解决相应语言情境中的问题,这样不但更能引导学生深入反思生活,而且也关注到了学生阅读的有效策略,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 加强过程引导

倘若在命题时给学生一个思维过程或学习方法的引导,那么学生的学习方法或策略以及学习习惯就更容易形成。这样把策略性知识,通过试题形式呈现出来,既检验了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情况,又有助于引导他们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对他们的实践与探究能力进行考查。

解释词语的意思的命题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

理解词语的方法有:(1)利用查字典;(2)联系上下文;(3)结合相关的背景知识或常识了解;(4)用近义词来解释;(5)把词分成字来解释。

下面加横线的词语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请你选择上面合适的方法填入括号并作词语解释。

(1)真新鲜!要是我母亲见了,一定大惊失色。(      )

(2)再说捐献器官,把尸体弄得支离破碎,她会认为太残酷。(       )

4. 优化题型选择

阅读例题中,除了前面五题基础题,后面五道题目全部都是问答题。我们知道,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需要我们在命题的时候要照顾到学生的认知差异和不同需求,尽量为他们的思维开发和自主探究创造条件,这样才能有效发挥阅读命题对阅读教学的正确导向功能。

所以,无论是题型上还是考查阅读的目标上,应该采用多种方式作答,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连线题、图示题等等,以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與分析。丰富的题型设计,可以使阅读考查更科学合理,而且,有利于各阶层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研制的教学改变

如今的阅读命题研制应该与 PISA 阅读素养测试的理论是一致的,与新课程评价理念是一致的,并且,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为阅读素养的评价提供可行的依据。因此,对于今后的阅读教学,有三点思考:

1. 阅读教学要结合解题技能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指向了相应的阅读能力,这在近几年的各级各类阅读题型命题研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要围绕核心素养并借鉴PISA 阅读素养测试的方法,渗透阅读教学有效解题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将解题技能与阅读感受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并由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解题技能和阅读兴趣。

2. 阅读教学要依据学科特点

语文是生活的。无论是阅读题型的设计评价还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实施,应该依据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夯实阅读习惯,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依照从课内到课外的思路来评价。在对文本有用信息的提取和解释过程中,阅读评价题实现了从语文到生活到社会的转变,学生也实现了从语文人到社会人的蜕变。而这种蜕变正是我们学习小学语文的意义所在。

3. 阅读教学要侧重细化评价

阅读素养的评价指标必须细化,包括每一题型的安排,难易度的安排,答题标准的要素拟定,以及赋分细则的制定,这样,不仅能对学生阅读能力作出整体细致的判断,还能从学生阅读背后所蕴藏的思维结构、思维水平、兴趣爱好等作出客观的评价,更能具体指导学生在阅读能力上的发展和调整方向,所以,要引起老师在阅读教学策略调整上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新课程课例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肖川.课程改革与学习方式变革[J].基础教育,2005(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罗振兴.还评价改革的“真”、“实”面貌[J].陕西教育,2005(3).

[5] 汪潮.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优化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