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电融合趋势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资源建设策略
2021-03-24王宏峥
王宏峥
摘 要: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模式。纸电融合趋势下,电子书馆藏建设成为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关注焦点。文章从电子书产业链的角度分析了当前电子书馆藏建设及电子书馆配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积极对接电子书产业链、完善电子书馆藏资源建设环节、提升读者信息素养能力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供国内高校图书馆参考。
早在2007年《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就已经明确了电子书数量将计入馆藏总量,[1]2015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也对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读者服务、业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2]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经费投入趋于平缓,采购总量虽有所增加,但平均复本量却在减少,[3]数字资源采购经费占资源建设总经费的比重则逐年上升,[4]高校图书馆已经进入数字化转型升级时代。电子书凭借易于保存、方便携带和使用、降低工作人员工作强度、节省馆舍空间等优于纸质图书的特点,已经成为图书馆的一种重要馆藏资源。加上“互联网+”和数字出版产业的不断发展,纸电融合已成为电子书出版的趋势,[5]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以及文献载体的多元化特征使得数字化阅读在读者阅读方式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各类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阅读与出版环境的改变、读者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的改变、读者服务的结构性升级与变革等挑战,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已经进入以纸电并存为特征、电子书逐步成为馆藏主体的新时期,而电子书资源建设以及电子书馆配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电子书资源馆藏建设现存问题
自2015年电子书元年以来,国内电子书行业发展迅猛,势头良好,但具体到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资源业务板块,还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
(一)电子书资源供应链尚未成熟
传统纸质图书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而目前电子书产业链由“电子书出版商→电子书集成商→图书馆→读者”构成(见下图),电子书出版商、电子书集成商、图书馆三者形成了电子书产业上游、中游及下游的市场关系,并且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电子书出版商和集成商是电子书资源馆配市场供应链的主体,两者相互合作、相互依赖、相互牵制。
一是电子书出版商对行业发展持有保守态度。电子书出版商也称电子书内容提供商,为市场提供电子文献信息资源。2018年国内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85.68亿元,与2017年相比,增长幅度为3.6%,低于2017年5.35%的增长幅度,处于下降态势。[6]
其原因在于:①电子书出版商缺乏参与纸电融合出版、全媒体融合发展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对电子资源出版的重视不足。②目前国内出版社数字出版主要是将内容委托数据库商或集成商进行数字加工和发行,数字出版的主导权在数据库商或集成商手中,出版社只有议价权。[7]③电子书出版商无法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场景的阅读需求,以及用户移动化、碎片化、细分化、多场景化的内容获取需求。④大部分电子书出版商尚不具备直接对接图书馆的发行渠道,加上版权纠纷、盈利模式不明确等,导致了电子书出版商的保守态度。
二是电子书集成商对产业品质提升缺乏动力。电子书集成商是出版社与客户的中间商,也称为电子书馆配商、渠道商、经销商。目前,电子书集成与馆配行业并未设立行业准入制标准,电子书集成商的质量参差不齐、数量有限、各自为政,市场上缺乏高质量的馆配商。同时,市场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电子书集成商评价标准,也是导致电子书集成商品质提升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自电子书元年以來,北京人天书店集团及湖北三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分别开发了“畅想之星”和“田田网”两个电子书平台投入运行,开启了电子书馆配时代,并一举成为目前市场上较有代表性的电子书集成商和电子书馆配平台。但电子书集成商针对高校图书馆的电子书馆配业务却一直发育不良,电子书平台间不兼容、对用户不友好,电子书加工标准不统一,查重困难等问题仍然存在。另外,电子书版权方面也还存在著作权授权中的侵权行为、已获取的授权在使用过程中的侵权行为、版权保护技术漏洞、版权保护与“合理使用”的矛盾等问题。[8]电子书的版权问题主要反映了出版商、集成商和图书馆之间的利益博弈,而当前电子书产业尚缺乏能够兼顾各方利益的制度。
(二)电子书馆藏资源建设环节有待完善
从市场结构的比例来看,2018年高校图书馆仍然是馆配市场中最主要的客户群体,比重超过40%。[9]高校图书馆作为电子书产业链中连接产品与用户的中间环节,也存在着一些局限。
一是纸电资源投入经费比例设置有待合理化。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15年修订)》第二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应统筹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和其他载体资源。[10]这虽然为高校图书馆确定资源建设原则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但由于高校图书馆在各项资源采购经费比例设置上缺乏系统的、合理的规划,电子书采购经费占比虽然逐年上升,依然面临着如何协调不同载体资源之间一致性与互补性、全面覆盖和重点保障、馆藏特色与共建共享等问题。
二是电子书采购标准尚未形成。采访环节中,电子书资源内容、质量、使用效率、读者评价反馈等相关指标的权重尚无科学合理分配,导致在电子书采购不够科学和客观,加上每年中标的电子书供应商不同,高校图书馆采购人员需要在不同的采购平台进行切换,客观上增加了采访环节的工作量;加工环节中,传统纸书的编目环节变成了电子书的二次分类与平台构建,各馆的分类细则、电子书平台建设标准不一,进一步导致了电子书平台的不兼容、不统一;验收环节中,由于交付物为虚拟产品,其传输、服务、维护、售后等都缺乏稳妥的监管和保证。故高校图书馆在缺乏科学合理的采购标准的前提下采买电子书资源,容易引发主观采购行为和售后困境,进而影响高校图书馆的电子书资源建设。
三是采购模式五花八门,难以协调。当前国内外的电子书采购模式主要有包库模式和单本模式两种,另外还有年度购买和基于用户驱动的触发式采购(PDA)等模式。实际上,电子书集成商通常还会采用某些混合型销售策略以满足不同图书馆的特定需求,如“包库+年度购买”模式、“单本+年度购买”模式、“基础费+实际访问费”等。包库模式相对全面但难以精准定位读者需求;单本模式灵活可控但对采访人员的要求极高;用户驱动模式(PDA)精准有效却对触发机制和用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合型模式效率较高但管理和服务成本同样较高。面对五花八门的采购模式,高校图书馆难以权衡个中利弊,在实际操作中也难以完全执行某种采购模式。
四是电子书馆藏资源实际流通障碍较多。虽然电子书凭借成本低、获取快、易于存储和携带、方便传播和阅读等优势,使信息获取突破时空限制,提高了信息获取效率,[11]但在实际流通与利用中,其效果还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不同的电子书平台检索标准不统一、数据库不兼容,导致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切换多个电子书平台,甚至购买多个终端设备或APP;检索和利用过程对用户的检索技能、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版权保护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等。这些都导致了电子书馆藏资源的实际流通情况并不理想。
(三)用户信息素质参差不齐
全球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作为促进人们自主学习、问题解决、知识创新的基本素养,在世界各国已取得共识,并对其开展广泛探索和深入研究。虽然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里,我国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读者的信息需求与能力有所提升,但仍然面临着读者需求表达困难、信息检索技巧不足,信息价值发现和再利用能力较差,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和版权保护意识欠缺等普遍问题。这也为高校图书馆电子书馆藏资源建设带来了一定挑战。
三、高校圖书馆电子书馆藏建设策略
在整个电子书行业产业链中,高校图书馆不仅是产业链终端用户,更是直接面向读者的服务机构,在电子书馆藏资源建设中应该找准定位,积极探索和完善电子书馆藏建设。
(一)积极对接电子书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发展
一是要畅通电子书采购渠道,建立健全电子书资源评价体系。在肖婷和张军的问卷调查中显示,超过90%的重点出版社均愿意直接向图书馆提供电子书馆配,其中67%的出版社首选“出版社直销,不通过任何中间商”作为电子书的馆配渠道。[12]高校图书馆作为市场重要参与者,应积极主动对接电子书产业链,探索高校图书馆与电子书出版商的直通对接模式,打通与出版社之间的流通渠道,协调与电子书集成商之间的利益均衡;参与电子书出版行业标准和电子书馆配行业标准的制定,促成有关行业规范和法律的制定、建立电子书馆配服务评价体系,约束产业链上游(电子书出版社和集成商)生产质量的同时,为产业链终端(读者)提供更优质的资源与服务。
二是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优势,发挥行业协同作用。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电子书采购联盟,利用集体力量整合渠道,优化产业链,改变电子书出版社和集成商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垄断地位,提高图书馆在电子书交易中的议价能力,尽可能多地争取主动权。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技术优势整合电子书平台,实现电子书资源的集成管理,打通不同种类电子书之间的壁垒,实现统一检索、格式转化,促进电子书一站式检索和阅读模式的建设,为读者提供更为优质的电子书服务与阅读体验。
另外,高校既是高价值学术文献的收藏地,又是科研智力成果的重要产出地,这些智力成果也是电子书的重要内容来源之一。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积极拓展优质内容,为出版商输出高质量内容产品,探索交易模式,在与出版社和集成商的博弈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完善电子书馆藏资源建设环节
一是要以馆藏建设目标为原则,合理规划电子书资源建设方案。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特色、定位、发展规划,明确本馆的电子书馆藏建设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电子书资源建设方案,结合不同载体资源互补情况、专业资源分布情况以及高码洋图书的纸电分配情况,确定合理的采购比例,并通过电子书资源建设评价与反馈体系,对电子书馆藏资源建设方案进行及时修正。
二是要依据采购标准,主动把控电子书馆藏品质。高校图书馆要制定明确的、可行的采购标准,选择合理、恰当的采购模式,甚至按需开辟新的采购模式。由于电子书采购与服务方式多为线上进行,且每年的中标方可能不同,高校图书馆还可以考虑建立图书馆自己的采访平台,让供应商去适应图书馆的平台。在验收环节中,高校图书馆应致力于改变高校图书馆在资源质量把控、服务验收以及退换货上的被动地位,在对电子书出版商或集成商的评价体系中,不仅要全面而细致地对其产品和服务给出评价,还应在常规评价指标外设置特色评价指标,倒逼电子书出版商和集成商提升资源品质,进而提升高校图书馆在交易中的话语权。
三是要规范管理电子书馆藏,规避资源流通风险。高校图书馆要重视图书馆网络安全,加强对电子书平台的维护和管理,规避因资源存储不当、网络漏洞导致资源外泄、读者滥用资源等引起的版权问题;还要注重电子书出版社或电子书集成商提供的电子书产品、服务的版权审查,规避因电子书内容版权纠纷而导致的图书馆侵权责任,并根据自身定位和需求对自建电子书资源选择合适的版权授权模式。
(三)强化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提升电子书馆藏资源利用率
2018年6月在沈阳举办的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定义与定位进行了重新调整,对其重点内容也进行了重新揭示。[13]目前,畅想之星、云田智慧、汇雅书世界及书香校园等作为电子书平台代表,一定程度上已经能够对接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并且支持PDA采购模式,有助于读者发现和使用电子书资源。但随着资源越来越丰富,读者在信息检索、信息价值评估、信息利用与再利用以及个人隐私保护、电子书版权保护等方面的薄弱环节逐渐显现。这需要高校图书馆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加强对读者的教育和培训,针对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加强对电子书资源的推广;针对读者在个人隐私和版权保护方面的不足,强化读者的信息安全意识,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重视读者对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图书馆的电子书馆藏建设方案。高校图书馆有责任也有义务在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能力。
从上述对电子书产业链现有问题的分析,以及从高校图书馆的角度所提出的电子书馆藏资源建设策略可以看出,面对当前电子书产业及电子书馆配业务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博弈中的一方,切不能作壁上观,而要立足自身需求与定位,积极参与电子书产业发展,促进电子书馆配业务的成熟,融合创新,开展多样化、多领域的跨组织合作,自觉做好电子书版权保护工作,通过主动对接电子书产业链,合理规划电子书资源建设方案,完善电子书资源建设环节,强化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等方式,为整个电子书产业发展和服务转型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2007年) [EB/OL].[2020-03-15]. http://www.scal.edu.cn/tjpg/201311191006/.
[2]任晓辉,刘长发,董颖,金丽娜.《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02版与2015版比较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8,37(06):31-37.
[3]劉兹恒.电子书馆配的前路[N].出版商务周报,2015-10-11.
[4]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2017年816所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购置费统计表[EB/OL].[2020-04-02].http://www.scal.edu.cn/sites/default/files/attachment/tjpg/3.pdf.
[5]朱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转型——以北大图书馆为例[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7,27(03):5-12.
[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迈向纵深融合发展的中国数字出版——2018-2019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摘要)[J].出版发行研究,2019(8):16-21.
[7]吴钊,傅文奇.图书馆电子书产业链主体研究[J].图书馆,2019(3):80-85,105.
[8]施星格.我国电子书版权保护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6:37-43.
[9]施春生.大数据还原真实的馆配图书市场[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02-27.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的通知[EB/OL][2020-06-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html.
[11]王磊,李岩.中国全民阅读工程发展简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7:152-158.
[12]肖婷,张军.中文电子书馆配研究——基于全国90家出版社的问卷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7(15):22-27.
[13]王宇,吴瑾.新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演进与创新——2018年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36(06):21-27.
(作者单位系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