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下的寒地城市地铁口空间设计探析
2021-03-24贾春光杨斯涵
贾春光 杨斯涵
摘 要:地铁是城市中具有线性特质的开放空间,但随着交通条件的日益发达,部分寒地城市地铁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越了其自身的可控范围,出现了生搬硬套、大拆大建、被动发展等诸多现实问题,忽视了受众对地铁的需求以及寒地城市地铁的特殊地域属性。现今社会,寒地城市的居民经济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对审美感受和身心良好体验的需求日益强烈。因此,必须研究人与地铁出入口空间的关系,让人与城市地铁出入口空间始终处于一个积极、良性的相互作用的状态,满足人对寒地城市地铁的安全需求、文化认同需求与审美需求等。环境行为学视角下寒地城市地铁出入口空间设计研究以人的行为特点、使用需求和心理感受为设计基础,同时结合寒地城市独特的地域特点,改善人在城市地铁出入口空间中的综合体验,提高人们活动空间的环境质量,使寒地城市地铁口空间给人带来安全、舒适和美的感受。
关键词:寒地城市;地铁出入口;空间设计;环境行为学
自1863年伦敦市开通第一条城市地铁轨道至2019年底156年间,全球已经有59个国家和地区的167个城市开通了地铁,总里程达15622.61km。2020年3月12日,我国正式发布《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更加具体地完善了“交通强国,城轨担当”的行动理念和使命,提出了要将建设智慧城轨作为未来的发展目标。另外,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也清晰地提出要“建设现代高效的城际城市交通”,从一线城市开始逐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特别是地铁轨道线路的建设。同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及《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年)》等相关文件的出台更是明确提出和强调建设交通强国的发展目标。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公布的《城市轨道交通2019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达40个,交通客运量达237.1亿人次。
一、寒地城市地铁出入口空间存在的不足
(一)基础功能有待完善
寒地城市由于受到空间地域限制并基于防风抗寒因素考虑,部分地铁口空间比较狭窄,一些人员密集或换乘类站点地铁出入口处容易出现乘客停滞与拥堵的现象,十分不利于空气流通与人员疏散。另外,虽然有很多站点在出口外5米处设置了灯柱以增加地铁站点的醒目度,但是缺乏对出站人员出站时的周边步行方向的引导。此外,很多出入口未设置防风设备,出入地铁口时冷风强劲,用户出行体验较差。
(二)空间环境品质欠佳
一些寒地城市由于地广人稀,地铁出入口占据城市空间的开敞用地比例较大,几个出入口分别置于某一空间分散的四周,客流极为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空间的连贯性,导致休憩场地利用率不高。还有部分地铁出入口空间非常大,阳光充足但却未加妥善利用,内部没有乘客休息的座椅(图1)。室内温度适宜、环境又好的空间未加利用,室外缺少无障碍通道,空间的环境质量较低,绿化景观单一,种种因素导致休憩空间的品质不达标,空间的功能性也不够完善。
(三)建筑风貌稍有违和
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较早一批建设的东北寒地城市具有别具一格的风貌,各个地铁站点周边的建筑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与形式。有些旧城区新建成的地铁出入口与周边建筑风格差异过大,过于独树一帜,无法展现完整的街区风貌。部分旧城区周边的建筑经过时间的洗礼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而新建成的地铁出入口过于现代化,地铁内部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反而在展示旧城区的风貌,导致室内之外的风格无法统一。
(四)附加功能有待提升
部分地铁车站为了实现快速疏散的交通目的,将地铁交通空间尤其是出入口空间设置得较为单一,缺乏对乘客等待休息和休闲娱乐需求的满足。部分地铁出入口空间设计单一,色彩单调,缺少适合短暂娱乐的功能空间。
二、寒地城市地铁出入口空間用户环境行为与心理特征
(一)寒地城市地铁出入口空间用户环境行为规律
1.目标趋近原则
人们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空间时,经常会表现出走最短距离线路或就近使用公共设备的行为习惯,例如抵达地铁口站点时会将非机动车辆停放至地铁口近处,或者因为想要抄近路而翻越护栏、踩踏绿化带等,这样不仅具有安全隐患,同时也破坏了城市环境。
2.活动趋光原则
寒地城市特殊的四季气候及日照特征,使得人们在活动时更愿趋向到阳光地带以保持身体舒适。地铁交通处于地下,乘客从地下行至地铁口时感受光照的意愿更加强烈。光不仅指日光,同时也包含站点内部空间的灯光,因此,最大化地利用日光,并辅以良好的空间灯光照明、合理的灯光色温配置十分重要。
3.步行趋同原则
在陌生空间中,人们对空间的敏感性会降低,更愿意追随同伴群体行走。寒地城市地铁出入口空间常伴随拥挤、光线较暗、四周空间设计单调等特性,使得人们在出站时会容易无意识追随人流前行,待到空旷场地再进行方向辨别。
(二)寒地城市地铁出入口空间用户环境心理特征
1.正面积极情绪
在寒地城市寒冷的气温条件下,人们由外部空间进入地铁车站内部空间,即从寒冷环境进入温暖环境,会产生舒适、放松的积极心理,此时人们看到的事物都会带有潜意识的美化。积极的心理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效率以及对空间的包容度。
2.负面消极情绪
与积极心理相反,人们由温暖内部环境即将进入寒冷外部空间时会产生负面、消极的心理。这会加剧人们对于环境与空间的不满意度,例如乘客会感到换乘时间延长,空间变小,舒适度降低,同时也会导致人的冷漠心理加重,不利于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的交流。
3.中性情绪
积极与消极情绪之外,多数人对于空间的心理感受较为平淡,既没有强烈的愉悦感受,也没有极端的冷漠心理。这部分人群对空间接受度高,对环境适应性强,通常对于陌生环境中的新鲜事物有意愿尝试,对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环境和事物会较少关注,缺乏共情心理,需要特别调动。
三、环境行为学视角下寒地城市地铁出入口空间设计优化策略
(一)配置抗寒防风设备以适应环境气候
寒地城市地铁出入口是乘客进出地铁站的必经空间,也是人们对地铁内外部形象的第一感知。地铁出入口大门常常处于敞开状态,冬季外部的冷空气对温暖的内部空间具有较强的冲击力,用户在此处受到的冷风侵袭最为强烈。因此,配置加强空气对流的缓冲设备以及热风辅助设备是每一个寒地城市地铁出入口需重点考虑的。
(二)优化导向标识指引以满足用户需求
地铁出入口的导向标识整体应简洁统一,清晰和谐,局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带有鲜明的区域色彩。因此导向标识的设计与位置安排将是优化重点,标识的设计与位置能直观地影响城市布局的美观性与特殊空间的辨识度。在重要的街道拐角处应设立地铁标识保证空间的指向性;在客流复杂、人员密集的地方应增加色彩与指向区分以保证功能的完整性;充分利用已有的电子显示设备以提高提示的准确性;同一空间的标识系统应具备相同色彩、相同排布以保证信息的连续性。寒地城市地铁出入口空间设计的目的是营造舒适的步行环境,提供良好的步行引导,使人们无论在城市的哪个角落都可以快速地找到地铁口并前往所到之处。
(三)设立休闲娱乐设施以提升空间活力
寒地城市居民组成为老人、儿童较多,但从目前的地铁空间建设来看,适合他们的休憩公共空间与休闲场地较少。部分地铁出入口有较大的适宜场地,且处于闲置未加以利用,因此,可对其进行利用为居民群体打造舒适的娱乐休闲空间,更好地体现城市包容性。例如运用较大的朝阳空间打造室内游戏角,利用适宜寒地环境的植物花卉打造室内空间室外化的绿色花园等。同时,对于无障碍通道的“真无障碍”要加以重视。
此外,对于空间的色彩搭配需要进行突破式探索。千篇一律的冰冷铝板墙面、大量重复凌乱的广告色彩使得寒冷城市空间给人的感受更加雪上加霜。色彩运用既不能太过单一也不能過于繁杂,应合理运用暖调色彩,同色系色彩叠加,小范围局部应用跳跃色彩画龙点睛,以提升寒冷城市地铁出入口空间活力,增强市民审美认知。
四、结语
本文基于环境行为学理念与轨道交通景观设计进行学科交叉,分析寒地城市地铁用户环境行为与心理特征,使用户与环境空间二者相互融合与协调,在城市化轨道交通大趋势发展与建设的指导下,实现寒地城市活力增强,助力寒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优化寒地城市居民出行体验。
参考文献:
[1]刘英.轨道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7.
[2]周烨.地铁站出入口场地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3]郭林林.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色彩表达[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2):55-57.
作者简介:
贾春光,硕士,吉林建筑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遗产保护。
杨斯涵,吉林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