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番号公开背后的故事

2021-03-24纪彭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四野裁军人民解放军

纪彭

2013年1月15日晚,央视新闻频道发布消息说,“我军陆军集团军番号从今起解密。”至此,从1950年朝鲜战争开始、经过63年,中国新闻媒体终于不必再用“某军”“某集团军”这类模糊用语,而是可以直呼人民解放军一级陆军部队番号。这表明中国在增强军事透明度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消息发布五天后的2013年1月20日下午,《国家人文历史》记者曾采访了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军事史专家徐焰,畅谈人民解放军的历史。

国家人文历史(以下简称国):这次人民解放军公开番号,究竟代表了什么?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宣布公开?

徐焰(以下简称徐):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就决定军队信息适当开放。要知道,在1979年之前,整个国家都处于封闭状态。改革开放之初中央就考虑政治上推进民主化、公开化的问题,公开化就包括军事信息的公开。但是,当时中国在南边正与越南作战,担心苏联的威胁。1982年,局势缓和,才第一次把军队的人数公开,宣布解放军人数为423万人。1985年又公布裁军100万人。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已经准备把各个集团军的番号都公开。这次部队番号公开,前后也酝酿了很长时间,关键是克服传统的习惯思维。但是,克服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容易。所以部队番号公开才一直拖到今天。

国:解放军十八个集团军分成甲种和乙种,又分成满编和减编。甲种和乙种、满编和减编之间如何区分?1985年裁军前,解放军部队都是叫某军,1985年后,为什么都改称集团军?

徐:部队分为甲种和乙种,在解放初期就定了。我们可以理解满编师和甲种师近似,减编师和乙种师近似。应该说,和平时期的军队都是这样分,是一个国际惯例。比如,苏联有满员师、有半满员师,还有架子师。

所谓甲种部队,就是在装备、人员上比较完整,可以随时投入作战的部队。所谓乙种部队,就是兵员相对少,装备比较差,战争爆发后需要进行补充才能投入作战的部队。

“集团军”这个称呼在拿破仑时期就存在。历史上说到集团军,一般是由三四个军组成一个集团军。现在人民解放军的集团军,是各装备各兵种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军级混成部队。因此,使用“集团军”这个名称其实是有争议的,叫“合成军”更为合适。

国:现在人民解放军的十八个集团军里,一野有一个军,二野有四个军,三野有五个军,四野有七个军,属于华北軍区的有一个军,这样的分配背后有什么玄机?

徐:四野的部队保留比较多,主要是四野战斗力强。辽沈、平津都是四野打的,因此,部队保留得比较多些。现在看,一野保留得少。1953年,就剩一个军了。这里也没有什么玄机,主要是战略位置和财政两条决定的。一野部队在西北,原来有七个军。西北是全国最穷的地方,养不起部队。另外,在战略上又是大后方,背靠苏联,没有对手,因此就大批裁撤了。相反,二野、三野保留的部队比较多,主要因为他们所驻的地方,西南和东南,比较富庶。另外,战略地位重要,二野的部队驻在西南的13军,14军,始终是在西南前哨,历来很重要。东南又对台湾,肯定不能裁撤。

华北的部队带“六”字头的军,主要是1985年时被裁撤。华北的部队,解放初期保留得比较多。在五大野战军里面华北的部队原来并不多,本来数量少,还保留最多,很多人就有意见。为什么保留比较多?一个原因是华北部队主要是驻在北京周围;另一个原因是华北军区的两个兵团在朝鲜,没法裁。当年有山头主义的因素,因此,1985年裁撤的“六”字号比较多,也是为了照顾其他部队的情绪。

到1997年裁军,已经没有山头主义的影响了。主要是军委和各军区之间平衡考虑。1985年,中国和苏联尚未完全缓和,所以北京军区保留的部队比较多一点。1997年时,跟俄罗斯的关系已经恢复,北方没有必要保留那么多部队,所以北方部队多裁一点。原来北京军区的五个军裁成三个军。

为什么1997年,又要大裁军呢?这跟海湾战争有很大关系。海湾战争证明现代化的战争中,陆军的数量已经不重要了,陆军更强调质量,要精干化,搞那么庞大的陆军已经没有多大用处。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

猜你喜欢

四野裁军人民解放军
庚子洪汛
外交部军控司、裁军大使是干什么的
咏桃花
谈在裁军背景下部队文艺发展的新思路
德国近现代的军备控制与裁军问题研究
雪笼盖着四野(外一首)
(封二)
(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