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地过年新体验

2021-03-24张丰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1年3期
关键词:冷清春运城市化

张丰

腊月二十,我正在一个商场里的餐厅排队吃饭,接到妈妈从老家打来的电话。“现在还没回来的,就不让回来啦。”吃完饭在商场前面的路口,花了比往常更多的时间才打上车。春节前倒数第二个周末,街上的人明显多了起来,很多人开始小范围团圆了。

这个春节非常特别,关于是否可以返乡过年,也有几个说法。但是很明显,“就地过年”在相当程度上已经实现。往年奔波在春运路上的同胞,今年终于有了“借口”停留在当地,认真体会当地的过年习俗。

相信大家的体会都比往年更加复杂。克服困难返乡过年的,要提供核酸检测结果;没有返乡的,多了一份沉静也多了一点孤独。有些留守儿童本来盼望着能见到父母,却大感失望,邮寄的新年礼物也不能让他们释怀。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他们可能都会反复回味这个节日的苦涩。

自从20世纪90年代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以来,中国的春运一直是这个星球上最壮观的景观。这也是中国人最大的迷思:很多人辛苦一年的劳动所得,很大一部分都花在了过年上。来回路费,各种礼物、红包,连续几天的大吃大喝,甚至包括身体不适需要的治疗,基本上把钱包掏空,然后开始下一年的辛苦和轮回。

往常的过节模式,也许是“过度”的。这种物质上的过度,也映衬出情感上的缺失。人们感叹年味变淡,人与人之间变得疏远,很多年轻人在虚与委蛇“应付”的同时,屏蔽掉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在网上吐槽。

和往年的春节“盛景”相比,今年当然要“冷清”很多。但是,或许要过上一段时间,人们才能在这冷清中回味到变革的气息。人们“留在原地”,度过最初的慌乱和孤独之后,会敞开心扉,接纳眼前这个熟悉而陌生的新世界。

这是一次重新打量“脚下土地”的机会。“就地过年”这个词充满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意味:你脚下的地方,就是属于你的,把握当下,品味当下,或许是最重要的人生态度。很多在城市打工的人,一年为“当地”奉献三百多天,但是心中却始终有一个硬核不曾打开。他们仍然把自己当成异乡人,不管是收入还是情感,都要完整保存,带回故乡。

在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之后,人们始终要面对这个问题:什么时候,你才能真正认同你工作的地方?你付出的时间和你走过的路,都构成了你“存在”的一部分。不管你是否能够在城市买房落户,你都无法否认,你的情感和心理,都已经被“城市化”了。当你回到故乡,感受到的不仅是父母的老去,还有一种让你吃惊的陌生感,仿佛“故乡”也开始变成一个“异乡”了。

相当多的中国人内心都有两个“家”,老家和自己立足的地方。不止一代中国人面临这种情感认同的重构,当被问到“你是哪里人”时,很多人都面临困惑。尤其是那些在異乡出生、长大的孩子,父母的故乡更多是地图上的一个名字和偶尔的旅行目的地。

在内心中真正认同一个地方,可能要从“过一个年”开始。我至今还记得十几年前第一次留在成都过年的情形,除夕的下午走在街上,被小孩子玩的鞭炮吓得心惊肉跳,每一次“爆炸声”都提醒我,自己似乎并不属于这里,直到一个同事邀请我到他家吃年夜饭,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认识到这个城市的“内部”。

这一次的“就地过年”,更像是一个反思的机会。无意中很多人戒掉了以往的“节日病”,以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度过更有意义的春节。社交减少,也让人们能够更平和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可以预见,这个春节会催生更多的思考。没错,它是一个更具精神内涵的春节,人们将会怀念它。

猜你喜欢

冷清春运城市化
三色堇(jǐn)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冷热
2018将迎来怎样的春运
疯狂编辑部之春运风波
一群人的狂欢
韩国春运
雕塑的城市化
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