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思想建设
2021-03-24
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开启了党的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逐步转变为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重大转变,反映出执政党不同于领导革命的党、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领导计划经济的重大区别。这就要求全党必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从而适应新的历史环境,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这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恢复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提出和制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是党的思想建设重要成果。但是,由于受到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受到严重的背离和破坏。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党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逐步恢复和发展了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又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随着“两个凡是”的提出,党的思想路线迟迟未能得到恢复和确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陷入徘徊的局面。为结束这种局面,当时尚未出来工作的邓小平于1977年4月分别给华国锋、叶剑英等中央领导人写信,提出只有完整准确地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中去获得正确的理解,而不是固守“某些只言片语”,才不至于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如果毛泽东在世,他也不会承认“两个凡是”,因为那不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评,揭开了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的帷幕。
就在坚持“两个凡是”与批判“两个凡是”这两种观点进行激烈斗争时,1978年5月,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正式酝酿和开展起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积极支持了这场讨论。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1978年9月,邓小平在《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的讲话中再次指出:有一种理论叫“两个凡是”,不是很出名吗?凡是毛泽东同志圈阅的文件都不能动,凡是毛泽东同志做过的、说过的都不能动。这是不是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呢?不是,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系列重要讲话,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紧接着,1978年11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会议闭幕时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邓小平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他还特别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实际上就为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作了总结,并为同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成为这次全会的主题报告。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此,提出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邓小平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告,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式恢复和发展。
进入21世纪后,江泽民针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全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2004年,胡锦涛在十六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向全党发出了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号召,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这些重要思想论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思想路线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创新与发展党的思想理论
实践是思想之源,时代是思想之母。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理论品格,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破除思想的藩篱,主动回应时代提出的课题,不断创新自己的思想理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支撑。
创立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任何现成的方案可资借鉴,只能在实践中一步步探索。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此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行重新探索。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对在中国如何搞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清晰。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以此为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基本形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这一理论正式定名为邓小平理论,随之载入十五大党章。正如江泽民所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世纪之交,世界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旧的平衡打破之后新的平衡尚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之中,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历史任务、纲领目标、活动方式、工作制度、领导体制等较过去有所不同,而党内思想、组织、作风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也给党的执政带来严峻挑战。针对时代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同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提出科学发展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激烈。在国内,社会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社会建设深层次问题凸显,严重影响社会和谐。面对国际风险、挑战及国内社会问题,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把握和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深刻把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创立和形成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最为重要的成果。
用创新理论武装党员
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理论只有掌握群众并转化为群众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中国共产党有着理论武装的优良传统,积累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后,党在传承理论武装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传达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在中国面临走向何处的历史关头,1992年初,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计划与市场不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等,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南方谈话公开发表后,党中央迅速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传达,并提出要用讲话精神统一全党思想,指导党的各项工作。同年6月初,党中央举办省部级干部进修班,集中学习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为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理论武装的要求,1993年10月编辑出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共中央随即作出《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学习报告会。随后,一个由高、中级干部带头,广大党员、干部参加的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热潮逐步兴起。广大党员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注重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深入研读原著,掌握精神实质。学习活动极大地解放了党员干部的思想,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开展“三讲”和“先进性”教育活动。针对党内存在的一些问题,1998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中指出:要集中一段时间,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深入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同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意见》。随后,全党范围内的“三讲”活动全面展开。时隔三年后,针对党内存在的理想信念动摇、腐败堕落等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党内开展一次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4年11月,党中央正式作出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一次保持共产黨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至2006年6月,全国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基本结束。这两次教育活动,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对于加强党性修养,端正思想作风,增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引导树立科学发展观。为使党员更广泛接受、更深入理解和全面认识科学发展观,使党员干部的一切思想行为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由此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8年9月,党中央决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一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解决了一批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了一批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了中央惠民利民政策的落实,解决了大量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等。这些成效,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历史证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党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这一政治优势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
抵制精神污染,反对和平演变。1983年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发表题为《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的讲话指出,必须大力加强党对思想战线的领导,对于造成思想混乱和精神污染的各种严重问题,必须采取坚决严肃认真的态度。但是,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致使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风波平息后,1989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提出抵御资产阶级的和平演变战略。显然,这种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必须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来化解风险。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党更加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并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和規划。1994年8月,中共中央批准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最为完整的文件,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党中央向全党发出号召,向徐洪刚、孔繁森、韩素云、李国安等新时期英雄模范人物学习。1998年,党中央号召全党学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积极工作,开拓进取,努力解决前进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党中央依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对广大党员和群众进行历史和国情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充分利用党的思想优势,提高党员干部对求真务实的认识,并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行动中去。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思想政治工作中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进行了整合,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生命线”的基本定位,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倡导新时期奉献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