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支持粮食产业“双循环”发展思考
2021-03-24易曹群李万龙朱钰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扬州市分行
易曹群 李万龙 朱钰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扬州市分行
粮食产业作为“守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后院”的基础性产业,被中央明确纳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的发展格局。作为深耕“三农”的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应主动适应粮食产业的变化形势,在变革与创新中更好地提供专业、精准的信贷服务。
粮食产业“双循环”发展的趋势分析
围绕建立稳固基本盘前提下“双循环”发展思路,粮食产业发展将有以下几个变化:一是要素融合更紧密。通过发展综合种养一体化、专业精深加工、三产融合模式,让原粮加工增值增效,在粮食产业链内部、粮食与畜禽之间、粮食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之间形成良性的交换关系,推动原粮产品向市场化、产业化转变。以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吸引资金、技术向农业、农村、农户聚集,把粮食加工建在主产区、主产县,通过税费杠杆撬动更多资源、资本向粮食主产区集聚。二是主体对接更活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有效增强粮食产业发展实力、经营活力和带动能力。通过发展土地入股、流转、托管等经营形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引入现代装备技术与管理理念改造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有效解决农户经营规模小、土地碎化、经营者老龄化等问题。三是市场整合更有力。产粮县以粮食资源为基础,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组合优质资源,加大粮食企业重组力度,将涌现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的粮食产业集群。
信贷支持粮食产业“双循环”发展的现实问题
农发行坚守粮食产业发展的主阵地,通过多年努力实现了去白条、保粮安、促转型、增收入的目标。但面对“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农发行信贷支持还存在一些不足。
政策调整和争取力度不够。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总是随着农业农村形势及政策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从国际政策性金融一般发展规律来看,金融产品将逐步拓展到投资、保险、资产管理、批发业务、咨询顾问等领域。粮食生产领域与“打牢粮食基本面”政策密切相关,通过农业保险方式支持粮食产业发展有可能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而农发行目前对粮食产业的支持还局限于传统信贷方式,金融产品组合式支持力度不够,对保险方式下农业生产和保护方面的金融产品研究和开发力度不够。
产品整合和开发力度不够。一是新产品推出不及时。目前应对新需求推出的新产品总量少、速度慢,没有从制度层面设计应急贷款产品,明确应急贷款触发机制、贷款条件、业务流程等,应急类贷款仍局限于一事一议的管理模式。二是区域性特色不明显。目前一个产品往往按一个标准在全国通用执行,区域产品管理和区别授权仍不够明显。三是产品适用性不够强。一些传统产品多年没有调整,在与商业银行竞争中已不具备优势,如仓储设施贷款,贷款期限一般3~5年,而实际仓储设施达到盈亏平衡点需10年左右时间,导致企业更偏向于向商业银行借款。
服务跟进和优化力度不够。一是服务领域失衡。农发行目前服务的重点仍然是粮棉油流通领域,产业链前后端所涉及的育种、科技、栽培、流转、农资、加工等方面信贷支持力度明显不足。二是融资需求难以满足。当前调销业务已严重萎缩,而事实上粮食加工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从粮食交易批发市场上竞拍粮食,存在较大的融资需求。三是对新型业态农业支持滞后。近些年,订单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互联网+”农业蓬勃兴起,地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粮食产业集群也快速发展,融资模式和产品需求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发行金融产品和模式需要优化和创新。
信贷支持粮食“双循环”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科学设定基层行职责和定位。在“双循环”发展指导思想下,农发行支持粮食产业发展应遵循“政策导向、民生导向、产业导向”的经营原则,及时调整和优化信贷策略,重点支持中央政策倡导、群众需求、产业趋向的领域,把好农发行职责和定位。一是做“新政策”的对接者。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二是做“新模式”的先行者。深入研究市场化支持方式,加大产品创新组合,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做“新业态”的助力者。顺应乡村振兴农业新业态快速崛起的态势,研发推广优势信贷产品,发挥农发行在金融服务新业态上的助推作用。四是做“新主体”的支持者。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客户群,促进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五是做“新要素”的激活者。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积极稳妥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产权等“四权”抵押贷款业务,激活农村资源要素。
明确发展方向和举措。一是调准发展方向。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全力服务粮食安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六稳”“六保”工作落实。同时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坚持长远布局,通过境外农业投资、进口贸易、国际农业合作等方式,建立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二是调好产品结构。统筹粮食安全与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关系,通过信贷政策支持导向,促进种植结构改善和优质品种推广,让国家多收粮、收好粮,以此保证粮食收储体系安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三是调适产业体系。重点支持产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项目、园区和产业,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积极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探索支持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把农业政策性金融触角由流通环节不断向研发、生产和消费环节延伸,提升新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四是调强客户主体。坚持分级管理、分类施策,对传统国家粮食企业,支持其巩固和扩大粮食储备和市场经营份额,针对粮食主产区粮食集团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加大客群建设力度,加强供应链融资产品和模式研究推广力度,提高服务实效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其调整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发展绿色生产,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对农产品加工、流通、科研等企业,支持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产业融合,提升农业附加值和经营效益。五是调顺支持模式。大力打造科技支撑体系,开发设计涵盖研发、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流程的融资和便捷支付体系,满足客户综合化金融服务需求。注重创新引领,积极拓展有效担保物范围,探索将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纳入抵押担保物范围的具体实施办法;在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产品、制度、流程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六是调优服务体系。加强上下对接,掌握客户需求,适时调整,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依存度;完善产品开发体系,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加快推出新产品,更好适应农业新业态、新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以及粮食企业集团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新趋势;强化基础管理,推进精品银行创建工作,重视人才队伍培养,为业务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