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企业视角分析校企合作办学的制约因素*

2021-03-24滕洪辉李雨珊

科技与创新 2021年4期
关键词:校企办学企业

滕洪辉,任 新,汤 茜,桑 磊,李雨珊

(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 四平136000)

1 引言

世界范围内掀起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浪潮,使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教育部顺势而为推出了“新工科”建设计划并明确了建设指南,为中国工科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具体操作层面还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探索解决[1],例如,各专业新工科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建立、评价标准制定等。尤其是在实践教育环节,新工科明确提出了要摒弃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解决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占比大但是学习效果不理想,实践课程少使得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提高理论课程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2]。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建设离不开企业或行业专家的参与,校企合作是必然选择,但是现阶段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还无法支撑“新工科”建设要求,与西方发达国家系统性的校企合作办学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2 制约校企合作的因素

2.1 内生动力不足

校企合作办学主要实施方是企业和高校,有的文献报道企业和高校积极性很高[3],但有的文献报道企业积极性较低而高校的积极性较高[4],可见,高校能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影响,但是企业并没有完全形成这种认识,因为文献没有报道调查企业清单,无法深入了解企业意愿差异的因素,初步分析认为这可能与不同行业或者企业岗位需求人才知识密集度、专业性有关。本文利用参考文献[4]的调查方法,对环境类专业服务的环境保护行业相关的246 家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态度调研,收回有效问卷205 份,结果见表1。

表1 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态度

从表1 的调查结果看,企业对校企合作态度平均支持率在87%以上,明确表态非常支持的占比61%以上,还有5.68%的企业态度比较模糊,没有企业表态不支持或者给予否定,这证明环境保护行业的企业对校企合作持开放态度,但是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是很高,内生动力不足。

2.2 学生态度消极

现有探讨校企合作办学的文献均在讨论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参与问题,但校企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是开展教学过程的一个框架,如果从教学过程来分析,无论学校还是企业都是教学活动的执行方,而参与教学活动的接受方是学生,最终的教学过程执行的好坏是要通过学生学习效果来评价,如果学生不配合不认同是无法有效完成校企合作教学活动。所以,在探讨校企合作办学的时候不得不考虑学生的意愿。本学院从2015 年开始在本科生中执行“环境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采取“自愿报名+校企联合审核”机制选拔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或者一年,但是学生报名积极性不高,每年仅有该年级学生1/4 的比例报名参加。可见,本科生对校企合作办学认可度不高,他们认为本科毕业竞争力下降,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而去企业实习会影响备考。

2.3 缺乏有效合作机制

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展教学活动进行人才培养,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的维系和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合作机制,现实情况是缺少这种有效的合作机制。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应该依靠政治和经济手段,所谓的政治手段就是政府要出台法律法规、各类支持政策,引导和指导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办学关系;所谓的经济手段就是寻找企业和高校的利益共同点,从学生实习、员工培训、人才储备、研发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着手,实现高校的专业与企业的工种或者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对接,科研创新与企业研发对接。现阶段,校企合作办学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对接,需要双方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理顺对接内容和关系,才能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2.4 岗位角色制约参与深度

目前,有很多企业和高校也进行了校企合作办学探索,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支持该项工作,例如,近几年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推出的“校企协同育人”项目、“卓越计划”等。但是,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还没有真正实现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理念;从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新看,高校的人才培养虽然有变化但是企业还没有真正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在中国,企业的总工或者管理者不具备高校教学经历,高校的教师也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他们都有各自的岗位和职责,很难在某个阶段花费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对方的工作领域,与国外的教师和企业从业人员高频的角色互换形成明显的差异,导致出现一种状况:企业人员知道高校培养的学生缺乏某些技能或者能力,但是他们并不是教育工作者,不知道如何整合知识体系来支撑学生缺失的技能或能力的培养,对课程教学内容修改和更新也给不出合理的建议;高校教师知道需要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但是企业真正需要人才的能力结构不清楚,无法将丰富的知识体系转化为适用人才的技能或能力。

2.5 风险管控能力制约合作

企业参与教学活动主要是提供指导教师、实习场所和工程设施,企业的生产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学生参与其中不可避免地处在风险之中。如何有效管控风险,避免发生人身安全事故和企业生产经营损失是实习教学重中之重,为了管控风险必须要有明确的责任划分、补偿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这些风险管控措施需要多方参与建设,政府、社会保险机构、家长、学生、企业和高校都要融入到该措施中,充分考虑所有参与方的利益、义务和责任。但是现阶段校企合作的风险管控能力建设往往被忽略,参与方对制定的措施认可度不高,专家和政府机构在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时没有将风险管控作为必要条件进行充分论证,企业关心的风险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可能也是企业对校企合作办学支持度不高的因素之一。

3 加强校企合作办学的举措

3.1 拓展校企合作基础

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利用社会资源与行业协会,不限地域和层次,充分挖掘实习企业资源,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留下来”三步走战略。走出去,与企业交流合作,建立初步合作关系,继续深入交流确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合作关系进行“双师”队伍建设,校内师资走出去到企业进行工程能力锻炼;请进来,邀请企业负责人或者技术总工来校交流,宣传办学理念,充分认识专业与岗位对接度;留下来,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技术工程师或管理者为特聘教授等,引进校外师资力量,充实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加深工作领域参与度。聘请行业专家参与理论课程教学,校外教师提供工程案例,校内和校外教师共同解析案例,分析工程设计、实施过程,丰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参与课程设计和技能训练指导设计,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学习效果评价等。高校教师可以参与企业员工培训,为企业提高员工素质提供服务,加深双方在对方工作领域的参与度。

形成“利益”共同体。以“人才”为切入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校要根据企业的岗位或者工种对技能和能力的要求来组织对口专业开展评估,对口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要与企业需求一致,毕业生要具备岗位需要的能力或者技能,专业课程设置能够支撑现阶段岗位和未来企业发展趋势所需知识体系。以“难题”为切入点,企业面临什么样的技术难题高校组织教师就开展什么样的科学研究。高校和企业要定期合作交流,召开校企联谊会议,联合建设“工程中心”“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企业实现创新发展。

3.2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调整招生政策。校企合作办学可以从招生政策给予支持,类似于德国推行的“二元制”模式,在高等学校招生时设置“校企合作专项计划”,学生要同时通过企业的筛选和高校的选拔才能被录取,在校期间既要完成在校的学习也要进入企业实践。招生政策的变化必将促进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高校办学要重视与企业的关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企业需求,强化专业特色发展,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完善法律法规。从发达经济体的办学经验来看,校企合作不是无序自主开展的办学活动,需要政府部门适度参与,通过立法或者颁布规章制度给予政策倾斜、财政资助、税收优惠等支持,对校企合作进行管控、指导和引领,将合作办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界定,厘清参与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组织保障。英国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工学交替”型人才培养模式学制比较灵活,但是组织保障有力,他们成立了“协会”“教育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使得校企密切配合,共同制定实习目的、设计实践课程体系、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制定考核标准,共同实施教学计划和开展学生考核工作。有力保障了校企合作落实到位、执行到位。因此,借鉴英国的成功经验,可以在高校中依托各个专业群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吸纳业界专家进入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和实践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实习指导和学生考评等工作。依托各个行业协会设置“产学协同育人工作委员会”,广泛动员企业积极参与高校教学活动,组织行业内专家和高校专业教师共同制定岗位需求人才标准、职业准入资格等,为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提供框架指导。

4 结语

通过企业调研分析可看出,制约校企深度合作的因素主要有企业内生动力不足、学生态度消极、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岗位角色互换制约参与深度、忽略风险防控能力建设等。解决上述不利因素需要政府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着手,拓展校企合作基础、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猜你喜欢

校企办学企业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企业
企业
企业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