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中的应用研究

2021-03-24樊依玲闫远芳杨顺达

记者观察 2021年36期
关键词:防震减灾科普

文 樊依玲 闫远芳 杨顺达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党和政府越发重视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面对自然灾害,我国政府力求减少一切损失,将民众人身安全放在首位,真正做到了人民之事无小事,切实将民生、民意放在了首位。诸如地震一类的自然灾害往往无法预料,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往往会使国家财产及民众人身安全遭受巨大损失,因此,我国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对自然灾害的事前预防及事后赈灾措施,联动各界力量投入大量资源,以防后续出现更多的人力、物力损耗。

新媒体概述以及新媒体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新媒体相关概念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信息的传播渠道已由原来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逐步转移至各类网络信息平台,为信息的传播拓宽了一定渠道,其运用各类手段传播新闻信息,并与时俱进建立网络平台,联动各界平台及社会力量,打造特色化的新兴服务平台,目前,民众已进入万物皆媒的时代,新媒体几乎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其中主要包括信息化报刊、终端媒体、互联网媒体等。新媒体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其概念较为广泛,是继传统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新兴的媒体形式。

新媒体特点

目前新媒体已经充分地融入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可以让用户针对事件进行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深入了解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构造合理的信息渠道,规避非官方媒体的错误舆论导向。

瞬时传播

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其传播速率较快,且吸引力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借助新媒体平台,人们可以摆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并进行交流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仅代表了新媒体传播迅速、传播路径丰富,同时也代表了用户对于某一领域或方面的个人诉求。

碎片化传播

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特征,便于受众自主对信息进行掌握及选择。在生活节奏愈发加快的当下,社会大众希望将时间充分利用,而新媒体由于自身实时传播的特点,使得所传播信息的长度及深度都变得碎片化,让用户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但正是由于新媒体传播碎片化的特点,相同的事件必定会出现不同角度的声音,事件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而用户会更加青睐于官方媒体所发布的信息,以此来查验碎片化信息中哪些是真实的,由于对于整件事情的发展过程认识不完全,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用户针对某些碎片化信息进行二次加工。目前的新媒体背景下,官方媒体承担起了筛选碎片化信息的职责,同时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创新。

信息形象化

随着VR、AR等技术的应用,新媒体技术开始试着去改变用户对于信息传播的心态。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知识与内容形象化,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虚拟现实的互动,更加直观、生动地进行信息传播,也可以尽可能地满足受众的多种需求。

双向传播

诞生在信息化时代的新媒体可以利用互联网发布信息,目前受众可从互联网获取信息,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评价信息,从而实现双向互动。例如AI技术的应用,让用户可以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中进行互通。移动智能设备以及直播平台也成为了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信息传播更加高效及多元化。

新媒体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突发性灾害,地震破坏力较强,其会对社会系统功能造成破坏。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青海玉树大地震等,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人身财产损失,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此前,民众对抗震避险知识了解较浅,面对灾害缺乏合理认知及防控知识,致使灾害来临时伤亡惨重。当前,随着科技的逐渐进步,地震相关科研工作已成为防震减灾工作的良好支撑,同时,民众对于地震的综合防御及防震减灾工作的需求越发迫切,我国各级政府也对防震减灾相关工作开展越发重视,逐步建立各类有效应对机制。

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对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可最大限度减少地震灾害导致的财力物力损耗,降低人员伤亡。因此,相关部门应大力宣传防震救灾相关理论知识及应对措施,开展民众自救、互救实践培训,并有效融合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利用其时效性及瞬时性,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利用相关渠道及平台,有效提升宣传质量及效果,加强民众对于防震减灾知识的理解,以切实提高我国民众抵御灾害的能力,使防震减灾理念贯彻至每一位民众的内心,助力我国防灾减灾体系的完善及优化。

新媒体效应制约与防控机制探究

信息获取需超越时空限制,利用数字化平台等渠道更加快捷、高效地获取信息。此前,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往往以单向且被动的模式传输于受众群体,往往传播形式及内容较为枯燥,受众难以接受。但新媒体时效性较强,具有双向互动的特点,其可依据受众需求及喜好制定相应宣传模式,从而有效弥补了传统宣传模式的延后性及单一性,增强了防震减灾知识的趣味性及互动性。再者,新媒体可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技术的有效结合,补充单一 表现形式,使传播方式更加立体、多元化。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兴产物,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虽具有高效便捷传播信息的优势,有效激发了受众兴趣,但由于网络信息海量的信息难辨真伪,且有滞后性的特征,可能会出现信息虚假、夸大宣传的现象。基于此,相关部门应深入防控网络知识传播,保证受众接收信息的真实安全。

新媒体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优势

具有较高的时效性

现如今迅猛发展的通信技术实现了移动信号的全面覆盖,据相关研究表明,全球拥有移动终端的人约有34亿,手机作为瞬时接收信息的终端,是新媒体时代最佳的信息传播媒介。新媒体较于传统媒体形式具有较高时效性,其基于互联网通信拓展,因此其信息传播方式更加高效快捷。新媒体作为视频传播最为高效的渠道,可利用影像形式传播防震减灾知识,摆脱传统文字、讲解或图片的单一枯燥形式,增加一定的趣味性及吸引力。同时,相关部门可通过终端设备传播地震相关前沿科研成果,也可通过新媒体公布灾情预警及实况,从而做到真正有效地结合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

信息浏览不受时空局限

互联网技术发展至今日,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民众碎片化时间已成为互联网界研究的关键任务,基于现代工作竞争较为激烈,我国民众生活节奏逐步加快,已逐步失去了浏览新闻及相关消息的空余时间。民众只能利用生活中诸如吃饭、午休等空闲碎片时间进行信息浏览。因此,相关人员应发挥新媒体传播信息简单化的优势,精简防震救灾相关知识,以抢占民众零碎时间。

具有一定的互动性

如上文所述,互联网传播具有双向传播的特点,受众可从互联网获取信息,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评价信息,从而实现双向互动。通过新媒体形式传播防震减灾知识,搭建适宜各年龄段及各社会阶层群众的学习交流互动平台,有效加强了公众的学习交流。其次,通过与公众的互动,相关人员可鼓励其为平台建设及完善出谋划策,并提出宝贵的建议及意见,如此一来,不但有效增加了平台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公众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快速提升了相应的服务效能,同时也间接推动了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发展。

丰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传播路径

伴随着微信、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软件的普及,新媒体背景下的信息传递开始具备形象化的特征。传统的防震减灾科普模式过于枯燥、单一,借助新媒体技术可以让文字、音频及图像进行融合,通过生动有趣、简单易懂的视听语言进行传播,使得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更加直观,从而吸引社会大众的眼球,提升其自身的防灾自救能力。这种形式丰富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也有效地消除了受众人群年龄的限制,最大程度地让更多人群所接收,强化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社会效益。

传播内容的创新

新媒体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行了创新思维独家策划,其深度整合聚焦前沿防震科技研究及防震减灾知识,对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现了精准传播;再者,在传播技术层面,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新媒体逐渐实现平台连接多终端化,通过移动终端连接一切;推进科普宣传高尖端化,以技术驱动创新用户体验,并实现线上线下场景的融合,从而建构防震减灾知识传播新生态。

新媒体开展防震宣传尚待解决的问题

信息科技的腾飞,加速了新媒体时代的进程,其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防震减灾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新媒体平台具有开放性特点,作为一个面向社会各界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不可避免会出现较多不切实际的虚假信息,其中以谣言影响最为严重。谣言在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给人民群众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甚至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并且由于部分消息传递存在滞后情况,致使无法有效发挥新媒体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时效功能。综上所述,目前新媒体开展防震宣传工作急需解决此类问题,只有优化完善防震减灾平台体系,才能真正发挥新媒体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中的作用。

地震科普宣传新媒体公众平台的建设应用

目前,作为新媒体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应用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新媒体宣传平台的建设如火如荼。当前,互联网用户的数量激增,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新媒体防震减灾宣传平台的建设带来诸多便利。微信宣传平台具有受众广、活跃用户多、功能齐全等诸多优势,若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与微信公众号平台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其受众较广的优势,切实拓宽宣传渠道,将有效促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健康发展。

加快科普场馆建造,强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质量

随着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创新普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也要跟随时代发展,从视觉过渡到听觉、感官等多个方面。基于传统传播媒介所建造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无论是在时间、空间、宣传效果等多个方面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限制。当下可以基于新媒体、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建设网络数字化科普场馆,或对传统科普场馆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将VR、AR、数字技术等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进行高度融合,从而为大众提供更加高效、直观的防震减灾知识及高仿真地震科普体验。数字网络化科普宣传场馆可以借助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点,让用户可以通过智能设备、电脑登录进行线上浏览,通过沉浸式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激发用户的探索及体验欲望。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拓展到各种科技场馆、青少年宫、教培基地等,构成极具本地特色的现代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场馆体系。同时在公园、商业区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置电子大屏、地震动感体验设施等,强化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引导大众对防震减灾知识进行深度学习,推动防震减灾科普服务能力及质量的提升。

加大人才团队的关注力度,落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基础

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不仅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挑战。有关部门必须优化并扩充当前的人才团队,通过招聘或培养新媒体技术运营人员、日常管理人员等,完善团队架构,从而确保可以与其他场馆与新媒体模式进行互动,同时也可以确保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持续性。日常管理岗位职责包括了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运营更新、日常信息推送及网友留言交流等,从而确保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合理融合、有效互动。构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专业团队,必须从基础出发,国家需要加大防震减灾教育力度、扩大防震减灾教育意识的普及范围、设立相关专业课程,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设计、传播、科普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人才。针对当前正从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工作人员,可以指定合理科学的轮班式培训机制,从而提升当前人才团队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逐渐构建出一支涵盖科普、媒体、艺术、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团队。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新媒体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中的重要性、优势以及新媒体在宣传工作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希望提升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效力,有效动员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力求最大程度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同时,通过新媒体宣传平台,提高防震减灾知识的传播能力,帮助提升人民防震减灾的意识和技能,从而依靠信息化新媒体的便利,普及防震减灾的基本常识。

猜你喜欢

防震减灾科普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湖南认定24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防灾减灾(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及问题分析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一种具有防震垫的内藏式汽车牌照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