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无人经济”商业模式研究
2021-03-24李琳
李琳
摘要:“无人经济”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除了零售业和服务业,制造业甚至是科学研究领域都有其身影,“无人经济”商业模式的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多样。文章通过 SWOT 分析,发掘“无人经济”模式的优势和机会,分析其劣势和威胁,探索“无人经济”的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字:无人经济、商业模式、SWOT 分析
自 1937 年可口可乐公司在美国的加油站和路边推出了投币式的自动售货机开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支付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商业形态步入无人化,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无人经济逐渐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无人经济,是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下,人工智能与射频识别、物联网等传感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可以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效率的新型经济模式。国家“十三五”规划报告中指出:无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驱,是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体现,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决定了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 的内容之一。
一、“无人经济”商业模式的应用场景
在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无人经济融入了更多行业。目前“无人经济”商业模式主要涉及无人制造和无人服务两大领域:如无人制造领域的无人工厂;无人服务领域的无人零售、无人驾驶等。
(一)无人工厂
无人工厂,是指从采购材料到投入生产再到最后出厂销售,全部通过各种机器相互配合完成,实现无人化的全自动生产。2020 年 12 月,老板厨房电器投入 5 亿元人民币,占地 5万平方米的厨电行业首个无人工厂——“智慧未来工厂”正式投入使用。通过 1 个数据中心+N 个协作平台,可实现实时线上、线下接收订单,并可基于客户的需求动态调整产品设计、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和物流配送方案。据老板电器预计,“智慧未来工厂”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将使企业生产效率提升 45%,产品研制周期缩短 48%,生产成本降低 21%,运营成本下降 15%。
(二)无人零售
无人零售,是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无导购员和收银员值守的零售服务模式。车站、学校和写字楼等场所随处可见的自动售货机,是最早也是最为普遍的无人零售形式。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5 年中国无人经济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7年国内的无人零售(含自动售货机)市场规模已接近 218 亿元,预计在 2020 年将突破 650亿,三年复合增长率为 44.4%。2017 年自动售货机整体市场规模约 188 亿,2020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450 亿,复合增长率达到 37.1%。
2017 年是无人零售蓬勃发展的一年,7 月 8 日马云携淘宝在杭州的第一间无人超市正式开业,8 月 8 日由深圳老牌零售商天虹股份和远望谷共同打造的无人便利店“Well GO”在深圳营业,无人零售逐渐由较为单一自动售货机转向更加综合的无人超市。
(三)无人物流
无人物流,是指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从仓储、运输到配送等各个环节全程无人化的物流模式。无人物流主要涉及无人机和智能快递柜两方面。无人机在物流领域应用较为广泛,如无人机快递服务、无人机送餐服务,甚至是无人机医药配送等。2010 年中国邮政设立了第一台智能包裹投递终端,解决了快递行业最后一百米配送的难题。2018年颁布的国务院一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意见》鼓励将推广智能快递柜纳入便民服务、民生工程等项目,明确了智能快递柜的公共属性。
(四)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是指依托环境感知、规划决策、自动控制、现代传感和信息融合等技术的智能驾驶控制器,实现汽车驾驶的无人化。无人驾驶汽车正在从技术研发阶段步入到与特定应用场景结合的大规模实验和试用阶段。2020 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智能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到 2025 年,我國将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规模化生产,及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的市场化应用。
(五)无人银行
无人银行,是在传统银行网点的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人脸识别、VR 等技术为客户提供无人工的银行服务。2018 年 4 月 11 日,中国建设银行于上海正式成立全国首家无人银行。2017 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要“促进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融合与创新”,金融行业是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的核心产业,科技创新将成为银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除此之外,还有无人仓储、无人酒店、无人餐厅、无人书店、无人 KTV、无人健身房、无人环卫等等“无人经济”的商业场景,可见“无人经济”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无人经济”商业模式的 SWOT 分析
(一)“无人经济”商业模式的优势
1、节约劳动力成本
“无人经济”商业模式最大的优势莫过于劳动力成本的节约。近几年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供求关系正从供给大于需求,转变为结构性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传统的零售业和服务业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成本是其主要成本支出,其大幅上升导致利润空间缩小、经营压力增大。
“无人经济”商业模式下,主要依靠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人脸识别等信息技术,实现去人工化运营。如阿里巴巴旗下的无人酒店“FlyZoo Hotel”,住客只需在大堂自助刷脸或通过手机上凭电子身份证办理入住,基于覆盖酒店内全场景的住客身份识别,实现从入住到退房的无人化体验,酒店可以节约前台和大堂工作人员的人工成本。
2、提升工作效率
“无人经济”商业模式下,为顾客服务的不是人而是机器。与人相比,机器无需休息可以 24×7 不间断的工作,而且不受外部环境和情绪的影响,从而可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如智能快递柜的出现有效解决了如:快递员送货到指定地点后,因无法与收件人取得联系而再次配送导致成本增加;安保较严的单位或住宅,不允许快递员进出而降低快递配送效率;收件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因集中配送导致的配送缓慢等问题。相比较人工投递,极大地提升了配送效率。
(二)“無人经济”商业模式的劣势
1、无法覆盖部分老年人和中小学生的消费
要享受“无人经济”带来的便利,很多情况下需要依靠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技术。202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 0-14 岁人口为 25 338 万人,占总人口数的 17.95%;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6 402 万人,占总人口数的 18.70%。但是,很多该年龄段的中小学生或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或即使有智能手机但是并未开通移动支付功能或未进行身份认证。
2、尚有安全隐患
“无人经济”商业模式可能为消费者带来诸如财产安全、信息安全等安全隐患。如消费者在使用自动售货机或自助提款机时,可能由于机器故障而发生吞币事故,造成消费者的财物损失;消费者通过人脸识别技术享受无人经济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承担着个人信息泄露遭盗刷的风险;“无人驾驶”一直存在关于事故责任如何进行法律界定的争议,因其法律层面是非“人”,不能成为承担侵权责任的主体。
(三)“无人经济”商业模式的机会
1、资本的大量注入
“无人经济”商业模式,降低对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需求,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为传统的零售及服务行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由顺丰、中通、申通、韵达和普洛斯联合成立的丰巢科技,自2015年经过三轮融资累计获取近51亿人民币的资金。2018 年以来,无人货架迅速成为新零售领域的风口,现有 50 多家企业参与,行业融资高达20 亿人民币。我国现有的 138 家无人值守零售企业中有 57 家已获得超 48 亿人民币的融资。
2、高新技术带来新的消费体验
“无人经济”商业模式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互联网、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支持。与此同时,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也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在未来酒店,住客登记入住后电梯启动等候系统并自动识别住客身份,住客无需等待和选择即可直接到达房间所在楼层。在房间门口,摄像头自动识别住客身份后开启房门。进入房间后,无须插卡灯光自动进入欢迎模式,空调和电视也自动开启。在入住期间,住客点餐或其他消费都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自动记录到客人的消费清单上。退房时,住客只需通过手机操作结账即可随时离店。
(四)“无人经济”商业模式的威胁
1、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
“无人经济”商业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受到资本和消费者的大力推崇,但也正是由于其发展迅猛,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制度无法及时跟上。存在经营者的义务、消费者的权利、监管责任部门及权限不清的问题,若消费者与商家和监管机构沟通不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最终可能会阻碍无人经济的发展。
2、增加社会就业压力
“无人经济”商业模式下,用机器来代替人,在节约企业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某些就业机会。普华永道 2018 年 7 月发布的报告《英国经济展望》指出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可以取代人类从事的许多工作,在未来 20 年将有约 26%现有的工作岗位会因此而消失。许多学者担心“无人经济”商业模式的广泛应用,会导致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减少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压力。
三、结束语
“无人经济”这种新兴的商业模式是消费多元化和科技发展的产物,要想继续蓬勃发展还需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有效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大科研投入,提升消费者体验感的同时还要加强信息安全和人身安全的防护;增设更多的科研、售后服务等工作岗位,减少与社会就业问题之间的冲突。
参考文献:
[1]朱宗乾,李军,耿海鹏.我国现阶段无人经济可持续性问题分析及对策[J].未来与发展.2019(12):43-49.
[2]牛禄青.无人经济瞭重构人类的生产与消费[J].新经济导刊.2018(05):14-19.
[3]窦文悦,胡平,魏平,郑南宁.无人驾驶安全风险的识别与度量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1(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