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发病因子与侵染规律调查研究
2021-03-23程晶
程 晶
青海省湟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海 湟中 811600)
引言
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reiliana(kiihn)Clint.Var.zeae)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当前玉米丝黑穗病发生越来越频繁,对我国春玉米区的危害越来越重。本文主要从土壤接菌、种植密度、播种深度及施肥量(氮肥)等因子,研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因子及侵染规律。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自交系PH6WC。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是不同接种浓度、种植密度、播种深度、氮肥施用量(尿素),16个小区(含对照),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9m2(3m×3m),每区8行,行长3m,人工点播,每穴2粒种子。另设4个小区,播种时按1%的菌土盖种,出苗后调查病害侵染规律。
1.2.2 试验方法
1.2.2.1病原处理及菌土配置
室内将提前从典型病株上采下来的病瘿风干后装布袋内通风处越冬,使用前将病瘿上的菌粉抖落,用筛子筛出冬孢子。试验用示范园采来的土壤风干后,经2mm×2mm筛子筛出后,105℃烘箱内灭菌4-6h备用[1]。
分别按1%(CK)、2%、3%、4%、5%、6%、10%的比例配制,配成将菌土混拌均匀后,密封保存备用[2]。
1.2.2.2 田间种植及管理
2014年4月27日在张掖市德光种子公司试验田种植。选用籽粒饱满、大小一致的玉米自交系种子,先用蒸馏水冲洗3次后用1%的次氯酸钠消毒(NaClO)20min,再用蒸馏水清洗5次[1]。人工点播,每穴2粒种子,除了不同接种浓度这一处理按所设计的各浓度梯度菌土盖种以外,种植密度、播种深度、氮肥施用量都用1%的菌土盖种,每穴约盖2g,厚度约1cm且压实,其上再盖适量湿润田土。
种植密度按所设密度梯度种植,不同接种浓度、播种深度、氮肥(尿素)施用量处理采用82500株/hm2的播种密度。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结合灌水分别按所设施肥梯度900kg/hm2(CK)、1350kg/hm2、1800kg/hm2、2250kg/hm2施肥[3],分3次施入,每次施设计量的1/3,其他管理措施均一致。
1.3 田间系统调查统计
玉米出苗后,采用Z字形取样方法,每个点取10株,每隔7d调查一次发病情况,成株期调查病株数,统计发病率。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侵染规律调查
玉米丝黑穗病菌属系统侵染,是土传病害。对玉米幼根和幼芽都能侵染,其中以胚芽侵染为主,分生区为有效侵染点[4]。图1表明:侵染高峰是播种之后一周之内(种子萌芽到出苗期),而播后两周到三周(三叶期到七叶期左右)都能侵染,一直到四周以后(九叶期)基本不再侵染。伴随玉米生长过程,苗期一些植株叶片会出现褪绿斑点,进入开花期后,在雄穗或雌穗上显症,出现充满孢子堆的病瘿。
图1 病害侵染规律
2.2 不同接菌浓度与发病率的关系
结果(图2)表明:不同的浓度梯度下,与对照(1%)相比, 2%-6%的浓度之间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当浓度从6%增加到10%时,发病率增加1.12%。由此可见,土壤带菌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菌土浓度发病率则无明显变化。
图2 接菌浓度与发病率关系
2.3 种植密度与发病率的关系
结果(图3)表明:在相同的接种浓度(1%)下,与对照(82500株/hm2)相比,发病率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在105000株/hm2的密度下发病率达到最高为24.17%。
图3 种植密度与发病率关系
2.4 播种深度与发病率的关系
结果(图4)表明:在同样的接种浓度下(1%),与对照相比(2cm),播深为6cm时发病率最高,为11.11%;随着播种深度按1cm的梯度增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图4 播种深度与发病率关系
2.5 施氮肥量与发病率的关系
结果(图5)表明:在相同的接种浓度下(1%),与对照(900kg/hm2)相比,发病率随施氮肥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尤其是施肥量为2250kg/hm2时,发病率高达12.78%。
图5 施氮肥量(尿素)与发病率
3 结论
玉米丝黑穗病发程度与土壤中病原菌的含量成近似正相关的趋势,河西走廊制种玉米多年大面积连片种植,是玉米丝黑穗病发病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可能是因为种植密度过大,会造成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好,个体发育较弱,对病害的抵抗能力差,病菌易侵染。发病率与播种深度呈正相关,原因可能是播种太深种子出苗慢,增加了病菌侵染机率,2cm(对照)播深发病率最低,但生产上多采用3-4cm播深,以免倒春寒发生冻害。发病率与氮肥施用量呈正相关,可能是氮肥施用太多造成植株贪青晚熟,抗病性差。可见,栽培管理过程中通过轮作倒茬、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适宜的播种密度和播种深度、合理的氮肥使用量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有效措施。综上所述:土壤带菌量、种植密度、播种深度、氮肥用量是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