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化瘀法在冠心病心绞痛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
2021-03-23赵洪斌
赵洪斌
(哈尔滨北城医院中医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9)
冠心病心绞痛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Angina Pectoris,CHD-AP)是心内科常见病,发作时呈压榨性疼痛、窒息等症状,随着疾病进展,可发展为心肌梗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 药物是当前西医治疗CHD-AP 的主要手段,如β-受体阻滞剂、硝酸盐制剂等,在缓解疼痛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远期疗效欠佳。 他汀类药物可有效调节血脂代谢,从而缓解冠状动脉硬化,疗效确切,但此类药物易损害肝脏及引起肌肉溶解,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2]。近年来,随着中医学对CHD-AP 研究的加深,中医药被广泛应用于CHD-AP 的治疗中。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CHD-AP 为本虚标实之证, 发病之根本为正气亏虚,血瘀则为发病之标,故治疗应施以益气化瘀之法。鉴于此, 该研究探讨在CHD-AP 患者中应用益气化瘀法治疗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86 例CHD-AP 患者。 纳入标准:西医符合《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3]中的诊断标准:伴左前胸或胸骨后疼痛,一般可持续数分钟,常在饱餐后、负荷增加时诱发,含服硝酸甘油或休息时可缓解;中医符合《中医内科学》[4]中气虚血瘀型的诊断标准:胸闷疼痛,痛有定处,日久不愈,劳累、暴怒后加重,心悸气短,舌质黯淡,脉虚细涩;年龄40~70 岁;语言、认知功能正常;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2 级以上高血压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对该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者;重度心律失常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3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18 例;年龄43~68 岁,平均年龄(52.13±4.10)岁;心功能分级:Ⅰ级12 例,Ⅱ级16 例,Ⅲ级15 例;病程1~12 年,平均病程(6.58±1.22)年。观察组男27 例,女16例;年龄41~70 岁,平均年龄(52.25±4.09)岁;心功能分级:Ⅰ级13 例,Ⅱ级17 例,Ⅲ级13 例;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72±1.1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片(沧州得能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3022580)10 mg/次,3 次/d;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Bayer S.p.A,国药准字HJ20160684),100 mg/次,1 次/d;口服辛伐他汀 ( 苏州俞氏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5361),20 mg/次,1 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自拟益气化瘀通痹汤治疗。 方药组成:生黄芪40 g,丹参、葛根各30 g,荷叶、生山楂各20 g,菊花、羌活各7 g,桑寄生25 g,红花12 g,川芎9 g,水蛭6 g,降香5 g,三七粉(分冲)、全虫各3 g。 水煎取汁400 mL,200 mL/次,早晚温服,1 剂/d。
两组均连续治疗8 周。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心绞痛(angina pectoris,AP)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降低>80%,心电图正常或明显改善,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减轻为显效;AP 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降低50%~80%, 心电图显示缺血,ST 段回升幅度>0.15 mV,症状、体征有改善为有效;AP 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降低<50%, 心电图显示缺血,ST 段回升幅度≤0.15 mV,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血液流变学:采用全自动血流细胞分析仪于治疗前、治疗8 周后检测患者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
(3)心绞痛发作情况: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8 周后的AP 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
(4)血脂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于治疗前、治疗8 周后检测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高密度脂蛋 白 胆 固 醇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水平。
(5)不良反应:观察患者有无恶心、腹泻、头晕、乏力症状。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如血液流变学水平、血脂水平等以(±s)表示,用t 检验;计数资料如临床疗效等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35%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血液流变学进行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水平均较治疗前低, 且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水平 (1.35±0.17)%(4.37±0.58)mPa·s、(11.10±1.51)mPa·s、(58.24±12.42)mPa·s 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血浆黏度(mPa·s)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3)观察组(n=43)t 值P 值1.68±0.37 1.71±0.40 0.361 0.719 1.51±0.29a 1.35±0.17a 3.121 0.003全血高切黏度(mPa·s)治疗前 治疗后全血低切黏度(mPa·s)治疗前 治疗后5.54±0.92 5.61±0.89 0.359 0.721 4.84±0.70a 4.37±0.58a 3.390 0.001 13.78±1.52 13.94±1.57 0.480 0.632 12.05±1.47a 11.10±1.51a 2.956 0.004血小板聚集率(%)治疗前 治疗后73.42±13.95 72.98±14.13 0.145 0.885 66.21±15.03a 58.24±12.42a 2.681 0.009
2.3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AP 发作频率低于治疗前,发作持续时间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AP发作频率(2.21±0.55)次/周低于对照组,发作持续时间(3.28±0.80)min 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AP 发作频率(次/周)治疗前 治疗后AP 发作持续时间(min)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3)观察组(n=43)t 值P 值5.26±1.03 5.23±1.10 0.131 0.896 3.52±0.74a 2.21±0.55a 9.317 0.000 10.63±2.49 10.54±2.51 0.167 0.868 6.19±1.25a 3.28±0.80a 12.858 0.000
2.4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各项血脂水平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TG、TC、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HDL-C 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s),mmol/L]
表4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s),mmol/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TG治疗前 治疗后TC治疗前 治疗后LDL-C治疗前 治疗后HDL-C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3)观察组(n=43)t 值P 值2.51±0.45 2.57±0.41 0.646 0.520 2.14±0.38a 1.66±0.34a 6.173 0.000 5.89±1.32 5.93±1.29 0.142 0.887 4.35±1.03a 3.12±0.72a 6.418 0.000 4.22±1.05 4.19±1.02 0.134 0.893 3.45±0.81a 2.71±0.68a 4.588 0.000 1.30±0.47 1.33±.45 0.302 0.763 1.54±0.41a 1.82±0.45a 3.016 0.003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 论
中医学将CHD-AP 归属于“胸痹”“心痛”范畴,《金匮要略》中记载:“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5]”,指出该病发病根本原因为气虚,《医林改错》曰:“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必停留而瘀”,阐述气虚则气血运行无力,血虚则脉道不充,致血瘀阻滞,不通则痛,发为本病。CHD-AP 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治疗上要标本兼顾,应以益气化瘀为基本原则。
现代研究表明[6],CHD-AP 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血脂代谢紊乱。 对于中老年人群而言,机体血液粘稠,LDL-C 大量积累可携带TC、TG 进入动脉血管壁沉积,形成不稳定斑块,加之血小板大量聚集致血栓形成,引起心肌缺血,最终引发CHD-AP。而正常情况下,HDL-C 可将TC、TG 转运至肝脏进行分解,从而减少不稳定斑块沉积,缓解动脉粥样硬化。 该研究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比,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及HDL-C 水平较高,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心绞痛发作频率及TG、TC、LDL-C 水平均较低,发作持续时间较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CHD-AP 患者中应用益气化瘀法治疗效果确切, 利于减少AP 发作,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水平, 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该研究依据气虚血瘀这一病机,自拟益气化瘀通痹汤治疗CHD-AP,方中生黄芪补中益气,桑寄生补益肾气,葛根升举阳气,三药合之,益气以助血行,共为君药;全虫息风止痉、通络止痛,丹参通心包络、活血,红花活血祛瘀、通经,水蛭活血通络,川芎、降香行气活血止痛,三七活血化瘀止痛,上述药物共为臣药;荷叶散瘀止血,生山楂活血化瘀,菊花疏风清热,羌活祛湿活血、解表散寒,上述药物共为佐使之药。 全方配伍,共奏补中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7-8],水蛭可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葛根能够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同时能够稳定并清除冠脉内血栓;黄芪可减少血栓形成,扩张冠状动脉,保护心血管系统。 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结合益气化瘀通痹汤治疗CHD-AP, 可强化治疗效果,体现中医辨证治疗的优势,利于疾病恢复。
综上所述,应用益气化瘀法治疗CHD-AP 患者,有利于减少AP 发作, 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水平,效果确切,安全可靠,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