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拉美地区体育交流历史回顾与展望
2021-03-23郑晓莉李宇娴
郑晓莉 李宇娴 邹 占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绵阳 621010)
在中国与拉美地区(包括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合作关系中,文化领域的交流是中拉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相互理解与合作的根本和支撑,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和人民之间的友谊。体育作为人类共同创造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可跨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障碍,因其大众参与广、社会影响大而十分适合作为对外接触交流的手段。因此体育交流在诸多方面起着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21 世纪以来,中拉关系无论是在政治交往还是在经贸往来方面都发展迅速,甚至超过了双方的预期。2014 年习近平主席宣布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了中拉文化领域的广泛交流合作,推动了双方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等方面的更广泛更有效的合作。继2008年之后,中国政府在2016年11 月发布了第二份《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政策文件》,全面阐述新时期中国对拉美国家政策的新理念、新主张和新举措,这是中拉关系的顶层设计,中方致力于构建中拉关系“五位一体”的新格局。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彰显了中国同拉美国家加强合作的意愿,为强化中拉关系和中拉双方继续深入合作注入了新活力,同时为中拉体育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
从1958 年中拉开展民间体育交往以来,双方交流活动经历了60 余年的发展。中拉体育交流促进了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推进了中拉人文交流,推动了中拉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发展。
一、中国与拉美地区体育交流历程回顾
中拉体育交流以时代发展特征为依据,是中国对外关系总体状况的一个具体体现,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打破封锁与探索阶段(60 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采取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等手段打压中国。拉美地区由于地缘政治关系,一直被美国视作自家的“后院”与核心势力范围。1947 年,美国与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19 个拉美国家在里约热内卢签订《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又称《泛美联防公约》,该条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控制美洲国家和维持它在西半球霸主地位而签订的地区性政治和军事联盟条约。美国利用台湾问题,不承认或不完全承认中国的国际地位,所以在美国的影响下,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都未能与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国际斗争的形势十分严峻。于是台湾问题成为了中国恢复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合法地位的主要障碍,中国与拉美国家的体育合作关系面临艰苦卓绝的困境。
20 世纪60 年代,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一方面是帝国主义继续封锁和孤立中国;另一方面是自1955 年亚非万隆会议以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大批新兴国家独立,推动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出现。万隆会议后,中国对外关系出现了一个新局面,由于共同利益,中国与这些国家纷纷建交,与广大亚非拉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体育外事工作关注国际体育组织的政治功能,把重点转向打破国际体育组织的孤立和封锁,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体育关系。1960 年9 月2 日,古巴发表《哈瓦那宣言》,菲德尔.卡斯特罗宣布古巴同台湾当局断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1]。同年9 月13 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致电古巴体育工作者,支持“哈瓦那宣言”和欢迎中古两国建立外交关系[2]127。同年9 月28 日,两国签署“建交联合公报”,中国与古巴正式建交。古巴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拉美乃至西半球国家。1962 年10 月“加勒比海危机”期间,美国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中国政府两次发表声明谴责美国的侵略行径,全国大中城市举行了总共有500 万人参加的游行示威,声援古巴人民[3]。11 月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致信给古巴全国体育运动文娱委员会,坚决支持古巴的反美正义斗争。京沪体育界示威游行,声援古巴,支持古巴政府的五项正义主张,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4]149。中古两国人民的支持是相互的,从1960 年起,古巴便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接受了相当数量的中国留学生,帮助中国培养了许多年轻的西班牙语人才。综上所述,60 年代前期中,古关系获得了充分发展。
同时,中国的体育外事工作还利用参加和举办体育运动会的机会,打破外交封锁,创造条件加强同亚非拉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体育领域内同亚非拉独立国家展开体育交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1963 年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举办的“新兴力量运动会”(简称“新运会”)。在这届运动会上中国荣获66 项冠军,在举重和射箭比赛中打破世界记录。这次比赛代表了中国竞技体育的最高水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竞技体育领域所取得的最高成就[5]。在第一届新运会闭幕之后,1963 年11 月24-25 日,在雅加达运会总部举行了第一届新运会的代表会议,原有的筹委会再加上墨西哥和古巴,组成新运会执委会,会议通过了《新兴力量运动会宪章》[6]。第一届新运会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形象,赢得了亚非拉国家人民的认同与支持,在政治意义上,这远大于体育比赛本身。第一届新运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即通过体育对外交流的方式来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形象,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外交封锁。
20 世纪60 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与国际体育界交流的机会很少,但主要以中国和古巴两国体育交流为主的中拉体育交流频繁增多。另外,1963-1964 年,中国与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根廷、乌拉圭、巴西3 个国家开展了足球交流活动。1964 年10 月,墨西哥体联主席兼奥委会主席何塞·赫苏斯·克拉克率墨西哥体育领导人代表团访问北京、广州,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北京工人体育馆接见了该代表团[7]362(表1)。这一时期,中国与拉美国家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体育的独特作用,在“反限制”斗争中取得了积极成果。
表1 建国—20 世纪60 年代末中拉体育交流大事记列表
1966 年,中国体育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从1966 年底到1971 年春,中国对外体育交往都被取消和停止,与拉美国家在内的体育交流也完全断绝。这一时期中拉体育交流的特征是经历了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单向交流到双向互访,由纯民间带动到官方互动的发展过程。
(二)建交与恢复关系阶段(20 世纪70 年代)
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中国出现了“内忧”“外患”的困境。除古巴和智利外,中国与大多数拉美国家尚未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1971 年是中国体育外交工作的转折点。“乒乓外交”推动了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而中美关系缓和为中国同拉美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提供了契机。1971 年10 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对外交往获得重大突破并得到全面发展,先后与70 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拉美国家自身也在发生深刻变化。1969 年5 月,21 个拉美国家通过的《拉美协调一致宪章》(即《比尼亚德尔马文件》),要求以拉美的观点、方式、特点和力量来解决拉美自己的问题[8]。以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为代表的拉美国家,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发展和外交的自主性显著增强。在外交上,开始逐步摆脱美国的控制,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理念,甚至一些拉美国家的领导人接触并认同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立场,在对外交往中力求多元化色彩[9]405。20 世纪70 年代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拉美国家达到12 个(表2)。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正常化,外交上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这一时期,中国与友好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交往也逐渐增多。1973 年11 月,第一届“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在北京隆重开幕,共有来自亚非拉58 个国家和地区的乒乓球运动员参加。“乒乓外交”也同时开启了中国体育其他项目与外界的联系。
表2 中国与拉美国家建交时间列表
随着中国与拉美国家外交关系的逐渐建立,体育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活跃。1975-1979 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先后12 次出访8 个拉美国家,国家体育代表团出访和来访最多的国家是墨西哥,一共3次出访、2 次来访(表3)。即便是当时未建立外交关系的厄瓜多尔和巴拿马,中国也派出体育代表团进行友好访问,为两国的体育交流和后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表3 20 世纪70 年代中拉国家体育代表团互访情况列表
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拉关系以民间交往为主,70 年代以后,则呈现出一个官民并举的新局面。这一期间中国与美洲其它国家也相继开始了体育的交往活动,并且随着中国与拉美国家外交关系的逐步建立、“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国家体育工作重点转移而出现积极的新局面。
(三)全面发展阶段(1980—1992 年)
1978 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对外交政策做了重大调整,实行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全方位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外交关系,有力地推动了中拉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在80 年代,中拉之间迎来第二次建交高潮,中国与6 个拉美国家建交(表2)。到80 年代末,中国共与17 个拉美国家(不包括3 个中止外交关系的国家)建交,压缩了台湾当局在拉美的“外交空间”[10]。1979 年10 月,国际奥委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随后,一些国际体育组织纷纷开始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从此打开了中国参加国际体育活动的新局面。
1980-1992 年,共有9 个拉美地区国家体育代表团12 次来华访问,其中厄瓜多尔体育代表团先后3 次访华。这是20 世纪70 年代中国体育代表团12 次出访8 个拉美国家后,中拉双方体育代表团互访活动的延续。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中国体育代表团仅两次出访拉美地区,出访国是古巴(表4)。
表4 1980—1992 年中拉国家体育代表团互访情况列表
这一时期,中拉体育交流的特征是更加有组织、有计划、多元化和多方位。除了国家体育代表团互访、国家队互访和参加双方的邀请赛外,中拉双方还开展了政府间体育交流协议、省队出访、俱乐部球队和大学球队来访等体育交流活动,交流内容丰富,交流层次多样。1990 年5 月,中国和乌拉圭两国政府签署体育合作协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第一份政府间的体育交流协议,为中乌两国和中拉之间体育交流的制度化起到了示范与推动作用。1992 年4 月,广东健力宝集团公司与中国足协签订协议,组建中国健力宝青年队赴巴西留学,开创了中国青少年足球队整建制长期“留洋”的先河,同时也为中国民营企业投资竞技体育作了积极的改革尝试。
20 世纪90 年代初,美苏两极对抗的世界冷战格局以苏联解体而宣告结束,世界政治环境急剧改变,经济向着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为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中拉体育交流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四)改革拓展新阶段(1993 年以来)
1992 年10 月,党的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育工作积极适应这一重大变革,开展深化改革。中国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逐步从由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体制的发展模式过渡到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管理模式[11]。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外交政策“要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充分发挥中国在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作用”“要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这一对外政策,成为当时做好体育对外交流工作的根本指南[12]。中国体育对外交往也呈现出快速变化的局面,中拉体育交流也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1.体育代表团互访
1993-2018 年,中拉双方国家体育代表团互访达到60 次,拉美地区国家体育代表团来华访问29次,中国体育代表团访问拉美国家31 次,其中来访最多的国家是古巴和巴西,来访都达到5 次;中国国家体育代表团分别6 次访问墨西哥,5 次访问巴西,4 次出访古巴。
受体育体制改革的影响,改革前的中国国家队频繁出访的活动成为历史,中国国家队对拉美地区的出访活动从1992 年起全面停止。迄今为止,为了国家外交工作需要,2005 年中国武术队出访古巴;2011 年3 月26 日,为执行中国政府援助哥斯达黎加体育场启用仪式任务,中国组建男足国家队(选拔组队)出访,并与哥斯达黎加国家队在新体育场开展友谊赛。1993-1999 年,中国没有派出国家队参加拉美地区的各类邀请赛,而古巴、巴西等国家则派遣篮球、排球等队伍参加中国举办的各类邀请赛。从2000 年开始,中国逐渐恢复跳水、乒乓球、游泳等传统优势项目国家队参加拉美地区邀请赛。从2014 年开始,中拉之间互相派队参加邀请赛以足球和排球项目为主[13]。
2.中拉政府间体育交流合作协议
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对拉美的公共外交除了延续邀请文艺、科技、卫生、教育体育等领域代表团的互访外,主要还体现在双方签署大量的文化交流合作协定。体育方面,中国在1995 年国家体委制定的“奥运争光计划”的推动下,开始与近100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体育机构或奥委会签署了双边体育合作协议或合作备忘录,与国际体育组织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交流的层次不断提高[14]。1996-2018 年,中国与拉美11 个国家签署了23 项体育合作协议,与9 个国家签署了10 份体育合作谅解备忘录,其中与乌拉圭和阿根廷签署足球专项体育合作谅解备忘录,与牙买加签署田径专项体育合作协议(表5)。
表5 1993-2018 年中拉政府间体育交流合作协议与备忘录签署情况
这一时期,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为中国体育的发展和对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拉关系和体育交流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伴随着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根本变革,体育处于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和法制化变革进程中。中拉体育交流整体情况反映中国在拉美国家间双边体育关系处理中进入了越来越理性的阶段,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时代发展特征一致。
二、中拉体育交流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拉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带一路”建设也正全面延伸至拉美,中拉之间有着广泛而良好的发展前景。当前中拉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深,整体合作取得历史性突破,中拉关系已经进入全方位发展的新时代。中国体育对外工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着更加重要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一)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引领中拉体育交流的工作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着眼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推进一系列重大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形成并确立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内涵丰富,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拉美的作用不可或缺。2014 年7 月,习近平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时提出,中拉要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拉美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集中地区,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伙伴。体育交流是中拉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助力中拉关系蓬勃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价值和作用,体育元素已经成为习近平展现外交风采的“新常态”。要坚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引领新时期中拉体育交流的工作实践,维系好中拉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纽带。
(二)深化中拉体育交流,构筑“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新支柱
“一带一路”已成为世界广受欢迎的公共产品。截至2020 年底,中国已经与19 个拉美国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拉美地区将从“一带一路”的自然延伸升级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社会根基,体育交流是增进民心相通的最好方式。体育交流活动可跨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其群众参与广、社会影响大而作为对外接触交流的手段,并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能发挥其他外交方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并作为传统外交的有益补充。体育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公共外交时代,体育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体育交流搭起民心相通之桥。深化中拉体育交流将进一步拉近国家间距离,并在中拉关系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三)全面深化中拉体育交流合作,大力推进体育强国建设
2019 年,国务院发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加强体育对外交流放在了五大战略任务上,并制定了实施共建“一带一路”体育发展行动计划,积极搭建各类体育交流平台,鼓励丰富多样的民间体育交流,旨在加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体育交流合作,构建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在中拉人文交流机制框架内,要进一步深化中拉体育合作交流。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中拉竞技体育领域的合作。在双方优势项目方面互派教练员、运动员到对方训练、交流与合作。通过“互学互鉴、资源共享”等方式不断提升双方竞技体育水平。二是要促进中拉群众体育领域的合作。把拉美地区的桑巴舞、马球等传统项目推广给中国民众,把中国的武术、太极、龙舟等传统项目进一步推广给拉美民众。三是要促进中拉体育文化领域的交流。“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时尚的文化产业,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指引方向和提供前进的动力。深化中拉体育交流应以中拉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为载体,借助大众传媒打造微电影、微视频,举办体育节、民族体育博览会等,开展中拉体育文化交流活动。
(四)加强对中南美洲地区体育援助,服务国家外交大局
在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和中南美洲地区的关系是中拉整体合作的现实需要。中南美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该地区是中国外交的薄弱环节。目前,9 个尚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拉美国家中,中国已与危地马拉开展了国家体育代表团访问交流活动。20 世纪60-70 年代,中国对拉美的体育援助以寻求建立外交关系的政治利益为主,正是对外援助推动了中拉建交高潮的到来,促进了中国外交局面的改善。尽管拉美不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地区,援助却一直是中国对拉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援建拉美地区体育设施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中美洲和环加勒比海国家,中国在该地区开展体育援助有助于通过体育交流来稳固和推进双边的政治与经贸关系,进一步完善外交布局。
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拉体育交流变革与发展基本史料的系统梳理,可以看出,中拉之间体育交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育交流有利于发展和推进中国与拉美地区之间的关系,对拉体育援助进一步促进了外交局面的改善,深化中拉体育交流有利于构筑“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新支柱。中国改革开放40 年的成果,使其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日益明显,扩大了中国发展的辐射范围,这对于自独立以来曾经走过发展弯路的广大拉美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拉美国家积极响应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拉关系已经进入到双边合作与整体合作并行发展的新阶段。过去几年来,中国在国际多边政治舞台上的角色愈加重要,中国的发展带动了拉美的发展,对拉美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加,双方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为中拉双方体育交流的深入与拓展创造了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