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豫北五老一直在努力
——河南省新乡市五老筑梦美丽乡村建设
2021-03-23
2月 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 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 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在这场历时 8年的脱贫攻坚战中,关工人从未缺席。
本期《农村新貌》栏目,您将看到河南省新乡市关工委对“十百千万”五老关爱工程的落地之举。新乡市五老张庆连、王桂凤、尚广强3 人在党委、政府和关工委的指导下,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用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他们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前,本刊记者赴河南省新乡市关工委采访。当地五老向记者讲述了关工委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乡村振兴的感人故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河南省新乡市关工委坚持开展“讲政治、育新人、学科学、奔小康”活动,不仅为全市广大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懂科技、会经营的青年农民,而且带动了更多的农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不久前,在中原文化浓郁的豫北大地,年过八旬的河南省新乡市关工委名誉主任王玉堂、执行主任朱性福、常务副主任郭秀华一行陪同本刊记者一起走进田间地头,听到了一段段当地五老助力乡村振兴的感人故事。
张庆连:我以我心报党恩
在新乡市获嘉县太山乡小庄村的一个农家庭院里,翠柏盆景、银杏、葡萄等植物长势郁郁葱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出自老专家张庆连之手。他把小院取名“生态家园”,自建成后,先后接待过数万名大中小学生来此参观学习。“这是‘四季迎春’,只要栽培得法,四季都充满春意……”见有记者到来,老人兴致勃勃地介绍起院子里的植物。
张庆连今年76 岁,曾任县林业局局长,2006年,从县政协退休后担任了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想尽办法让贫困户增收,被他们亲切地称为“随叫随到的高级技术顾问”。张庆连说早年间自己被党和人民破格推荐免费上大学。走进大学校门时,他在心里就许下承诺: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决心做到进学校不忘农村,当学生不忘农民,拿笔头不忘锄头。人退休了,却没有忘记这一承诺,他把所学专业和脱贫攻坚联系在一起,义务为贫困乡村规划设计美丽庭院、村镇绿化区和休闲观光园等150 多处。他帮扶青年农民创办了15 个扶贫科技示范基地,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为把扶贫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向深入,每年张庆连都帮他们总结经验、制定措施。如太山镇鑫桥薯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原来是一个手工加工红薯、粉条的小作坊,现已发展为集红薯育苗、种植、储藏、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现代化加工企业,是新乡市农民示范社。
张庆连自费购买笔记本电脑、投影仪,深入贫困村的田间地头,图文并茂地教农民学技术,解决生产问题。他还学会运用“互联网+农技”推广模式,初步实现了“云上地下”传科技、帮致富。从2012年开始,为扶贫基地和科技户建立了热线电话、微信群,每月底定期将下个月各种果树的管理技术要点无偿发到科技户、贫困户的手机上,让贫困户农民易学、易懂、易用。史庄镇东张巨村葡萄种植户刘长征,给张庆连发来一张图片,“请问这是什么虫?”“这是蚧壳虫,用扑杀磷药2—3 次即可治愈。”刘长征当天用药防治,葡萄树半月后全部治愈。秋季收获后,每亩收入1.2 万元,比去年增收了三成。
作为党多年培养的一名林业工作者,张庆连说,“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无论是在领导岗位,还是在田间,我没有懈怠的理由,因为我是党的人,党养育了我,我始终要以我心报党恩”。为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张庆连将参加工作50 多年来的工作经历、科研成果编写成书,共8 本250 万字,自费印刷后无偿奉献给需要的读者。“将自己一生所学服务于广大农民朋友,帮助贫困户致富奔小康,才是最快乐、最有价值的退休生活。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他说。2019年,张庆连被中组部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20年1月,荣登中央文明办发布的“中国好人榜”。
王桂凤:立志让农民端稳端牢饭碗
新乡市新乡县的五老王桂凤,是河南丰源种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来从事水稻育种和推广工作,努力探索水稻高产富民之路,由一名农家女成长为一名高级农艺师。
在王桂凤的带领下,公司创建“妇女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平台,以产业发展助脱贫。获嘉县亢村镇夹河村科技带头人杜喜芳,结对帮扶本村低保户董金梅。董金梅不幸丧偶,一人靠种地拉扯着在读大学、高中的3 个孩子,公司为她家免费提供种子,高价回收她家生产的合格种子,使她们增收。平台免费为建档立卡的新乡县翟坡镇杨任旺村的贫困户李爱琴供应小麦、水稻种子,并适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因李爱琴患有心脏病,王桂凤把她家的责任田流转到公司,减轻她的精神和经济压力。几年来,公司对周边839 户低保户以免费或成本价的方式供应水稻原种4.5 万斤,种植面积7000 余亩,增收稻谷60 多万斤,群众增收达100 万元。王桂凤采取微信服务咨询、播放科教片、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向农村青年传授先进农业实用技术,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开封市顺河区土柏岗村返乡农民工苏国民,从2006年开始向王桂凤学习水稻育种,历经十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了水稻新品种—汴稻1 号,并于2016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填补了开封市有史以来没有自育水稻品种的空白。王桂凤把公司创建的科技创新园作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每年前来实习的学生达500 余人次。她将几十年积累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他们,还向学生大力开展各种特色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长。
多年来,结合自身优势,王桂凤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为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助力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被评为省、市、县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尚广强:不能让乡亲们再过苦日子
河南宏达木业集团党委书记、关工委主任尚广强,在企业成立了扶贫小组,累计使周边近4 万多户贫困户受益,为贫困事业累计投入4000 多万元,使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达15 亿元。
1956年,尚广强出生在新乡市平原示范区韩董庄镇荒庄村。12 岁,他辍学回家务农。1978年,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穷得连一口棺材钱都拿不出来,是乡亲们帮他料理了父亲的后事。尚广强暗自发誓,一定要回报乡亲们。1994年,在外拼搏多年后,他返乡创办了原阳县宏达胶合板厂。面对遭遇困境的人,尚广强总是慷慨解囊。逢年过节,村里的孤寡老人都会收到他送去的大米、蔬菜等生活物品。谁家孩子上不起学了,他都会把钱送到家长手中,并对他们说,“再穷,都不能让孩子辍学,有困难找我”。村民朱克琛的父母年迈多病,妻子患了肠癌。尚广强为他送去了善款,对朱克琛说,“只要能把病治好,花多少钱都值得”。尚广强安排他们一家5 口进厂务工。几年后,朱克琛家还清了债务,实现了脱贫致富。他的女儿朱小霞从一名普通职工逐步成长为集团的高级干部,担任了总经理助理。
进入新时代以来,尚广强主动承担了周边11个乡镇254 个行政村2100 户10300 多人的脱贫任务,安排60 个公益性岗位和40 名残疾人就业。他投资700 多万元为荒庄村修建了道路、学校、幼儿园、村委办公楼、老年活动中心等,安置村里200 多贫困户就业,使全村2014年整体脱贫。由于在扶贫工作上的突出表现,尚广强荣获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返乡创业带头人等多项荣誉称号,还入选“中国好人榜”。他说,“让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真正脱贫是我的梦想,我没有理由停下前进的步伐”。
记者手记
采访当日,天刚微微亮。88 岁的新乡市关工委名誉主任王玉堂,得知我们来基层采访的消息后,不顾年迈的身体在执行主任朱性福、常务副主任郭秀华的陪同下,历时9 小时和我们一同完成了新乡市获嘉县、新乡县、平原示范区3 个基层点的采访任务。她说:“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一名老干部,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有时间和精力,关心下一代工作我就要坚持做下去。” 老人家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热爱,带给我们深深地震撼。采访间隙,市关工委执行主任朱性福,在谈到关工委工作时讲了自身感触,“退休后,我和小孙子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他带给我很多欢乐,也带给我很多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启示。现在的孩子和以前不一样,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很强,所以作为五老,一定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要主动适应下一代成长的步伐”。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郭秀华说,“做关工委工作我非常开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受到了教育,得到了成长,而我们也收获了健康和快乐”。
傍晚时分,全天采访已完成,但新乡的关爱故事仍在继续。望着远处的落日美景,笔者陷入了沉思。是的,纵使夕阳西下,五老虽如落日余晖,却依然能温暖大地,促使幼苗健康茁壮成长。